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5章第一堂音乐课
第175章第一堂音乐课
随着校园广播铃声的响起,又到了学生们喜欢的音乐课时间。刘桂琴像往常一样走进教室开始她今天的音乐课之旅。在她例行完师生问好及新课导语等环节后,她从容而熟练地打开了身后的一体机。打开畅言通软件,找到对应的音乐课本。通过目录,点击今天课程的内容,想要的资源呈现眼前。她今天要给学生教唱的是《采蘑菇的小姑娘》。这首歌,她几乎年年都会教给学生唱。只是因着时间的不同,教学设备的不同,教学环境的不同,这首歌带给她的记忆也不同。
铛,铛……上课钟声敲响了。敲钟的人是担任值周工作的老师。钟是一块废弃的锈迹斑斑的铁犁铧,悬吊于教室外面的一棵大槐树下。每天到了上下课的时候,清脆的钟声会在校园里准时响起。
刘桂琴人生的第一堂音乐课正是伴随着这样的钟声开始的。在课前,她向校长请教音乐课该怎么上的问题。她得到的答复是,能给学生教首歌子就行。
带着这样的指示,刘桂琴来进行她的音乐课教学首秀。教什么,她想到了那首《采蘑菇的小姑娘》。因为这首歌是她最熟悉的一首歌,她要给她的学生留个好印象,只有教她最有把握最能唱好的歌。
当时的教学情景是这样的,她唱一句,学生跟唱一句。唱熟了连起来再唱。连起来唱熟了,再让男女生分开唱。如此流程下来,学生们都唱会了,这意味着她今天的这堂音乐课取得了圆满成功。
为了能让音乐课上得充实生动,刘桂琴想找件乐器来给课堂添加点生机。可寻遍校园一无所获。去问校长,校长说,学校里穷得连老师们吃饭的锅都是从个人家里带来的,哪有你说的那些东西,你就用嘴教吧!
没有可以辅助教学的设备,这就成了刘桂琴上音乐课的一大缺憾。而这个缺憾直到她几年后调入另一所学校才得以弥补。
其实不光是音乐器材,在当时那个年代,所有与教学有关的器材都缺乏。上课,老师们可用的也仅是几块小黑板。就连圆规、三角板这样的必备工具都不能按班配置。全校只有三副,而且都是缺胳膊少腿的,就这还有用不过来的时候。挨不上的老师只好拿一块木头板子替代三角板来画直线。上美术课,老师们的工具似乎永远是一根彩色粉笔。体育课,没场地没器材,只能是做个游戏,大部分时间学生自由活动。学生们自由活动的项目也是自创发明的。如,打尜尜,斗鸡,打牛儿等,都是些不正规的游戏。
又过了几年,学校的教学设施有所改善。上面给配了些教具,上数学课有了立体图形模型,有了行程问题演示仪,上自然课也有了烧杯酒精灯等简易仪器。但音体美器材仍旧匮乏,上面就号召下面学校开展体育器材自制活动。这样学校里便有了哑铃、铁环、跳绳、沙包、毽子等简易器材。体育器材有了,学生的活动走上正规,玩起了滚铁环、打沙包、踢毽子等有益的游戏。
但音乐教学上仍就一片空白,致使有很长一段时间,刘桂琴的音乐课都是靠自己一张嘴来完成的。
过了几年,刘桂琴到了婆家所在地小学任教。她大胆向校长建议购置点音乐器材。校长考虑再三说,大件的学校买不起,买几样小的吧。几天后,校长从县城回来。买来了一根笛子、一把口琴、一个葫芦丝。就这校长说花了一百多,心疼得他好几天都没睡着。
有了这三样乐器,校园里顿时有了音乐的氛围。当时学校里有三位年轻人,他们每人从校长手里领了一样乐器开始学。刘桂琴学的是口琴,没几天她学会了。自从她学会后,上音乐课的时候,她可以吹着口琴来教学生唱歌了。
进入九十年代,学校里购买了用于教学的录音机。学区也统一给配了些教学磁带,其中就有音乐课的。这样一来,在刘桂琴的音乐课上就有了录音机的身影。毋容置疑,录音机成了她所接触到的第一件电教设备。有了新设备,刘桂琴的音乐课堂不再单调。以往在她感冒嗓子不舒服的时候,音乐课只好变成作业课,现在她可以放些歌曲给学生听,美其名曰为音乐欣赏课。另一个,碰到她不会唱的新歌,可以由录音机帮她完成教学任务。
当然除了录音机,同一时期也有了新的教学设备。在当时,录像机就是最先进的教学设备。但这套设备的应用率不高,关键是学校没有专用教室。另外,学校里只有一台电视,晚上老师们还要看电视来打发漫漫长夜。在这种情况下,校长就想出了个两全其美的办法。电视机录像机放在办公室里。若有老师想用录像机教学可以把学生带到办公室里上课。桌子用老师的办公桌,凳子学生自己带。要碰到学区安排的公开教学,人多坐不下,只好麻烦老师们齐动手把电视机从办公室里抬出来摆放到教室里,待课上完再搬回去。这套设备尽管利用率低,但它的出现开创了多媒体教学的先河,其意义是重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