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章(八十三)郑成功收复台湾
第85章(八十三)郑成功收复台湾(八十三)郑成功收复台湾
郑成功(1624~1662年),明清之际的反清名将。本名森,字大木,福建南安人。曾于16
62年率兵横渡台湾海峡,击败侵占我国台湾岛38年的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成为彪炳史册
的民族英雄。
郑成功于明代天启四年(1624年)七月末,诞生在日本平户(今日本长崎县松浦郡)的一
个华人家庭。
明崇祯元年(1627年),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再次投降明朝,被封以福建地方军事长官—
—总兵官之职。
郑成功7岁时,郑芝龙派人来日本,买通关系,将郑成功带回国内。
郑成功回国后,弃旧名福松,改称森,字明俨。郑芝龙不惜花费重金为郑成
功聘请名师授课,以图儿子将来能跻身于士流,附庸望族权贵。
郑成功勤奋刻苦,才思敏捷。稍长,他对古典兵法十分迷恋,
反复阅读了《孙子兵法》等书籍,于闲暇之余,坚持演练骑射之技,他的骑射技艺几乎达到
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崇祯十一年(1638年),郑成功年届15,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南安县学的廪生。嗣后,
经过6年的刻苦攻读,郑成功成了远近闻名的才子。崇祯十七年(1644年),他凭借出众的
识,在别人的引荐下,进入南京国子监研读,取得了太学生的资格。郑成功十分看重名家的
才智,曾拜在当时的著名学者钱谦益的门下,学习儒家经典。钱谦益对他的才思和为人很器
重,亲自为他取字“大木”。
崇祯十七年(1644年)六月,明鲁王在绍兴建国,控制浙江东部地区。与此同时,郑芝
龙等在福建拥戴唐王为帝,建元隆武。然而,在清兵压境的危难关头,两个政权却为孰为正
统而争斗不息。唐王政权内部,也矛盾重重。唐王为了讨好、笼络郑芝龙,又器重郑成功的
忠诚与才略,就封郑成功为忠孝伯,赐姓朱,为其更名朱成功。从此,国人尽称之“国姓爷
”。郑成功对此特殊恩典铭刻于心,发誓要为复明反清尽献终生。
顺治三年(1646年)六月,清军攻克钱塘江防线,鲁王政权消亡。七月,清军大举进攻
福建,直逼仙霞关。唐王政权亦岌岌可危。郑成功主动向唐王请缨,镇守仙霞关。无奈一心
顺清廷的父亲从中作梗,仙霞关失守,郑成功撤回福州。不久告假探望病重的母亲。八月唐
王政权告亡,九月,郑芝龙投靠清廷。
郑芝龙降清后,清军并没有因此而放过他的家人。在一次烧杀抢掠中,郑成功的母亲翁
氏不及逃出,为保节操,自杀而死。
面对国家的危亡,民族的苦难,父亲的归顺,慈母的惨死,郑成功心如刀绞。复仇的火焰
更加剧了他胸怀已久的爱国豪情和复仇斗志,他义无反顾地走上了抗清的武装斗争之路。
1646年年底,郑成功带着国恨家仇,在福建境地,打着唐王政权的隆武年号,召集抗清队伍
。他自称“招讨大将军”,誓师起兵。
顺治四年(1647年)八月,郑成功与郑鸿逵合兵进攻泉州。在桃花山重创清军,声威大震。
次年三月,郑成功统兵攻占同安,此时,传来明桂王在广西肇庆即位,改元永历的消息
。郑成功听罢,激动异常。他连夜写下贺表,并呈上条陈。永历帝亲封郑成功为威元侯。自
此,郑成功开始奉永历年号。
师出有名,郑成功的军队,接连奏凯。顺治六年年初建立了以厦门为中心的军政和外贸活
动基地。到了顺治九年,汇聚到郑成功抗清义旗下的人越来越多。他将兵士先分为仁武营
、义武
营等10个营,后又增设了角、亢等28个宿营。
顺治十年五月,郑成功大败清军。海澄一役,令清军不敢贸然进犯,郑军前方趋于稳
定。郑成功及时将目标指向广东,图谋有朝一日将广东、广西与福建连成一片,完成恢复明
朝江山的夙愿。
顺治十年(1653年)要求使臣转告清廷:必须拨三省之地,顺治十一年八月,清廷屡派人
议和,但郑成功要求使臣转告清廷:必须拨三省之地,同时在辖地内,按朝鲜前例行事,保
持绝对独立,不剃发留辫,不换清朝服饰,只对清廷称臣纳贡。
清廷皇帝见郑成功非但不肯投降,反而在给郑芝龙的信中出言不逊,辱骂朝廷,恼羞成
怒,即令将郑芝龙投入监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