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5章游学 - 造化大仙 - 楚小草 - 武侠修真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武侠修真 > 造化大仙 >

第415章游学

第415章游学

“而且,他们还将这些银钱与粮、盐、铁挂钩,以平价,甚至是极低价出售出售这三种东西,但是必须要用新银钱,持户籍购买,每天有限量。”“极低的价格,是多少?”

“粮食一斤6文,盐一斤10文,精铁一斤100文。”

“这么低?他们不怕商人囤积居奇?或者往外出售?”

“呵呵,有些商人也这么搞了,不过,那些家伙不是破产了,就是亏大发了。明廷也不知道储存了多少粮食,尽管商人一直在收粮,可是他们一直以6文每斤在出售,从他们进入金陵起,一直到现在,大半年了,都是这个价格。”

“所以,如今金陵城里做这三样生意的,都关门了,实在没办法跟他耗下去,我听说,朝廷在海外开拓了交趾、天竺,每年都有源源不断地稻米运进来,我还听说,如果不是船不够,每年几百万石不是问题。”

听到这里,王文统再也忍不住惊骇之心,打翻了酒壶,直接站起身,道:“钱公子,天色不早了,我也该走了,多谢公子解惑。”

然后,在钱秀才的挽留中出了门,上了大街,找了一个客栈住下了。

只是他一夜都睡不安稳,老是想到明廷那无可计量的钱粮发挥出来的威力,比金帐军强多了。

其实,他不知道的是,明廷此时也在为粮食苦恼,尤其是大规模赈济灾民过后,这个问题更加突出。

此时,他问已经吞并南方大半年,经过初步统计,整个南方大约有1300万户,近7000万人,这其中的失地农户有多少,可想而知。

至少现在在各地收容的,已经有近百万,这每日的支出就是一笔天文数字。

不过好在这也只是一时的,有家庭的或者青壮,赈济三个月后,明廷就打算将他们送往交趾,那里还有大片土地待开发,只有单纯的老弱孤才需要长时间养着,连寡妇都会在去往交趾前配给青壮,组成家庭。

尽管如此,却有许多青壮不愿背井离乡,去往未知的异域,不得已,明廷只得将一部分以往迁往交趾的人拉回来现身说法,另一方面强制性地送走。

整个南方地狭人稠的情况已经非常严重,确实难以负担如此多的人口,特别是还有土地分布不均匀的情况。

不过,明廷也未有准备进行平分田地的想法,太超前了。

不过,兼职那边不断往西开拓的做法初见成效,翻过莽莽高原,确实又有大片土地,再繁衍千万人都不成问题,只是气候更潮湿闷热,需要不断梳理地气。

对这一情况,交趾军政府只有不断培育修士,梳理地气山河,甚至将阳平治都功印的炼制方法都从陈天这拿走了,当做交趾教育的一门必学课程,让他们都有两手梳理地气的本事。

而那王文统,整日游走在金陵城中,观察这座城市的一切,希望由此窥视到整个明廷的施政思路。

但是他却越看越迷惑,这个政权是真的不尚奢侈,就连修建的宫城,真正帝后居住的后宫不过两三个殿宇而已,其余的,要么是处理政务的前殿,要么是祭祀、藏书的坛、阁。

而且,他们似乎特别热衷藏书,王文统听说在武陵府的武陵大学,临安的天章阁以及这里正在营建的天一阁,都是藏书的所在,而且规模极大。

就以临安来说,他听说,整个临安宫城,除了用作于学校的临安大学占了三分之二以外,剩下的三分之一的区域,都改做藏书的天章阁。

连一开始在宫城内处理政务的临安府知府和临安镇守,都迁出了宫城,另外觅地兴建府衙。

而且他们一上来就大规模抚恤灾民,重新规划村庄、城镇,改良稻种、牲畜,所作所为,点点滴滴,以他来看,都是让利于民,用钱秀才的话来说,就是水泼一样的往外使银子。

可是,这些东西要有成效,最短的都是改良稻种、牲畜那些,收益都要三五年,更何况有些虽然是功在当代,却是利在千秋之事,千秋之后,谁还能记得他们呢?

