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四十九)诗仙李白 - 青少年应知的100个历史故事 - 宿春礼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第50章(四十九)诗仙李白

第50章(四十九)诗仙李白(四十九)诗仙李白

李白(公元701~公元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生活于唐代中期。他是我国自屈原

以后中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积极浪漫主义诗人,世人称之为“诗仙”。

李白生于公元701年(唐长安元年),自称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隋末其

先人流寓碎叶(唐时属安西都护府,在今吉尔吉斯北部托克马克附近)。李白幼年时,

父李客迁居绵州冒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李客是一名大客商,李白兄妹众多,他排行“

李十二”。李白的少年时代就是在青莲乡里度过的。

从5岁到15岁,是李白在家里读书学剑的时期,而启蒙先生是他的父亲。李客从西域

碎叶迁入江油县后,一直隐居在家里,把所有心思都放在对李白的教育上。他教儿子读《诗

》、《书》,诵《子虚赋》。李白读书越来越多,至10岁就广泛涉猎了诸子百家的书,连

佛经、道书也都拿来诵读。李白从读书中学到了很多东西,掌握了丰富的知识,显示了惊人

才智,为他以后的诗歌创作打下了良好基础。

在这一时期,李白除了读书,还喜爱剑术,风流年少、英气勃发的李白,练就了高明的

剑术。

良好的家庭熏陶和刻苦的研读,使少年的李白初露锋芒。20岁以前,他写了不少诗文,

虽羽毛未干,诗体较弱,但如早莺出谷,清音动人。

李白出蜀,怀着“奋其智能,屡为辅弼”,“出则以平交五侯”,“使寰区大定,海

县清一”的政治抱负和热望。他带了很多钱财,离开了家乡,开始了充满传奇色彩的生活。

“任侠”是李白诗歌和性格中的一个主要部分。特别是在开始漫游的这一时期,他的豪放性

格和行侠仗义行为表现得更为突出。

以后又泛舟洞庭湖,“南穷苍梧”,游历了各地著名山川。

李白是慷慨才人,在出蜀后还不到一年便“散金三十余万”,救了所谓“落魄公子”

,他在《赠友人》中说:“人生贵相知,何必金与钱!”

他少年

时期的朋友都是一些豪侠之人。

从离开蜀地以后,大约游历了三年光景,到了27岁时,他到了湖北安陆,和在唐高宗时当

过宰相的一人之孙女成了亲,暂时定居在安陆。他的妻子也是一个很有才华的女人,夫妻两

个恩恩爱爱,一住便是十年。这十年间,他的诗歌风格已完全成熟了。

这期间,他认识了当时著名诗人孟浩然。孟浩然长李白11岁,此时已经归隐,过着饮酒做诗

的生活。孟浩然的志趣和李白当时“少年不得意,茫然无安居……常时饮酒逐风景,北心遂

与功名疏”的心境相似,因而两人惜惜相交。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反映了

李白和孟浩然依依惜别之情。

在安陆生活了十年后,李白豪兴又起,又怀雄心壮志,北游到了山西太原。这时期

,他和元参军成了好朋友,他们一起游历了很多地方。

就在太原,他认识了唐名将郭子仪,郭那时只是一名小兵。一次犯了过失

而要受到责罚,李白看他很有才能,就替他说情免了罪。李白在太原过了一夏天,到秋天就

东游齐鲁去了。

在齐鲁,李白最常住的地方是任城和沙邱,而且他在沙邱安了家。这时他和孔巢文、韩准

裴政、张叔明、陶沔五人共隐泰山南边的祖律山,常常一块饮酒酣歌。时称他们为“竹溪六

逸”。隐居的李白并未放弃他的抱负,常以大鹏自比。

李白没有停下他漫游的脚步,离开山东就南下了,漫游于江苏、安徽、浙江等地。经过

十余年的磨砺,他对当时的政治现实认识得更清楚了。

这时期他写了很多反映人民生活的诗歌,如

《丁都护歌》、《乌夜啼》等,反映了人民劳动之苦,以及征役给人民带来的流离失所的痛

苦。

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李白42岁。这年春,他游览了泰山,写了六首诗,描述了他远

大的理想。而后,他又到了会稽,与吴筠共居其中,这时恰好唐玄宗召吴筠入京,吴便在

玄宗前推荐了李白。

从此,诗人开始了一种前所未有过的生活。

李白游历了十多年,但却从未到过长安,现在机会来了,而且是唐玄宗连下三令征召的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