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章(五十七)冯道其人 - 青少年应知的100个历史故事 - 宿春礼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第58章(五十七)冯道其人

第58章(五十七)冯道其人(五十七)冯道其人

冯道(882~954年),字可道,瀛州景城(今河北沧州,一说河北河间县)人,他生

活的

年代正是五代纷乱的时期,他先后奉事五朝、八姓、十帝,三入中书,每一个朝代变动,都

要请他去辅政,他安居相位近三十年,是真正的政坛不倒翁。但要想深入了解冯道,必须要

了解他生活的那个特殊时代和他一生的抱负——“为大君致一统,定八方”,使百姓免于战

乱离丧之苦。

唐后的五代十国,是个动荡的年代。北方有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代更替,南

则是前蜀,后蜀,吴,南唐,吴越等十国的割据。在这几十年的战乱时期,多由胡人统治中

国。值得庆幸的是,五代虽然戎夷交侵,天下纷扰,我们的文化却没有受到什么创伤,究其

原因,实在要归功于这位传奇的“不倒翁”——冯道冯老先生。

冯道一生之中,曾“事四姓,相六帝”,经历过四个朝代,十个帝王,做过六个帝王的宰

相。

在动荡的年代里,他屹立于潮头,在政治的漩涡中始终不倒,从而保住了中国文化的命脉,

也创造了一个奇迹。

为了保存文化,他在闲暇之时,常给国子监的学生上课,其间有一趣事:一日,冯道给学

们讲《道德经》,他朗读一句,学生们跟读一句,读第一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

常名”时,就出现了问题,由于当时讲究避讳,学生们于是读作:“不敢说,不敢说,非常

敢说。”冯道当即斥责学生们迂腐,让他们放声朗读,由此也可看出冯道处事灵活,心胸坦

荡。

冯道一生做到了“三不欺”,做到了“口无不道之言,门无不义之财”,他一生廉洁,严

肃、淳

厚、乐观而机智,度量当然也很宽宏,能够包容仇人,能够感化仇人。他希望死后选择一

块无用之地埋葬即可,不像别人那样嘴里含珠玉下葬,也不穿豪华的寿衣,用普通的粗席子

安葬就行。冯道的学识文章,已能集前世之大成;冯道的道德风骨,更可谓后世之楷模。

冯道并无显赫的家世,祖上有时务农,有时教书,地位都很低,这使他对下层人民的苦难

有十分深刻的了解。冯道自幼沉稳忠厚,不挑剔吃穿,又十分孝顺,只知道读书,他希望从

先贤的书中找到救世之方,所以即使是“大雪拥户,凝尘满席”,也不能改变他对学习的执

著。无论是在当时还是在后世,无论是敬仰他还是鄙视他的人,对他的才学都是十分敬佩的

关于冯道,这里说几个故事:

其一:有人在街上牵着一匹驴子,用一块布写着“冯道”二字,挂在驴子的脸上,冯道看

见了

也不理。有个朋友告诉他,他却答道:“天下同姓名的不知道有许多,难道那一冯道就是我

?想是人家拾了一匹驴子,寻访失主呢!”这是冯道的宽容。

其二:明宗时,冯道为相。有个军吏,性格粗犷,在门外大骂冯道。冯道说:“这一定是

醉了。”把那人叫进家来,酒食款待,面无愠色。其人气度如此,不愧“宰相肚里能撑船”

之说。

其三:有一次,李嗣源拿出自己心爱的玉杯给冯道看,上面刻有一行字“传国宝万岁杯”

,冯

道便说:“这是前世有形之宝,王者则有无形之宝。仁义是帝王之宝,古人说:‘皇帝的宝

叫做位,怎样守住这个位叫做仁。'”李嗣源基本上是个文盲,他听不懂冯道这些话,等他

了,找来别的人一问,才明白了冯道在劝谏他,因而对冯道更加器重了。冯道进言的艺术,

真是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其四:冯道与和凝同在中书省为官。一天,和凝见冯道买了一双新靴,便问:“花了多

钱?”冯道慢慢抬起一只脚:“九百文。”和凝一听,顿时火冒三丈,回头便骂仆人:“你

替我

买的那双靴,为什么要一千八?”和凝越说越气,却见冯道又慢慢抬起另一只脚,慢条斯理

地说:“别急嘛,这只也是九百文。”这是冯道的教育法。冯道一生,大概如此。

冯道最早事幽州刘守光,为其参军。及刘守光败,由宦官张承业以文学推荐给河东节度使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