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0章苦尽甘来
第170章苦尽甘来
后来,实行了九年义务教育,学校遵照上级文件精神不再举行毕业典礼。曾经的那个承载师生情怀的典礼场景算是一去不复返了。不过家长们给孩子们披红挂彩的习俗却未曾改变。学校不给毕业了,家长们就自发来给孩子毕业。至于时间,他们会选在毕业生统一放学的那天。一到这天,放炮挂红的热闹场景依然如故。唯一改变的只是把放炮挂红的场地由校内换到校外。学校一看这样可不成,干脆在毕业生参加完升学考试的当日就放学。不过,这项举措并未能难住智慧无穷的家长。既然学校不给他们留有余地,他们干脆将计就计就在这天给孩子披红挂彩。自此,消亡了一种旧习俗,又形成了一种新风俗。那就是,家长会在学生参加升学考试当日挂红,择日开办酒席待客。
随着小学毕业典礼的消亡,相应的家长宴请老师的传统也就消亡了。那段被毕业生家长请去盛情款待的幸福时光就永远留在了赵建华那一代人的记忆里。
最后消亡的是炊事员工资的收取历史。学校刚有了炊事员的时候,是村上给发工资。发了几年出现新问题了,炊事员工资不能按时兑现。一到年底,校长得跟在村领导屁股后头来为炊事员讨要工资。讨要上了,也能给炊事员一个交代。讨要不上,自己受气不说还得自掏腰包打发炊事员。对此,赵建华可是深有体会。
有一年腊月二十三,炊事员大清早找到赵建华家里来要工资。说她找村上书记要了好几趟没人管,她只好来找校长了。说心里话,炊事员来找他要工资,赵建华是一百个不乐意。其实原因很简单,炊事员是村上找下的,发工资也是村上发的,找学校没有道理。可炊事员的说辞是她的饭是做给老师们吃的又不是村上人吃的,她问校长要工资天经地义。介于炊事员是个女同志,好男不跟女斗,赵建华只好领着炊事员去找书记讨要。
到了书记家,书记说钱有,可在村主任名下。到了村主任家,主任又说钱在文书手里。找到文书家,文书说钱书记挪用了。村领导相互推诿扯皮,赵建华遛断了腿也没能解决问题。无奈之下他只好给炊事员出了个损招,说等会儿我跟你去书记家演出戏,他要再推脱,你就跟我翻脸,我出门走,你就拦挡我的摩托车。
两人说好,他和炊事员二次去了书记家。书记还是老话一句,没钱。赵建华做出一副拂袖而去的样子。一出门,炊事员上前挡在了他的摩托车前不让他走。
两人这一演戏,还真凑效了。书记怒气冲冲地说,不就几个猴钱子吗,我给你找去,你拦人家校长的车像话吗?
一会儿功夫,书记进来,将工资给了炊事员。可炊事员接过钱一数,发现数目不对,问书记咋少了三百块?
书记一脸不耐烦地说,就这么多了,差下的年过完再说。
可炊事员不干,扬言钱拿不到手不出门。没办法,赵建华只好掏出自己身上的钱打发走人。
经历了这档子事,来年,学校跟村委会协商后改成了向学生收取。一开始,这钱是学校出面收取的。收了一年,有家长向上反映了,上面就不让学校收取了。学校不敢收了,这钱只好由村委会出面来收。可村文书来收钱不可能一直呆在学校里。对于那些不按时上交的耍无赖的家长,还得靠学校出面来催要。这一催,老师们又成了讨债的了。
收了几年,炊事员工资改由县财政统一发放。这标志着向家长收取炊事员工资的历史宣告结束。
时代进步了,老师们的生活水平也相应提高了。首先,老师们吃饭的环境变了。现在的餐厅宽敞明亮,灶具一应俱全。用的碗筷是高温消毒过的,曾经的矮地桌换成了大餐桌。冬天吃饭有暖气,夏天吃饭有风扇。再说伙食水平,随着农村教师生活补助费的发放,想吃好,舍得花钱已成为老师们提升生活质量的一种普遍思想。
自从炊事员工资改由县上统一发放后,学校只管炊事员把饭做好,不再跟村领导磨嘴皮子了,也不再跟家长淘神费力了。
自从营养餐实施以来,老师们再也不用风里来雨里去经办伙食了。现在,供货商会按时把你所需要的一切送到。
忆往昔看今朝,赵建华深感自己今天生活的幸福。他知道,他之所以有今天的幸福生活,离不开伟大祖国的繁荣富强,离不开国家对农村教育事业的投入与支持。
苦尽甘来,这是赵建华自己也是包括所有农村教师一路走来的真实生活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