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4章大小杜番外(四)
第344章大小杜番外(四)
一个月后,旦哥儿成亲了。新妇是他溜下山偷吃的时候认识的,也是个吃货,两人为了吃的没少争抢,一来二去的,稀里糊涂看对了眼,仇敌变成了冤家,旦哥儿情窦初开,满心满眼里都是自己的女人,担心家里嫌弃女方家世不好,便瞒着家里先下聘了,来个先斩后奏。
等朱衣知道的时候,新娘子过几日便进门了。
对此,朱衣十分的痛心疾首。
“姑奶奶我是这样势力的人吗?什么叫做担心我嫌弃人家?我只怕没人看得上我这蠢儿子好不好!”
旦哥儿心虚地低着头嘿嘿傻笑。
朱衣话锋一转,问道:“对了,所以她家到底什么情况?”
旦哥儿还没从实招来,他爹主动开口:“若氏,三里镇太平村人,家有老父母,下有弟妹五人……”
旦哥儿目瞪口呆!
他爹居然比他知道的还多!
不是,他爹怎么会知道的?他自以为瞒得挺好啊!
旦哥儿还没缓过来,朱衣率先发难:“杜昭白,你居然知道!你居然瞒着我!”
杜昭白连声喊冤:“为夫有提醒过夫人的。”
朱衣作回忆状。
三个月前。
杜昭白问:“如果旦儿娶了一个好吃的女子,两人成天凑一块就顾着吃,夫人打算怎么办?”
答:“能有女子看上旦儿,我就谢天谢地了,管她呢!赶紧娶回家才是正经事!”
“如果旦儿娶的女子下面有五个幼弟幼妹要抚养,或许连带着整个村子都要靠夫家接济养活,夫人会同意这门婚事么?”
“不还有聘礼养着弟弟妹妹呢吗?不对,买一送全村人是个什么情况?谁敢这么占我儿的便宜?看我不怼得他两条一蹬上西天!”
回忆结束。
朱衣霍然起身,“不行不行,这门亲事我不答应!”
显然,杜昭白已经调查过太平村的人,知道当地有一个颇为怪异的风俗,因为当地养孩子都是东边一口饭西边一块布,村里人可以说是百家饭长大的,因此嫁出去的女儿必须掏空婆家来赡养全村人,否则会被全村人戳着脊梁骨骂赔钱货。
旦哥儿别的都像朱衣,但就有一点遗传了他爹的,固执起来六亲不认,哪怕朱衣反对得再厉害,他依然强硬地把人娶回了家。
朱衣撺掇杜昭白去搞破坏,无奈杜昭白揽着她说了一句话,便打消了她的念头:“夫人不想早日抱上孙儿么?”
想到自己被一个个拖着鼻涕的小鬼头抱大腿喊祖母的画面,朱衣登时打了个激灵,声音坚决:“不想!”
不过,如果是她的孙子,也许可以考虑考虑?
最后,朱衣跟旦哥儿约法三章,你可以给村里修路,办学堂,凿井,建堤坝,但不能两手一抓一放,把杜家的银钱拿去讨好儿媳妇的“恩人”。
看旦哥儿这胳膊肘往外拐的模样就知道,这混账事他绝对干得出来。
至于给钱?
可以,他自己赚的那份随意他给多少。
总不能因为杜家家底还算丰厚,就可劲儿充当冤大头来助长旦哥儿的怜悯和虚荣心,连累整个杜家都被整个村子里的人打秋风欺压到头上来。
朱衣不是个任人捏圆搓扁的性子,自然也不希望自家儿子被儿媳妇一家人,不,一村人捏在手里头。
是人家闺女嫁给了她儿子,又不是闺女的全家人甚至全村人都嫁给他儿子,一大村子人都仗着她儿子养活,这是什么理儿?
朱衣始终认为,儿子乐意养着儿媳妇全家是他自己的事情,如果他有能力养家糊口,有心赡养抚育儿媳妇家,那便随他去了。但是,儿媳妇全家不能仗着他心软就欺负到整个杜家的头上来。
更别说那些八杆子打不到一起的同村了。
人性是很刁钻的东西。
接济久了,最初的感激褪去,便成了一种理所当然,甚至是得寸进尺。
人心不足蛇吞象,当他们习惯了每月接受旦哥儿馈赠的一旦米,明天会埋怨旦哥儿给的米不够优质,外人就是外人,跟杜家人吃的都不一样,人生就是这么的不公平。后天会抱怨杜家家大业大怎么才给一旦米,这是打发叫花子呢吗?到了大后天,说不定就心里一个不平衡,谋夺杜家的财产甚至人命。
别的朱衣管不了那么宽,至少在人性上要防微杜渐一下,好好把个关,免得以后整个杜家都被这太平村的人给拖下水。
善良?可以。
但不能没有底线。
很多罪恶的念头,都是滋生于小偷小摸被人轻易原谅,然后想干一票大的,一点一点地被所谓的善良给惯坏的。
就这样,儿媳妇进了门。
有了先入为主的念头,朱衣怎么看这个儿媳妇都不太顺眼。
她喜怒形于色,心头不爽,面上也不太好相处,搞得儿媳妇若氏也诚惶诚恐的,连婆婆封的大红包都不敢接。
婆婆不高兴,若氏瞧在眼里,全程战战兢兢的,生怕给婆婆落下不好的印象。
若氏知道自己村里的条件苛刻,光冲掏空婆家养娘家的风俗,一般人谁敢娶她?更别说嫁到杜家这样的累世大家了。
小两口没成亲时,从来没人会想到家庭背景风俗等琐事上会有什么不可调和的矛盾。而这些矛盾日积月累起来,最是容易消耗感情。
等成亲以后,夫君赡养她的家人、村民一天两天还好,真能养一辈子吗?
若氏也不想委屈夫君填补村子的无底洞,但村子里几百张嘴,每人吐一口唾沫都能把她淹死,就算她狠心不管,万一村民盯上了杜家这块大肥肉,聚众闹到杜府,岂不是会闹得他们夫妻二人离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