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2章谢虞番外(完)
第362章谢虞番外(完)朱衣至死也没有原谅谢虞。
有的人,有的事,可以体谅,但却无法轻易原谅。
这一点,谢虞一直以来都很清楚。
后来,朱衣以宾客的身份在藐姑射山做了半年的客,旦哥儿奉他爹的话去黏着朱衣,而回哥儿则倔强地陪在谢虞身边,不肯认朱衣这个生母。
谢虞为此也很是头痛。
一方面,她很欣慰回哥儿得知真相后,还愿意把自己当娘亲看待。
另一方面,她又惶恐朱衣怀疑是她在背地里教唆回哥儿,将这笔帐记到她头上来,使得二女本就水火不容的关系更进一步恶化。
有一日,杜昭白突然造访菡萏苑,道是在官家赐下的封地新修了一座庵堂,山清水秀,景色宜人,正适合清修静养。
“昭白记得虞妹妹曾说起有意建一座庵堂,用以潜心钻研《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他语气淡淡地说道,客气而疏离。“劳烦虞妹妹照顾回哥儿、旦哥儿多年,小小心意,不成敬意。”
谢虞低垂的眼睫毛微微一颤。
她颇为不敢置信地抬起眼,看着眼前相识二十载的俊秀郎君,像是真正认清他一般,长长久久地沉默着。
许久以后,谢虞复又垂下眼皮,轻声道:“多谢棠哥哥好意。虞儿这便收拾行囊,务必在明日之前入驻,念诵我佛。”
杜昭白和谢虞是同一类人。
大多时候,他们温吞而绵软,心怀善意,淡泊明志。
但在利益冲突的档口,一旦下定了决心,那必会比任何人都来得绝情。
这是他们骨子里自带的固执。
朱衣无法容忍和任何人分享自己的夫君,即便只是名义上的分享,她也不堪忍受。
因为,名分就像一个随时可能会引爆的弹丸。
只要谢虞生出了异心,称病招引杜昭白前来探病也好,下药助兴勾引杜昭白也罢,都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就如失忆的朱衣和杜昭白和好时,谢虞只需一句话,甚至一句话都不需要,借着府里几千张嘴巴,就能逼杜昭白抛下朱衣,前往菡萏苑探望她。
所有人都会觉得主子看望自己的小妾很正常,主母为此醋意大发才叫做不正常。
朱衣对杜昭白的信任感已经到了相当薄弱的环节,容不得一丁点儿的威胁。
所以,只要谢虞一日还在杜府,一日还占着杜昭白宠妾的名头,朱衣便一日无法敞开心扉接纳杜昭白。
杜昭白想必是终于领悟到了这一点,才遣散了身边的莺莺燕燕,干干净净地去招惹朱衣。
谢虞没有留下只字片语,带上钱嬷嬷和铃兰,趁夜离开了杜府。
这却是因为她骨子里的骄傲。
将藐姑射山远远抛在后面,谢虞借着微弱的月光,最后依然没忍住回了头,看了一眼这座深沉无言的大山,轻轻拨动着手里的念珠,深深一躬身。
再会。
朱姐姐,但愿这回,已无人可以再招你不快。
庵堂选址就在藐姑射山上附近的会稽山脉,名唤太白山,借助山崖中部内凹的岩洞,搭接于半空之中,前壁峭立,参差古树掩映着暗红色的岩洞,从蜃楼开始算起,离地约莫四五丈。
谢虞试着抓了抓岩壁上垂下来的手臂粗的绿藤,很结实,足够承受十来个成人一同攀附,便一脚踩在凹进去的岩壁中攀爬了上去。
进入岩洞豁口,眼前豁然开朗,但见层层深红色楼阁高悬于空,古朴而肃穆,有如神仙洞府。
直到这一刻,谢虞心里那一丁点儿“鸟尽弓藏”的委屈,才彻底烟消云散。
杜昭白果然不愧是世上最像自己,也最为了解自己的人。
他替她打造的洞府庵堂,果然深得她心。
庵堂里什么都有,杜昭白办事很细致,方方面面考虑得很周到,谢虞随意转了一圈,几乎不用怎么收拾屋子和添置物件,便将行囊放下,安心地住了下来。
没过多久,朱衣和杜昭白大喜的消息传来。
谢虞没有去庆贺,只派新收的小尼姑送了几罐自采自烘的茶叶,以及两串在佛前奉养了八十一日的念珠送过去。
她知道朱衣并不愿意看到自己。
也许,也许棠哥哥也不希望她去。
谢虞专心研读《心经》,忽然有感而发,自创了一首凝神静气的曲子。
洞府庵堂,古松长琴,每日和高山流水丹鹤花草为伴,将凡尘俗念抛诸脑后,日子意外地令人心安。
谢虞很享受这样的生活,比谢家、杜家要自在多了。
庵堂里并不冷清,相反的,还很热闹。
回哥儿和旦哥儿隔一阵子就会回来陪她住上几日,絮絮叨叨地告诉她新学了什么文才武艺。
每遇天灾人祸,百姓流离失所,庵里便收留了许多无家可归的孤儿寡母。
自赵构退位、普安郡王登基后,尤其注重休养生息,收留的孤儿寡母逐年减少,庵里的人来了去去了来,可最后留下的却不多。
有一次,谢虞下山偶遇一村妇为四岁幼女缠足,女儿哭得嗓子都哑了,那妇人却道如今的士大夫喜欢小脚女,幼时痛上一痛,等长大了嫁到富豪家里做个姬妾,岂不美哉?
言谈之间,俨然将女儿当做“扬州瘦马”在养了。
偶尔,谢虞也会听到旁人攻击朱衣三度离合不贞不洁,斥之为“失节”,谢虞颇为愤愤不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