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2章洪武年代
看着画面中那个垂垂老朽的自己,朱元璋裂开嘴,露出了一抹笑容,他似乎是能够感应到画面之中,人的心情一般。 他的右手盖住了自己的心脏,伸出手想要去触摸。
那是怎么样的心情呀?一个帝王落幕之后的心情。
惋惜遗憾不甘吗?骄傲得意吗?
都不是,是解脱。
是一种发自灵魂的解脱,朱元璋感觉到了,生命从来没有任何时候像现在一样轻松。
他这辈子都是在打仗,当了皇帝之后也没有好好享受,而是不断的忙于公务。不仅把自己要做的事情做完了,也把儿孙们要做的事情也给做完了。
朱元璋是历史上公认的工作狂人,从来没有一个皇帝像他一样这般努力。任何事情不管大小都要亲自批阅,精力充沛。
也正是因为这样,大明帝国的现在风调雨顺,民众安居乐业。朝鲜归顺,北元成了强弩之末。那些虎将更是被他杀的差不多了,留下来的没有任何人能够威胁到大明的安危。
所以朱元璋是解脱,对于他来说,死亡便是人生的解脱。
他这一辈子并不是自己想要去做皇帝,而是一步步被逼到了皇帝的位置上。
纵观历史,没有任何一个人像他一样有着如此开挂的人生。哪怕是小说,都未必有如此精彩。
翻遍史书,独此一人。
朱元璋对于儿孙们来说绝对是一个好父亲,好祖宗。对于百姓们来说也是一位青天好皇帝,一个愿意为民众做主的好皇帝。
唯独对于大臣和武将来说,算不上好君主。
回顾他这匆忙的一生,在乱世之中成长。是地地道道的赤贫农民,没有任何的背景,没有任何的后台,没有任何的依靠,更是没有任何的资本。
别人输了还有重新再来的机会,他要是输了便是倾家荡产,一无所有。
或许有人会说他是运气好有那么一帮好兄弟,但如果没有惊人的人格魅力的话。如何能够让那帮兄弟死心塌地的为他卖命。
并且他的对手陈友谅,张士诚都是乱世中的豪杰能够将他们逐个击败,依靠的是绝对的天赋。
要知道贫穷的朱元璋根本就没有进行过什么系统化的学习,什么叫做军纪,什么叫做队伍。
他什么都不懂,那个时候的他或许只懂得,这人吃饱了不饿便是天大的道理。
他的儿子朱棣好歹还是跟着一些名将们逐步学习,但朱元璋真的就是从死人堆里一步步实践出来的。
你不得不去佩服,有的时候天赋真的极其重要。
有不少人说他的儿子朱棣在军事方面要远远超过他,可是纵观两者之间的对比。
军事指挥方面,朱棣还远远比不过朱元璋。
那个时代的朱元璋,绝对是最强,没有之一。
他凭着坚强的意志力和决心,战胜了一切。最终缔造了一个铮铮铁骨的大明王朝。
年轻人应该去喜欢他,特别是许多正在奋斗的年轻人。
因为他正是贫穷者的典范,他那样的条件都能够最终成为帝王。那么其他人,凭什么做不出来成就?
那个时候的他每天都在为吃什么而发愁,为饿肚子而担忧。哪有什么时间学习?哪有什么时间思考?
宁安在这个时候开口了,他借用了一本名著里的一句话。
“皇觉寺里,明月相伴,孤灯一盏;
濠州城中,谨小慎微,奋发图强;
鄱阳湖畔,碧波千里,火光冲天!
茫茫大漠,金戈铁马,剑舞黄沙!
开创帝国,保世宏规,光耀后代!
他纵马驰奔,江河大地被他踩在脚下,锦绣山川被他抛在身后。”
这便是朱元璋最好的写照,这边是朱元璋传奇的一生。
他这一生背叛过别人,坚定不移的选择过别人。深深的爱过别人,也被别人深深的爱过。
他这一生过于的传奇,以至于后世有太多的人都不能相信。
这个时候所有的观众都是想到了一句话,朱元璋所说的一句话。
“我本淮右布衣,天下于我何加焉。”
许多人曾经讽刺这句话,就像是马云说我不爱钱一样。
但是宁安相信,朱元璋是发自肺腑想说这句话。
因为他那个时候真的只是想要活下去而已,就那么简单。
画面中的朱元璋逐渐的闭上了双目,不断的回忆着自己的一生,仿佛是想到了什么一般他的嘴角露出了一抹微笑。
张了张嘴唇似乎是想要说些什么,但最终还是没有发出声音,遗憾的闭上了双目,手指无力的动弹了一下。
最后,还是去世了。
一代帝王就此落幕,一代传奇就这样被画上了句号。
宁安和朱元璋回到现实的时候,朱元璋神情复杂。
许久,他对着宁安深深的鞠了一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