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结缘不合
第121章结缘不合
丁丑年八月十五,宜嫁娶、祭祀、沐浴、开市、冠笄、修饰桓墙、平冶道途、余事勿取,忌行丧、入宅、上梁、动土、掘井、伐木、作灶、安床。会稽谢氏嫡女,素有“瑶琴仙子”美名的谢虞,便在这日,正式嫁入了藐姑射山杜府。
说好听点是嫁,三书六聘,明媒正娶,宴请四方宾客。
实则,天底下谁人不知杜家主子已有了一位凶悍善妒的主母?
不过是一番姿态做足的纳妾仪式罢了。
一时间,感慨杜谢两家金玉良缘的有之,叹息才德貌三全的名门淑女屈居妾室的有之,起哄杜郎君重情重义坐享齐人之福的有之。
朱衣夫人远远避开热闹的人群,高坐于踯躅楼上,望着山道上唢呐锣鼓喧天的迎亲队伍,双目被张扬的红色所刺痛。
杜昭白坐在高头大马上,距离有些远,她看不清他脸上的表情,想来应当是非常和煦的。
不同于迎娶她时的不甘愿,这门婚事是杜昭白费了好大工夫争取下来的,自然开怀喜悦,凡事亲力亲为,尤为上心。
听说他亲自去了几趟会稽县城拜访谢家,因名分之事受到谢虞的父兄刁难苛责,过五关斩六将,才得到了谢家二老的首肯。
听说谢家二老要求他休妻,以正妻之名迎娶爱女,被他以“拙荆有二不去”为由拒绝。二老思忖许久,认为杜昭白长情念旧,人品贵重,是个值得托付的人,加上女儿终日在家以泪洗面,闹着要见她的棠哥哥,二老只得忍痛把爱女屈嫁给他做妾。
听说……
再怎么听说,那都是隔了数道耳目传来的话,众口相传往往以讹传讹,朱衣夫人没有对这些传闻斤斤计较。
她垂着眼眸,静静看着杜家朱红大口洞开,杜昭白牵着彩球绸带的一头,盖着红盖头的谢虞牵着彩球绸带的另一头,跨过正门的门槛时,他小心翼翼地提点着新妇当心脚下,脸上是罕有的温存柔和。
杜昭白性子外冷内软,平日不苟言笑,冷淡疏离,少有情绪流露。
朱衣夫人跟杜昭白成婚八年,朝夕相对,见过他鲜少在人前显露的很多面。
她见过他气急败坏的一面,见过他阴险狡诈的一面,见过他幼稚贪玩的一面,见过他羞涩腼腆的一面,也见过他情难自禁的一面,但……
温存柔和的一面,她还是第二次见到。
第一次,正是她生产回哥儿、旦哥儿时大出血,生死一线,拼命从鬼门关里爬了回来,迷迷蒙蒙中曾见杜昭白坐在床头,一手不知所措地抱着麟儿,一手怜惜地抚摸着她汗湿的额头,眼底的温柔浓郁得化不开。
不管杜昭白从前往后如何看待她,但在那一瞬间,他是真真正正地疼惜她、爱护她的。
只是,那一抹疼惜的温柔,只持续了短短几息,就被随之而来的杜老太爷的死讯冲散了。
朱衣夫人腰背板得笔直,跟木桩子似的在踯躅楼最顶层的窗格里探出头,定定地看着自家夫婿将新妇捧在手心里对待,一时间,竟连浑身血液的循环往复也慢了下来。
多么讽刺啊。
数年前,她为诞下双生子差点难产而死,才得来他短短几息的怜惜。
而现在,谢虞为他付出过什么呢?
她什么也没做,只需要站在那里,就能得到他全部的疼爱。
所谓的大义退亲之事,更是令人笑掉大牙。
明眼人都知道,随着杜家的式微,谢家二老后悔了这门打小定下的婚事,另为爱女觅了一门婚事,对方是当朝太尉之子,虽是个庶出,谢家也算高攀了。
谢虞不过是顺着父母的意思,假模假样地“成全”了杜昭白的孝义,可笑杜昭白竟挂念在心,把这桩事当成了沉重的亏欠。
若不是后来太尉的庶子听说谢虞不避男女之嫌,常混席在人前抚琴作诗,觉得她有伤体统,反口推掉了两家的联姻,只怕谢虞早成了太尉的儿媳妇了。
朱衣夫人怎么想得到,谢虞居然能以这桩旧事挟恩图报,顺利地赖在杜家,甚至如愿嫁给了杜昭白呢?
在她哀求赵隰将桂枝扎入百会穴中,置之死地而后生,以“镇魂”的名义复活之时,她没有料到会有今日。
如果能够算出有这么一日,她宁可死在祭台上。他日杜昭白得知真相,兴许还能惦记着她,终生有愧于她。
可时至今日……
她掀起唇瓣,苦涩而短促地笑了一声。
温婉端庄的谢虞进了门,日后他俩自是琴瑟和鸣,夫唱妇随,又有粗俗无知的朱衣夫人什么事呢?
从谢虞那里抢来的东西,终究到了归还的一天。
“行庙见礼,奏乐!”
赞礼者高声道。
朱衣夫人随着移步,寻了一处视野好的位置站定,目不转睛地看着一对新人上香二上香三上香,叩首再叩首三叩首,行完三跪、九叩首、六升拜,直至礼毕,退班,送入洞房。
由始至终,她像一个被彻底遗忘的人,没有人在意她去了哪里,为何没有出现在婚仪之上操办婚宴。
其他人怎么样,朱衣夫人不甚在意。
她本就不是个会看别人眼色的性子。
她的目光,一直落在杜昭白身上。
而他,从未抬头看她一眼,甚至连环顾捕捉她的身影的目光也没有出现过。
杜昭白凡事求完美,亲自操办的婚宴,自然是恪守规制,热闹而盛大,与八年前迎娶朱衣时敷衍的简陋仓促迥然不同。许多宾客和他敬酒谈笑,打趣他到底是娶喜欢的女子,春风得意,不似头婚时臭着一张脸。
头婚时,朱衣夫人全程蒙在红盖头下,没有看见他的脸色,自认为他跟平日般喜怒不形于色,却不知还有臭脸之事。
她知道自己在钻牛角尖,不该拿两桩婚事做对比,可就是控制不住地乱想,心越来越沉,越来越沉。
这就是结缘不合和情投意合的区别吗?
“娘亲,娘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