第四章教育孩子需要正确的方法
如果不是用强制和严格的手段来训练少年们的学习,而是引导他们的兴趣,那么他们将发现自己的志气。培养儿子多方面的兴趣
经过从婴儿期就开始的教育,卡尔显得比同龄的孩子更聪明,更机灵,反应更快,各方面的能力也更强;我认为他在智力上已经准备好了,所以从他两岁时就开始教他认字,但这绝不是强迫性的。“不能强迫施教”,这是早期教育法的一大原则。
我认为不管教什么,首先必须努力唤起孩子的兴趣。只有当孩子有了兴趣时,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卡尔的生活过得丰富多彩,就是因为我一直注意引导他在多方面获得乐趣。
在孩子的乐趣中,最重要的是读书。不过应特别注意书的选择,一个人喜好什么样的书,往往决定于他第一次读的是什么书,而且幼年时期读的书往往能左右这个人的一生。
在引导儿子读书上,我采用了一些小伎俩。孩子们最喜欢听人讲故事,特别是年龄较小的孩子。我发现讲故事的重要性,它不仅能丰富孩子的知识,而且能够成为引导孩子看更多书的桥梁。我在讲故事的时候,总是绘声绘色,运用夸张的表情、形象生动的语言,并辅之以变幻不定的手势,甚至有时候站起来模仿故事人物的身形以不断推动情节发展。儿子听得如痴如醉,常常也禁不住跟着我手舞足蹈。但我总是讲到最有趣的地方就打住,并告诉儿子这个故事在哪本书中,鼓励他在阅读中寻找乐趣。
卡尔的乐趣不止于此,他的乐趣还可在音乐中找到。
诗人歌德曾说过:“为了不失去神给予我们的对美的感觉,必须天天听点儿音乐,天天朗诵一点儿诗,天天看点儿画儿。”因此,让孩子接触音乐是很重要的。有人说,善于唱歌的人比不会唱歌的人寿命长,这是由于善唱者心情总是快活的。神经质的孩子养成唱歌的习惯,就会快活起来。
我们不能使每个人都成为音乐家,也没有这个必要。然而,人生在世,完全不懂音乐则绝不是幸福的。即使自己不会,起码也要会欣赏。因此,应设法教给孩子一些音乐。有人认为,既然不想使孩子成为音乐家,教他音乐就是浪费时间,这种认识是错误的。没有任何艺术的生活,就如同荒野一样。为了使孩子的生活幸福,生活内容丰富多彩,父母有义务使他们具有文学和音乐的修养。据说俾斯麦退职后曾慨叹过:假若在年轻时学会一种乐器的话,自己的生活就不会这样寂寞了。
我个人认为,人生在世懂得音乐是非常幸福的。我从儿子小时起,就努力使他形成欣赏音乐的观念。前面已经介绍过,在儿子出生后不久,我就买来能发出1、2、3、4、5、6、7七个音的小钟敲给他听,并让妻子唱给他听。
在儿子刚出生以后不久,每当哭泣时,我就让他听海顿交响曲的唱片,于是儿子的哭泣立刻停止而静静地听起来。每天只要一哭就让他听这个曲子。另外,还经常让他听两三首巴赫或贝多芬的曲子。这样过了一年左右,当让他听着巴赫或贝多芬的曲子时,一旦改换为海顿的交响曲,儿子整个上半身就晃动起来,高兴得像是正合着节拍。到了1岁零3个月时,儿子自己就开始选择曲子,对不喜欢的曲子,就摇头表示不愿意。
当儿子学会abc的读法后,我便教儿子乐谱的读法,并常常作这方面的游戏。具体的玩法,就是在屋中把东西藏起来让他找。这是儿童常玩的游戏,不过我在此还利用了钢琴,这样就使游戏变得更加充满欢乐色彩。例如:当儿子一走近藏东西的地方时,我不是说“危险,危险”,而是渐渐弹出低音。若是走远了,就渐渐弹出高音。儿子如果不注意声音的高低,就很难找到藏起来的东西。这一方法对训练孩子的听力很有效。
孩子都喜好节奏,我就从这方面开始训练。
我从儿子尚不会说话时起,就用拍手的方式打拍子让他看。不久,买来了小鼓,教他按照拍子敲打。过了一段时间又买来了木琴,让他敲打,并且开始作弹琴游戏。我用手指出墙上的乐谱,他按乐谱摁琴键。不久,他已能用钢琴单音弹奏简单的曲调了。
儿子从小就爱好摆弄钢琴等乐器,我抓住这个机会鼓励他练习。同时,他只要得到我的一些帮助,就能自己编出各种曲调。儿子把自己创作的许多曲子记在笔记本上,这和幼年时代的日记一样,将来拿出来看看,也是很有乐趣的。
在教儿子练琴时,我反对只注重技巧的方法。我的一位朋友,曾为孩子聘请过一名小提琴教师。一年之中他只教孩子练习技巧,致使这个孩子不仅没有学会音乐反而开始厌恶音乐。而教儿子小提琴的教师则没有沿用这个教法。儿子练习小提琴时,我总是用钢琴给他伴奏,所以他能很高兴地学。因而,他弹钢琴、拉小提琴都很出色。
和很多上幼儿园前的孩子一样,儿子也很喜欢画画,并且在画画中得到了很大的乐趣。儿子的画实在是栩栩如生。一条线、一个点,都洋溢着他跳动的生命和活力。哭也好、生气也好、笑也好、害怕也好……卡尔的每时每刻的心理状态,都与线或点息息相关。
