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五十二章牛市的判断
张辰良不知道从哪变出来一个箱子,扔在了郑西唐的眼前。郑西唐见到箱子眼睛都亮了,嘴里连忙说:“好说好说,呵呵,不过我有个小要求。”“你说。”
“那个你至少要把50%的资金在我们新加坡证券做抵押,然后只能在我们新加坡证券的席位上操作股票,这回不能提取了转移了。”
“行,我现在有资金十二亿,那再给我增出来十二亿,好办不?”张辰良知道,新加坡证券的雄厚实力虚增这点钱还是很好说的,这件事到现在其实就已经算是成功了。
郑西唐一想,虚增十二亿人民币,就是你要给我一千二百万人民币!再加上前面的一百万新币(实际上是五百万人民币)!想到这,他脑袋差点抽过去,赶紧吐掉嘴里的一只蟹腿,“放心,交给我吧。”
“行,既然咱们达成协议,那就好说了,当然我不会一下就把12亿全都虚增出来,我会分次分批的让你提,然后没增一次,我就给你结一次,你看怎么样?”
“可以,是每次都支付一次报酬么?”
“对,每次支付。”
“行,那我们就定了,我回去就给你安排,一周之内差不多!”说着话郑西唐眼睛的贼光四射,举起了杯。
“干。”张辰良一饮而尽。
别看郑西唐这个人形象不怎么地,但是办事儿还真挺靠谱,一个星期之后,郑西唐就已经按张辰良的吩咐全部弄好了,张辰良的资金又开始运做了。
经过了这几年自己在金融市场的打磨,张辰良越来越发现,现在如果单靠所谓的坐庄技巧和对上市企业的操纵那些小手段来欺骗股民获得盈利所冒的风险已经越来越大了。大陆的政府金融监管机构的管理力度和技能都在不断扩大,而相关的法律法规也在不断完善,尤其是时间已经到了2014年,整个世界都进入了大数据时代,所有的信息都爆炸式的发展,没有人可以真正的躲在幕后操控一切。
在张辰良看来,现在的时代已经没有坐庄了,一方面,监管力度和法律惩处力度太大,使风险回报比太低,也就是冒了太大的风险,却收了很小的收益。另一方面,现在的股民在信息时代已经不是蒙着眼睛炒股了,他们也有各种途径来了解手中的股票到底怎么样。其实,现在每个股民都是一个庄家,如果还有那么一个人操盘,那只能是最强大的政府机关,个人已经很难兴风作浪了。
张辰良当然知道自己现在已经用不着坐庄了,一方面他也厌倦了那种骗子般的手段,另一方面,扎实的金融学基础和多年是市场经验让他看到了一个非常好的投资机会,那就是在2014年圣诞节的时候,他通过近半年的观察,敏锐的发现中国a股市场即将迎来又一次大牛市!而自己急于弄钱,就是为了参与这场攻坚战,他不仅要从郑西唐手中拿到十二亿,他还要在这十二亿上加杠杆,然后打算浩浩荡荡的杀进a股市场。
他现在知道要想得到更为巨大收益,就不能再局限于浩和刘柏峰的那种欺骗和耍小聪明上,对待金融要有更大的智慧。张辰良这些年和沈庆奇以及他们身边的那些老教授交往甚多,深得利益,他开始着眼于世界经济形势和国际金融动态并融会贯通的返回来审慎中国资本市场。他在分析之后,看到了2015年即将开始的那场牛市,可是很多人都还蒙在鼓里,只有像张辰良这样的少数人,才能抓住这次绝佳的机会。张辰良要的是更加轰轰烈烈的战斗,而不是偷鸡摸狗的骗术。
中国三十年的改革开放让这个古老的国家经济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增长,可是中国的证券市场却是实实在在的逆势而行,始终走势让人难以理解,当然里面的原因不是三言两语就可以说的很清楚的,关于这一点,张辰良和那些老教授们也多次进行过讨论。不过他知道的是,就在现在,中国股市将迎来她的另一个大牛市,因为以他的判断,在2014年的年末,由于券商股的疯狂上涨,市场结构已经变得非常不稳定。而从2014年12月开始,市场几乎是在剧烈振荡中度过的。之所以有这种剧烈振荡,是因为券商股的大幅上涨引发了市场狂热,伴随着杠杆资金的运用,券商股股价和指数的波动率急剧扩大。这就是一个警示信号,但整个市场包括各类媒体都没有对此引起足够的重视。造成这种局面的深层次原因,是很多人再一次将中国股市的重要性抬到了一个相当的高度,因为经历了近三十年的高速增长,传统经济开始变得不景气,银行普遍收缩自身信贷,无风险收益率持续下滑,央行主动或被动降息,但无益于信贷等传统方式融资规模的提升。
这个时候的中国经济似乎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间接融资难以发力,直接融资就成为了新的期盼。而政府为了营造一个能够帮助债务问题缓解和经济转型的大牛市,更是营造了一种氛围,在这种情况下,金融监管在金融创新的名义下完全丧失,金融创新的快速推进又夹杂着浓厚的草莽色彩。证券这个利益链上所有人都摩拳擦掌跃跃欲试,监管的放松令大家愿意承担更多的风险,以获取更多的利益,一时间,中国股市的杠杆率急升,张辰良正是看到了这夸张的杠杆率,才知道自己的机会来了。
他拿着二十四亿的资产,加上一定的杠杆,可以做到百亿资金量,这种资金的运作已经不能碰那些小盘股了,必须是央企的大盘蓝筹才行。就在2014年的圣诞节,张辰良开始自己资产的大扩张,他以四倍杠杆的近百亿资金,杀入了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中国远洋、工商银行、中国平安、西山煤电、中国铝业和鞍钢股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