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3章盟约
第443章盟约
尤其对新占领的淮河以北,黄河以南的广大区域,明廷直接进行了重新量田,造册,分配田土。相比其他地方,这里虽然一片凋敝,但也没有了任何障碍,那些大地主,大都参加了对明廷的战争,对此,明廷的惩罚就是剥夺他们的土地,拆分他们的族众,按人数平分田地。
同时,不断运粮到达河南等地,以粮食将所有民众组织起来,一同耕种,一同兴修水利、道路、村寨,直接将统治深入到每一个乡村。
在河南这种平原之地,直接按300户一个村子,每户人口不超过10人的编制重新规划村庄,集中居住,派战争中受伤的军士出任村长一职。
每个村庄还有一位管教育的校长,一位管钱粮收支的户长,这三人构成了明廷统治村庄的三驾马车。
目前,除了村长外,校长、户长大都由武陵大学的学生兼任,甚至有些都是武陵府调过来的,上过一点公学的年青人,因为懂教育和钱粮核算的实在是太少了。
而30个村庄划为一个县城,也就是大概每一万户,划为一个县。
不过,目前,因为大战凋敝,每个县域都人口不足,按照明廷的预测,大概三代人之后,也就是六十年以后,整个河南地才会重新恢复繁荣。
除此之外,明廷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在河南洛阳重新开设了一个大学:洛阳大学,只要有志学习的人,不论男女老少都一并收进来,目的很简单,培养官吏。
武陵府现在最缺的就是各类官吏,包括从基层能懂政策,懂算术的村庄三长到统管一府之地的高级官吏。
明廷宁愿大多数地方都实行军官,也不愿直接启用原宋廷、蒙元的官吏,而非要通过学习、考试之后再任用。
而自明廷立国以来,在金陵府举行的最大一场的科举考试正在进行。
考试的地点就在金陵大学,这天一大早,无数从南方各地赶来的学子就汇聚在了大学门口,然后一一进入学校。
与宋廷以往的科举不同,这里,检查并不严密,只是核对名碟即可进入,让一众考试的考生对此暗暗摇头,叹道明廷到底是初建立,不知规矩。
将所有考生在金陵大学操场外集合,黄芪讲话道:“今日是我们科举的日子,我不希望出现什么作弊之类的事,我们没有像宋廷那样搜身,是给大家一个体面。”
“可是如果有人对此抱有一些不实际的想法,我就劝告你们大可不必了,所有考场都有道法监视,如果你们能作弊成功,请告诉我,我会将他收入我们执法部门,但是如果被抓到了直接开革,永不录用。”
“至于这次考不过的,没关系,只要你们愿学,我们金陵大学也好,武陵大学也好,洛阳大学也好,统统可以让你们免费学习,供应书籍纸墨,学的好的,还有奖学金。”
“不瞒大家,朝廷缺人,各个地方都缺,从我的阁臣到最底下的乡村三长,都缺,你们只要愿意的,有的是职位安排,但是作弊的,对不起,哪怕教孩子启蒙,也不行。”
“我今天的讲话很直白,我们日后的政策就是如此,不以繁文缛节、诘屈聱牙的语言讲述,而是用最直白的语言宣传我们的政令。”
说完,他便退了下去,留下吴闲主持考试。
明廷的科举内容早就说了,与宋廷不同,上午考基础,主要是考察基础知识,包括基础的文字、数学、历史知识,基本上在武陵公学读过的都能考过。
下午考专业知识,这就是需要细分的,按照每个人报考的内容发放不同的试卷,有文学、史论、律法、财经、土木、考据、农业、冶炼等等五花八门的内容。
可以说,只要有一技之长的,都可以试着报考,甚至,如果没有你专精的学科,你都可以在之前上书到金陵学政司,由其考虑是否要增开一科。
唯独对于专门治经史的不考,意思很明确,也从这个趋势中可以看到,明廷对投靠蒙兀人的那帮理学大儒是如何不待见,虽然没有抓捕,但受到唾弃是必然的,这也让一些投靠了忽必烈的汉臣,干脆下定决心,举家搬往幽燕地区。
就在检查时,忽然引起了骚动,吴闲过去一看,原来是几个考子起了纷争,一位儒生打扮的中年人指着身前的一位俏丽的少年。
指责道:“他为什么能进去?她明明是个女子,也能科考吗?”