孩子的心理活动都原原本本地反映在画里的点或线上。因此,不能评价这个画的好与坏,而是要看是否充分表达了心理活动,我就站在这个角度欣赏儿子的画。
如果儿子拿着铅笔或蜡笔对写写画画开始表现出有兴趣,我知道这是开始早教的好机会。
画线练习可以锻炼儿子的注意力集中,同时,通过随便画曲线或直线的练习,也可以为将来写一手好字或画好画打下良好的基础。
给儿子一双发现问题的眼睛
孩子的好奇心比较重,凡事都要问个为什么,心理学家认为好奇心是由新鲜事物引发的一种注意,是对外界新鲜事物的探究及反射,提出问题是思维活动的起点,而人的思维活动则是在外界事物的刺激下不断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随着孩子年龄的增加,他们的阅历逐步增长,思维能力加强,提出的问题也日渐复杂化。通过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孩子实现了知识的积累和经验的总结,这是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但是并非每个父母都能意识到孩子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重要性。
发生在同村的马克和他的儿子身上的事就说明了这个问题。
吃过晚饭,马克带着6岁的儿子来到公园散步,儿子眼尖,认出了邻居的华尔叔叔,他正和一位漂亮的姐姐并排坐在长椅上,于是有了这样的对话:
“爸爸,华尔叔叔在那边,他为什么和那位姐姐坐在一起呢?”
“因为他们正在谈恋爱。”
“他谈恋爱为什么不找自己的妹妹,她比那位姐姐还要漂亮呢。”
“小孩不懂,怎么能和自己的家人谈恋爱呢?”
“那昨天晚上你和妈妈不就提到你们谈恋爱吗?难道你和妈妈不是‘家人’?”
“哪来的这么多问题?你能不能安静点儿?”
马克不耐烦的态度使儿子闭了嘴,但是孩子还是不明白为什么不能和自己的家人谈恋爱,更不明白爸妈明明是家人,却又能谈恋爱这一问题。
对孩子而言,展现在他们面前的是一个新奇而又多彩的世界,自会走路起,他们就没有一刻是清闲的,这儿动动,那儿摸摸,无数的东西、现象都是他们急于了解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他们勇于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如果家长不能准确、巧妙地回答孩子的问题,出现无言以对的尴尬局面是很常见的。胡乱回答孩子的问题,或者因孩子提问多而训斥孩子的情况也不少见。
孩子的究理精神从两三岁起就已经萌发了。具体的表现就是他们开始向大人提问,提出的问题越来越多,而且千奇古怪。这是值得高兴的事,说明孩子开始对世界进行思考了。然而,可惜的是大多数父母不仅不为孩子的提问感到兴奋,反倒觉得厌烦不已。他们对孩子所提出的问题大都是随随便便敷衍一下,并不给予耐心的说明和解释。
这是大错而特错的。这种态度实际上是在压抑孩子的究理精神。要知道,在孩子的智力刚开始萌芽时,我们如果不向他们提供适当的对象供孩子们玩耍,他们这种已经萌发的究理精神就会白白枯死,而智力也将得不到进一步发展的动力。相信这种状况是每个做父母的都不愿意看到的。但是在现实中,正是他们自己使孩子的潜在能力枯死,到孩子上了学才大惊小怪地嚷:“为什么我的孩子成绩这样糟糕呢!”这些父母只知道一味埋怨孩子,却从来没有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过反省。
正确的态度是,做父母的不管有多忙多烦,都应该做到孩子问什么,就回答什么。在向孩子传播知识和方法时,决不能嫌麻烦,敷衍塞责,应付了事,一定都要真实合理。只有这样教育,才能使孩子成为对社会矛盾和缺陷有辨别能力的人;也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出孩子的潜在能力——天才。如果培养出来的人辨别不出人间的好坏和善恶,对世界没有思考和认识,这类人越多,就越成为社会的累赘,他们不会给人带来任何益处。
