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0终焉即将来临中
王雪若公司的电影剧本,有一个专门的剧本部门负责寻找和洽谈合作。
王雪若会把确定好的题材告诉剧本部门,让他们去寻找合适的原稿。可以是成名许久的出版书,也可以是籍籍无名的网文,或者是征文。
出版书一般是最后才会考虑的选项,因为版权的费用往往不够理想,而且拍的不符合原作粉丝理想还会被骂。
网文和征文的版权费用都很低,而且也更加便于操作。
有一次,或许是题材的要求有点高,部门完全没有找到合适的,只有几部作品的某些内容还算有趣。最后,公司联系上了那个作者,让他们合作写了一部作品,才算拿到了比较满意的剧本原稿。
除了征集原稿,剧本部门另一个任务,就是把原稿改成剧本的形式,方便后面的拍摄。
或许是受到了王雪若的影响,钟妙亮也有了想要写一部自己的故事的打算,当然最好能被公司拍成电影,即便希望渺茫。
作为导演,想象力是不差的,但奈何文笔功力实在是不堪入目。他自己都觉得拿不出手,不要说拿出去来了。
一点一点地改修和完善之后,钟妙亮硬生生把最开始只有三万字的故事写成了十万。觉得比较满意之后,他把自己的故事给了王雪若,让她点评一下。
说实话,钟妙亮的故事讲得不怎么样,人物形象塑造的不丰满,剧情也没有多么的有新意,看起来的感觉,像是初中生的作文。
不过这些都不是王雪若最在意的地方,她在意的是,钟妙亮笔下的女主角,有那么一点她的影子在里面。越往后看,她越发觉得这就是拿她为原型写的女主角。
冰雪聪明的王雪若的第一反应,就是钟妙亮喜欢自己。虽然不清楚是个什么程度,但绝对是对她有意思的。
钟妙亮确实对王雪若有意思,不过也就只是有意思。王雪若是他的理想型,但他对她的尊敬大于爱慕。
如果王雪若的身份仅仅只是他的同事,他可能早就尝试着追求一下她。但她现在是他的老板,给他发工资的那个,而且在业界也是他的前辈。
王雪若只比钟妙亮大两岁,但在钟妙亮看来却像是大了一辈一样。不是不想,而是不敢。
王雪若可不知道这么些事情,她知道的,只是钟妙亮对她有意思。他不说,她也不好意思问,只能各种旁敲侧击试探一下。
试探来试探去,钟妙亮也误会了,误会王雪若对他有想法。然后,在王雪若还没弄清楚对方心思的时候,钟妙亮心一横,直接向她表白了。
两个人就这样稀里糊涂地在一起了,一年之后,因为钟妙亮对王雪若很尊敬,所以感情没有出现一如既往的问题。
想在三十岁之前结婚的王雪若对这个交往了最久的男朋友很满意,便把他带回家见父母了。
雪莉和王雨棱自然不可能有什么意见,他们家什么都不缺,只要钟妙亮对他们的女儿是真爱就行。
一双儿女全部完婚之后,都各自有事业的他们显然不能一直住在父母家里。于是,偌大的家里,又只剩下雪莉、王雨棱和朱焱窈三个人了。
“好冷清啊。”王霖逸和王雪若的房间都还是老样子,但里面已经不住人了。习惯了一大家子人热闹生活的王雨棱,觉得有些冷清。
看上去三十多岁的王雨棱,早就是年过半百了。他不像雪莉,曾经一个人生活了几十年,人多人少都不妨碍她活的悠然。
若是往常,王霖逸和王雪若忙过了一阵还会往家里跑。他们的总部都在上海,回一趟家也很方便。现在,都已经成家的他们,可能除了逢年过节,不会再回来住了。
王霖逸和王雪若也没有把他们的孩子送回县城给雪莉和王雨棱带,就像雪莉和王雨棱没有去麻烦自己的父母一样。
在社会中打拼了这么久,年纪也渐渐大了,王雨棱不再那么执着于宅在家里了,动漫、漫画、小说和游戏,这些曾经占据他人生中大量生活内容的东西,他的兴趣已经没有当初那么浓了。
可能是这些产业都一直在走下坡路,也可能是他被社会磨平了棱角。工作也逐渐放下之后,他也想出去走走了。
雪莉和王雨棱,在他们五十岁之前,都在自己的行业里掀起了一波腥风血雨。
穹寰在被国家改组没几年便一家独大了。垄断是不可能的,但国家不会放着自己手头的公司不用,把工程项目交给其他的私人企业。
其他很多国家控股的建筑公司,也开始像穹寰学习改组,有几个甚至直接被寄养在了穹寰的名下。
机械为主,人力为辅的建筑方式,极大地冲击了建筑行业的生态链。穹寰效率高,成本低,而且对于工程的吞吐量还大,直接就是把同行们都逼到了悬崖边上。
面对来自新模式的压力,有些公司选择了转型,用自己庞大的资本脱离了建筑行业,也有的公司选择改变,学习穹寰的制度,向穹寰购买设备。
当然,也有很多的老牌公司宁死不肯低头,选择了顽抗到底。除了明面上的恶性竞争措施,背地里还进行了大量见不得人的勾当。
恶性竞争背后,受伤最多的还是那些公司手下的民工们。没有一技之长的他们,只能依靠变卖体力和汗水换工钱。
公司硬生生压下去的工程报价显然不可能由股东老板们买单,自然都是落在了普通员工的头上。削减工资,削减福利,甚至长期拖欠薪水的情况都越来越严重。
王雨棱觉得这些吃着年代红利的人真是捞钱捞傻了,一点眼力见都没有。他可不想在他们身上浪费时间和精力。
在王雨棱的建议下,国家组建了华夏工程项目协会。通过这个协会,来把控国家的支柱产业之一的建筑行业。
在穹寰没有壮大之前,建筑行业一直是压榨着社会红利的寄生虫。建筑行业本来就是暴利,但是这些庞大的利润全部都进入了股东的腰包之中。
无序的发展,使得建筑寡头们越来越贪心。暴利还不够,甚至还在疯狂地压榨着手底下的员工以及自己的下家企业。
这就是为什么房价如火箭升空般飞窜,而工资却增长缓慢的原因。
世界上,因为房地产泡沫经济破裂造成国家经济崩坏的例子可不止是一两个,如果建筑行业继续无脑发展,只能是重蹈覆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