守门的军士一时不知道如何处理,这里把守的都是武陵军,平常见到的女同学也不少,尤其是在武陵府,更是普遍,也正因为如此,武陵府的妇女都特别拥护明廷。
但是在这里却没有规定女子能或不能,以如今的潮流,理学自然是不提倡女性外出的,更何况科考,因此,他们都看向吴闲,看他如何处理。
吴闲断然道:“男女平等,女子有接受教育、科考、做官、做事的权力,这是我大明自创立以来的规矩。”
“女子无才便是德,哪能这样登堂入室?”这个家伙当时就急了。
“你要信奉这一套我不管,但是不但别人家的女子有受教育和工作的权力,你们家的也一样,我明廷治下那些良种、畜种等等,都是万溪真君培育出来的,她来了,明王都要毕恭毕敬,何况你?”
“马上进去考试,否则,我会以扰乱考场秩序,将你逐出考场,这次科举,你就不要来了。”
“你”,那儒生又气又急,却也无可奈何,只得走了进去,那位男装打扮的女子也施了施礼,走了进去。
吴闲吩咐道:“日后不管是谁,哪怕乞丐,只要事先报考,都可以考试。”
“是,大人。”周围士兵听从了吩咐,一场风波消失于无形。
考场上,那位金陵的钱秀才也在,对这次考试,他信心十足,他本就精通算学,到武陵大学后又学习了许多他闻所未闻的算术学问,理财知识,更让他日后以财赋之学立身的志向。
这种考试其实与武陵大学的考试极为相似,只是监考严格了许多,内容都是一次性将三张试卷发下来,分别是语文、数学、历史。
考试的内容也极为基础,语文基本上就是填空、默写、诗赋,涉及范围倒是极广,儒、道内容都有,不过都是传世名篇,不会有很大难度,考的就是考生基本的一些知识而已。
数学,这是他在武陵大学学的词,正式名称应是术数,更简单了,计算人口、算赋、丈量土地这些地方官肯定会用到的数学知识。
至于历史则是新加的,也让钱秀才极为奇怪,老实说,考道经都比考这个更能让人接受,不知道他们怎么想的,难道让人人都是史学家?
其实,这是陈天的建议,所谓历代之得失,百年之兴衰,都在史书中,学一学史书,对做官、治民都有好处。
而且考的也不是很难的东西,不过基本知识而已,不过最后一道题倒是非常有意思:纵论宋廷兴衰之道。
不过对这些,钱秀才也没什么研究,不过在武陵大学,这倒是一个显学,因为据传,明廷准备修史,修宋史,当然要对宋廷兴衰之道有一个基本的结论。
上午的考试很顺利,不过到了下午,那就是考的干货了,同样是一个下午三个时辰,但是内容只有一张试卷,以钱秀才的为例,就涉及到钱粮进出,政府用度,大型工程,税赋,预算赤字等林林总总的东西,其中有许多让他也一头雾水,比如预算赤字是什么东西。
不过,总体而言,他也答的极为不错,至少比那些同在教室中抓耳挠腮的考生要强多了。
三日之后,成绩就公开了,一次考取的进士不过四十七人,这还是金陵诸位放开了要求的结果,其中,竞争最激烈的是文学科,出色的都不错,其中就有那位女扮男装来考试的女子:韩玉烟。
他是金陵韩家的女子,年仅十五,却诗词歌赋、四书五经都极为精通,名列第七名。
而钱秀才以术数科位列第三,成为本届探花。
而榜首则是一位武陵府的考生,李不疑,以律法科考取第一,让金陵都在议论,是不是明廷准备如暴秦那般以法治国。
而第二名却是一位楼观道弟子,他提出了许多新奇有效的观星方法,以天文之学名列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