让我们做一个试验,假如对某个人施行催眠术,给他一种所谓消极的幻觉暗示,那么他就会连眼前的人和物都看不真切。如果我们的教育是这种催眠术式的教育,那将多么可怕。也就是说,我们的教育决不能使孩子陷入这种消极的幻觉状态中。我们教育孩子的真正目的,就是要为他打开智慧的天窗,使他能够敏锐地观察到社会上的坏事,洞察出社会上的矛盾和缺陷。我们人类的理想,决不应当像亚当和夏娃那样,仅仅满足于在不知自己是裸露着身体的情况下过快乐的天堂生活。为此,决不能让孩子成为精神上的盲目乐观主义者。
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重视孩子最初对世界的看法,积极回应他们的每一个问题。同时,父母还应该注意一个问题,那就是不能以权威来压抑孩子的天性。
我不会按照大人的想法打造孩子
现在虽然大多数父母都很喜爱自己的孩子,但他们并不尊重孩子,总是把孩子看作是可以被他们任意加工改造的原材料,以为孩子什么事也不懂,想把他们培养成什么样就能培养成什么样。因此为孩子设计一个未来,或希望孩子成为一个音乐家,或希望孩子成为画家、文学家,然后按自己的想法去开发孩子的智力,他们甚至不惜花钱买各种高昂的学习用品,买各种营养补品。当孩子稍有越轨之处,就进行呵斥,甚至打骂,恨不得孩子在一天之内就变得聪明起来。其实父母的这种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这样的做法却往往是失败的,而且会对孩子的心灵造成伤害,因为它违背了智力开发的根本规律。
智力开发的第一个重要方略就是尊重孩子的主体性,即每个孩子都是他们自己的主人,他们有着与成人不同的认识世界的方式,他们有自己的爱与恨,比如在童话里,各种小动物都像人一样会说话,有自己的感情,这在成人看来,完全是虚构的。但对于孩子来说,这完全是正常的,而且他们会随里面小动物感情的变化而变化。这就是孩子与成人对外部世界感知的不同之处。因此父母要把孩子放在一个与自己平等的地位去尊重他们,理解他们。在进行智力开发时,不能把自己的想法强加在孩子身上,进行硬性的灌输。正确的做法只能是对孩子进行一种引导、启发,从而使他们潜在的未表现出来的能力充分地展现出来,不要强迫孩子做这做那,而应该根据孩子的兴趣、天赋,因势引导,只有这样做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孩子才能在轻轻松松的气氛中,一天一天地变得聪明起来。
对于卡尔的教育,我首先是考虑发展他先天的个性,培养他的独特见解和首创精神。只有这样,才能让他成为有鲜明特点的人,才能让他在成年之后拥有新的观点和思想。这样,他才能够为这个世界作出一些应有的贡献。
我的一些朋友,自称为高明的教育家,他们给孩子制定出各种清规戒律。戒律多得令人可怕,容不下才华出众的孩子。很多的孩子因受到条条框框的限制,不能够自由发展。
我听说过很多才华出众的孩子在触犯那些清规戒律而受到非难,在他们与众不同时而遭到指责。
我们想要把我们的孩子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才呢?仅仅是一些处事圆滑的店员或灵巧但没有思想的手艺人吗?如果是这样的话,世界上还会有真正的科学家、哲学家、艺术家吗?
正像某个大学教授平时对学生所说的:“你们只要能学会希腊语和拉丁语就足够了。所谓科学和本国语一边喝茶一边说着话就能够学会。”他们就是这样一群偏见家。我怎么能把儿子培养成这样的学者呢?
我培养儿子的辨别能力、求知欲望以及对美术、文学等的欣赏能力,正是为了避免让他成为那种所谓的学者。
完美的人,应该是心胸宽广、富于献身精神、充满仁爱之心的人;完美的人,应该能够看到矛盾和缺陷,并立志去解决它。
我从卡尔很小的时候就去培养他辨别真伪善恶的能力。因为如果没有这种能力,知识将会显得苍白无力。
不能培养孩子辨别能力的学校,只能成为庸人汇集的场所。那样的学校只不过是一个个兜售学问的零售店,教员仅仅是其中的一个店员。尽管他们大多数都在尽职尽责地销售教育学、语言学、博物学等等知识,但你从这些授课身上丝毫感受不到创造力。
我时常告诫卡尔,一个人如果没有创造力,即便他能懂得全世界的各种语言,看完了世上所有的书,那也丝毫没有价值。
很多学校的管理者,他们只管制定出严格的规划,并以此准则培养了一大批中规中矩的人来。这样的学校只能培养出“平均”的人才,从他们之中很难发现有特点的人。这些学生和他们的老师一样,没有思想,也没有新颖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