带着这深深地疑惑,他决定去往武陵府,明廷起家的地域,看看这里,被明廷经营得怎么样了?是不是真如他们自己所说,在重开新天,复致太平?

因此,在金陵城内游逛了大半年之后,他决定随着一队金陵城内的年青学子去往武陵府。

之所以有一伙人去武陵府,是因为城内那些乡绅耆老的上书毫无作用,明廷虽然收下了他们的上书,却也让正在筹备杭州大学的山长,大儒韩翼甫直接告诉他们,日后科考的内容,基本都会在实务中考取,是治世之事。

至于其他学问,不会禁制,也不会提倡,顺其自然。

听到这样一个答复,那些上书的士绅大失所望,有些甚至破口大骂,但是,这丝毫阻拦不了明廷的决心。

这种情况下,许多人明确表示,将闭门不仕,但是也有许多学子的心思就跑开了,既然考这几样,那么自己去学就是了,学这些,比皓首穷经容易多了。

因此,金陵各家都有一些年青学子,十六七岁,准备去往武陵府求学,他们一起组了一个三四十人的大队伍。

而王文统也准备混入这些人之中,一起去武陵府看看。

在一个清晨,他们便出发了,钱秀才也在其中,自从明廷表示不会更改考试内容后,他受到了许多读书人的追捧,许多人向他请教术数之学。

他也不藏私,将所学通过《九章算经》等典籍,详细讲解,虽不能说精通多少,但至少让一众年轻人有了点基础,知道为什么要用术数,用来做什么?

而王文统夹杂在其中,颇为显眼,不过他言自己来自江北,家人殁于战火,一生所剩的愿望,就是遍读藏书,以慰余生。

听他这么一说,众人都大大同情了一番,与他攀谈,也知道他学识渊博,尤其是对先秦鬼谷子的学问,尤为擅长,因此,对他也颇为欢迎。

这一行人的路径,走的是水路,依然从长江沿江而上,到往玄武城,这一路的长江壮阔景色,让一众从没出过门的年轻人大呼过瘾。

接着,他们从水道去了玄武城,这里和襄樊之间的道路已经打开,不过过往的主要是军人和军姿,忙忙碌碌,但是秩序井然,不见丝毫混乱。

见到这一幕,这些学子也被这凝重的氛围震慑,只有王文统知道,对岸的襄樊地区,未来肯定会成为双方争夺的焦点,可惜他没有机会去那里看看。

一行人进入玄武城之后发现,这座小城市一座典型的军城,里面驻扎的包括武陵军、普通士兵等五六万大军,戒备森严,幸亏他们来之前去金陵府衙求来了一张路条,不过也有许多地方不能靠近。

一行人也并未打算在这里多停留,这里那种肃杀的气氛让他们这种从没见过战争的人难以适应,只有王文统这个家伙,想再多留几天,可惜同行的还是不干。

不过在这惊鸿一瞥当中,他至少已经感觉到,这附近戒备森严,而且军队纪律严明,恐怕日后要提醒大汗,在这里用兵要慎重。

可是一想到联动的,该从哪个方向用兵呢?

川蜀?不说从汉中入川蜀的道路有多艰险,就是那钓鱼城也成了许多蒙兀王公的噩梦,许多人宁死也不愿去那里了。

至于再下游的两淮,那里经过宋廷百年多的经营,已经战堡密布,经营得铁桶似的。

更关键的是,那里原本就是金人重点进攻的方向,百年的战争下来,那里已经一片废墟,周围几百里的百姓都逃光了,而且那地方是黄泛区,沼泽、水网密布,对骑兵行进有很大阻碍。

想了想,他便头痛起来了,然后就将这事暂时放下了。

一行人从玄武城上岸之后就决定不再坐船了,而改为沿着四城和武陵城之间开辟的陆路前进,他们也想看下,在武陵府腹地,他们是怎么治政的。

于是,一行人又租了十多辆马车南下了。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