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6章杜家面圣
第166章杜家面圣
绍兴二十九年二月,临安旱七十余日。说来也怪,不说和临安府接壤的绍兴府连日大雨,就是临安城外百里的钱塘县也连下了几夜暴雨,可偏生临安城内艳阳高照,郭外村庄的田地里干出了一道道细纹。
雨降不濡物,良田起黄埃。
虽然说称不上焦金流石,但眼见将到夏日,长久干旱下来,必然会使都城百姓陷入缺水的惶惑之中。
更别说,城内暴雨、城内干旱的异象,足以令有心人掀起一阵讨伐天子无道的热潮。
天子赵构伏案于延和殿,朱批谕旨,但见奏章无不提及临安异象,登时龙颜大怒。
犹自气愤一时,复又继续批阅。
当看到浙东提举常平司上奏称会稽县藐姑射山杜家捐粮二十万石粮食时,赵构不由气笑了。
“这会稽县杜家是什么人?”
伺候的内臣思索了片刻,答曰:“小人不曾去过会稽,不知其中事,不过,近来倒是有一则传闻里牵扯到了一户姓杜的人家,却不知是否是官家所言的杜家。”
“哦?”
赵构依稀听嘴碎的宫人提过几句,因世人都传杜家的美婢如何勾人,略略记得一些。
“可是那纳了如花美婢的杜家?”
内臣伺候了数十年,和天子相处不像旁人拘谨,当下讪讪一笑,“官家也听说过?”
“听过些许。民间传言那妇人教之刘贤妃更为姝丽,不知可是鼓吹夸大了。”
“世人鲁莽,区区一介贱婢,怎配与惯有倾城之名的贤妃娘娘作比。”
闲聊了几句,赵构积郁散了些,屈指扣着奏章,满腹狐疑。
“这杜家捐粮是什么意思?临安只是两月余不曾下雨,对收成影响不大,略有小旱,改日春雷一动,便能解了困扰。他此时送粮,莫非在讥讽我治下不安宁?”
“杜家常年居于乡野,难免短了见识。”
赵构笑道:“这倒是。旁人捐银,只有他杜家是捐粮,倒也有意思。”
顿了顿,他忽而又问:“这杜家传闻是为累世大家,可有族人在朝为官?”
“回官家,并不曾。”
赵构顿觉稀奇。
“官家有所不知,杜家祖上为唐时的莱国公,承袭不到二世就因大逆案受到牵连,夺了爵位,或诛或流。到武皇帝大赦天下,杜家人才重返故乡,整顿基业。五代之时,藩镇割据,攻伐不断,百姓流离,杜家大义仁厚,收容天下流民,各地闻风而奔者众多。太祖建宋国后,听闻杜家荫蔽之名,封了个不世袭的龚国公,并且特准其后人以白身承享食邑二千户。这礼遇和殊荣啊,历朝历代独此一家呢。杜家感恩涕零,当即承诺如无君诏,子孙后人永不踏出会稽县半步,违者永堕畜牲之道。”
这话倒是有意思。
难怪传闻美婢被掳,杜家人追到山阴县的边界就停了下来,徘徊数日,始终没追出来。
“白身?”
赵构细细思量,颇为玩味。
“那杜家究竟有何厉害,竟然劳累太祖亲自警示,不许杜家后人为官?”
内臣笑说:“杜家交友满天下,振臂一呼,四方从者如云。”
赵构果然神情一凛。
交友满天下,可堪大用,却也养虎为患。
难怪太祖会定下一条如此古怪的禁令。
“自太祖登基以后,杜家子嗣凋零,嫡子嫡孙倒也安分。”
赵构思量之后,略略颔首。
难怪捐给临安的粮食,不亲自押送至临安,反而转托浙东提举常平司运来。
“有意思。”
这是官家今日说的第二句“有意思”。
“你方才说杜郎相交满天下,可确有其事?”
“小人不敢说,传闻之事,素来半真半假。”
内臣静立在侧,垂首微笑。
“不过,听闻翰林医官院的和安大夫和杜郎君相交颇深。”
一提到王不右,赵构又忍不住笑了。“是那位一连休沐了三四月会好友,迫使翰林医馆使找我诉了大半日苦,擅长外科的和安大夫么?”
“正是。听说和安大夫会的好友,正是会稽县的杜郎君。”
赵构屈指又扣了奏章数下,倏尔一笑。
“传令下去,着杜家主携妻妾儿女入京,朕感怀杜家忠厚仁义,特准他入宫封赏。”
接到传令,杜昭白跪地谢恩,神色浅淡。
单“携妻妾二女”一句,就可知官家对他并非毫无防范。
观古往今来,什么情况下天子会特地指令官民举家面圣呢?
无非是扣押做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