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0章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但是看着对方怪异的发型和打扮,书童只能当成自己是见识不够,还没有到先生的地步,不然的话,先生肯定一眼就能够认出来了。 他对着宁安行了一礼,恭敬的说道:“不知道这些先生来这里是做什么的?”
在这个年代书童的地位还是比较低的,一般来说就是下人,但主要是能够和主人一起长大,而且陪伴着主人一起读书。
所以文化程度就高一点,这个时候能够读书认字的人都是很了不起的。
读书率很低很低,许多人甚至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这才有很多人取名字都很简单,什么张三,李四,就如同朱元璋原先的名字叫朱重八一样,都是为了省事。
都是农民,谁会那么多字?家里面孩子多,要是都去教书先生取名字,哪里有那么多感谢的钱?
更何况,贱名好养活。
所以身为书童,哪怕是学问多一点,但自己的姿态还是要放清楚的。
宁安回礼说道:“听闻诸葛先生在这里隐居,前来论道。”
他这样说笃定诸葛亮一定会见他的,刘备那样请他出山,诸葛亮只是为了考验罢了。
可若是论道,想来诸葛亮这种性子肯定会忍不住的。
书童听到后仔细的打量着宁安,随后开口问道,很是有礼貌,没有半分傲慢。
什么戏里面所说的书童都是傲慢到不能信,纯粹扯淡。跟着诸葛亮这样的人物,要是还不能收敛性子,狂妄的话,诸葛亮能要他?
“请问先生名号,我好禀告我家主人。”
宁安思索了一下,随后笑呵呵的说道:“你就说一句话就好了,天下大势,分分合合,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便足够了。”
书童刚开始听到这句话的时候并没有觉得什么,但是仔细想去,发现这句话很是深奥。虽然意思很是浅显,很容易就理解的。
但他总觉得这里面有什么大智慧,他是想不明白了。这个时代,书童毕竟是书童,如果他都有什么大局观,那么这个时代也就太多人才了。
书童的局限性就在于他只是一个书童,他的才华撑死能够在一个县城施展开来,放到天下,就差远了。所以读起来这句话很厉害,不明所以也是正常的。
随后,他变得更加恭敬了。
“请先生在这里稍微等候一下,我去禀报我家主人。”
说完之后,他慢慢朝着后面退后了几步,才恭敬的转身离开,小步去禀告了。
在等待的时间里,宁安仔细的打量着周围的一切,不由得感到好奇起来。
没过多久,忽然响起了脚步声,而且还不是一个人的。
果不其然,当宁安看到来人之后,顿时有些愣住了。
只见面前来了两个人,其中一个是刚才的书童,另外一个就显得不凡了。
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概。
仔细看去,仿佛真是仙人在世一般,令人忍不住想要顶礼膜拜。
如果说周瑜是帅气的话,那么诸葛亮身上就是超凡脱俗了,他的身上有一股谪仙的气质,让人着迷。
相貌是没有周瑜英俊,可气质上却是不能比的。
一个是人间美男子,一个是仙人下凡。
不得不说,在这一方面,诸葛亮还是可以的。
对方过来的时候,也在打量着宁安。
刚才诸葛亮正在房中休息,思索着天下大势,考虑日后自己的何去何从,自己的好友们都已经开始进入仕途了。
他们都打算去施展自己的才华,在这乱世之中,成就一番伟业,也算是对得起自己的才华了。
但唯独诸葛亮不着急,他知晓,自己必须找一个慧眼的主公才行。
不然的话,他是不甘心自己的才华就此浪费的。
与其在废物身上浪费时间,还不如早点回山里面归隐。
主公是什么样的家境没关系,有没有很大的权势也没关系,但是必须要足够好才行,只有这样,才能配得上他的辅佐。
诸葛亮有信心,哪怕是一个白手起家的人,都能建造出丰功伟业来,这,就是对自己才华的自信。
在这一点上,他和郭嘉是同类人,郭嘉也是想要施展自己的才华。
但是看到袁绍之后,就放弃了,宁肯浪费自己的天赋,浪费时间,蹉跎掉岁月,也不愿意就随意的给别人当陪衬。
“听闻先生找我论道,便出来看看,果真是气度非凡,能够说出来这话的,必然是天下英雄,先生,请。”
诸葛亮很是尊重,极其的有礼貌。
随后,他对着宁安伸出了手,宁安也不和他客气,一起走了进去,随后两个人在茅庐里面坐了下来。
这茅庐看着不大,但实际上则是不小。
里面是有好几间屋子的,宁安估摸着其中有不少地方就是放书籍的。
两个人直接席地而坐,在这里,哪有那么多规矩。
山野间就有山野间的放肆,若是换了地方,就有规矩了。
但在这里,还是随意一些为好。
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人愿意归隐山林的原因了,虽然过的清苦了一点,但是好在自在呀。
随后,书童送上来了美酒和食物,缓缓地退到了旁边,跪坐下去,听着两个人的谈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