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七十一)郑和下西洋
第73章(七十一)郑和下西洋(七十一)郑和下西洋
郑和(1371~1433年),回族,原姓马,云南昆阳州(今昆明市晋宁县)宝山乡和代村
人,别名三保,所以世人又称他为三保太监。1404年(永乐二年),明成祖赐其姓名为郑和
。从1405年到1433年的28年时间里,郑和先后7次奉诏出使远洋,他率领的船队最远曾到达
非洲东岸和红海海口,其规模之大、路线之长、次数之频繁,在当时世界航海史上也是绝无
仅有的。郑和七次下西洋不仅显示了我国古代航海事业的发达和航行技术的高超,而且还有
力地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
郑和的祖先,是西域普化力国国王所菲尔。普化力国,唐时称布豁或捕喝,元代称卜哈
儿或蒲毕,明朝译作布哈拉,其地在今独联体乌兹别克共和国境内,现仍名布哈拉。宋神宗
熙宁三年(公元1070年),普化力国遭受邻国的侵略,普化力国王所菲尔率众来到中国,归
附宋朝,世袭王爵,到郑和的父亲马哈只时,袭封滇阳侯。郑和出生之时,朱元璋已
南京建立明朝,但云南滇池地区的元梁王仍负隅顽抗,拒不投降。1381年,明太祖朱元璋第
二年春,云南最后平定。7月,郑和之父马哈只去世,享年仅38岁。也就在这里,郑和被阉
入伍。1385年(洪武十八年),
郑和也随大军到了北平,不久就被分到燕王藩邸中服役。
郑和才负经纬,文通孔孟,丰躯伟貌,博辨机敏。他“身长九尺,腰大十围,四岳峻而
鼻小,法反此者极贵。眉目分明,耳白过面,齿如编贝,行如虎步,声音洪亮”(袁忠彻《
古今识鉴》卷八),不但有文才,能言善辩,而且还知兵习战,有智有略。深受燕王朱棣的
器重和赏识。1399年,朱棣发动“靖难之役”,赶走了建文帝,自己登上了皇帝的宝座,是
为明成祖。在“靖难之役”冲,郑和以内臣随从起兵,冲锋陷阵,屡建奇功。由于他靖难之
功,远在诸宦者之上,所以明成祖赐姓名为郑和,并授予内官监太监之职,时年,郑和年方
33岁。
燕王朱棣通过军事政变虽然当上了皇帝,但他的根基很不稳固。为巩固自己的皇位,扩
大明王朝的政治影响,彻底查清建文帝的下落,清除隐患所在,明成祖决意选派郑和为正使
率领船队出使西洋。更为重要的是,经过近30年的恢复和发展,明
朝的农业、手工业、商业等都有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商品经济的繁荣,一方面为郑和远驶
西洋提供了坚实的经济保障,另一方面也产生了和国外进行经济、文化交流的要求。
“西洋”一词始于元朝大旅行家汪大渊的著作《夷岛志略》,他以马六甲海峡为界以西
,即今天的在印度洋一带称西洋,而以东的地区包括了今天的印度尼西亚群岛、新加坡、菲
律宾等称为东洋。明初承袭了这一地理概念。因此,郑和下西洋所指的就是在印度洋沿岸及
非洲东海岸的广大地区。
1405年(永乐三年)冬,郑和率领船队扬帆出海,访问了占城、爪哇、苏门答剌、南渤里
、满剌加、旧港、锡兰、古里等国。经过近两年的远航,于1407年回京复命,圆满完成了诸
项使命。
1406年(永乐四年)夏,当郑和的船队到达爪哇时,正赶上爪哇内战,郑成功成功地解决
了西王的问题,最后西王遣使者携黄金万两到南京谢罪,并表示从此后要向中国一年一贡
或一年数贡,永不间断。
郑和的船队到苏门答剌后,对宰奴里阿必丁正式
举行了封王仪式,复有赏赐,进一步加强了明王朝同苏门答剌国之间的友好关系。
1407年(永乐五年),郑和的庞大使者船队到这里后,郑和向古里国王宣读了
明成祖的敕书,并举行了正式封王仪式,授予沙米诰命银印,
郑和
最后在古里建立了一个碑亭,并立石刻文,成为以后中印友好关系的象征。古里成为郑和下
西洋的交通和贸易中转站。
郑和还成功解决了广东人陈祖义亡命海外,占据旧港(今印尼巨港)行海盗之事。在陈部下施
进卿的帮助下,一举歼灭了陈部。1407年9月,明朝设旧港宣慰使司,命施进卿为宣慰使。
1407军(永乐五年)9月至1409年(永乐七年)夏季,郑和完成了第二次远航出海的使
命。这次他主要出访了占城、暹罗、爪哇、满剌加、南巫里、锡兰、加异勒(今印度南部东
岸的卡异尔镇)、甘巴里(今印度南部泰米尔纳德邦西部的科因巴托尔)、阿拨巴丹、小葛
兰(今印度南部西岸的奎隆)、柯枝(今印度西南岸柯钦)、古里等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