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高维空间的沙能来三维空间的地球吗? - 5岁发烧后我能看见另一个世界 - 玄一半仙1 - 玄幻魔法小说 - 30读书

第25章高维空间的沙能来三维空间的地球吗?

读者们好奇禅定的境界不?

一位高僧曾经对“禅定”作如下的描述:“禅定中的境界,果然非凡,渊源至高至深,其理是无形无迹的,感受又是存在及隐亡的。

于是我明白了,禅定是空白及空虚的,附合之,便明白了万事万物的根源。当一个人达到这种境界时,只要他将心力附合或说融入到某一人、事、物上时,该人、事、物的真相就会呈现出来,包括过去现在与未来,休想瞒得过高层次的修道者。

再看另一段的描述:“在禅定中,虽是‘空白一片’,但含藏着无尽的法力,这种无穷力量的法力,其作用是不穷竭的。”心力、融入、空白一片(或说内心明如镜)这些深层次的求知工具,确实非数学、物理学这些初层次的求知工具所能望其项背!

但有些修道者是以另一种形式去获取事物的真相,就是透过与能量体(高灵)的沟通。能量体有很强的心力与融入能力,他们想知道一些事情的真相易如反掌,以这种途径去获取资料较为容易。

但科学家已经完全忽略能量体的存在,不设法与他们沟通,却转移去找外星文明,那只是人类智力的浪费!就算真的找到了外星人又怎样呢?其中美国fbi机密文件曝曾发现过ufo,美国cia也公布了几千份绝密文件,正式承认有外星人。但是,请不要以为他们比地球人优胜多少。如果他们发展的仍然是数学、物理学、化学等这些初层次的求知工具,那他们与地球人就是半斤八两,无非就是科技很发达而已,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地球人同样也可以达到。科学家要寻找的应该是高维空间的“智慧生物”——佛菩萨,那么如何寻找呢?不是坐火箭太空船,禅定是也!

当蚂蚁在一只太空船内爬来爬去,寻找食物的时候,它们是完全察觉不出它们是处身于人类的高度科技物质文明之中。同样的道理,人类在地球上走来走去,喜欢科学的在研究数理化,喜欢音乐的在作词作曲,喜欢名利的在追名逐利,他们是完全察觉不出自己的一举一动,包括内心所想的,完全被高维空间的神灵监察着,每一个人的所作所为都全部有记录(故世人不要以恶小而为之,以善小而不为),将来必须要为自己所做的一切而负上全部的因果责任。蚂蚁相对于人类来说,是低级动物,人类相对于神灵来说,也只能算是低级动物。蚂蚁察觉不出人类的科学文明,就相当于人类察觉不出神灵千变万化的法力一样。高维空间的智慧生物岂是低维空间的智慧生物所能理解与明白。故科学家不应浪费人力物力去寻找外星文明,应该花时间在寻找真理(修行)上,假以时日,必定能明白高维空间的智慧生物是何等的匪夷所思!

谈到数学与物理学是初层次的求知工具,李政道教授是清楚明白的,他在其名著《粒子物理和场论简引》一书(中译本),上下两册,不计附录,共六百多页,内里包含有非常高深的数学与物理学,乃物理系研究所用书,但却以老子《道德经》里头的两句话作一总结,那就是: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李教授是一位非常有天分的学者,他明白到以数学与物理学去描绘这个物质字宙只是一种近似,不可能有最后而绝对准确的理论出现。“量子力学”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与实验数据很符合,但却仍然是一种近似。因为能够以数学物理学“道”出来的东西——即表达出来的东西,已非“常道”,已经“失真”。“李政道”是一个代名词,怎能代替其人本身,“李政道”是由一堆原子分子所组成,有眼耳口鼻,有一个非常聪明的脑袋,但不管用什么词句言语去描述,立多少千亿个微分方程式意图去代替“李政道”其人,都会失真。正因为如此,才叫这样的一个人为“李政道”。用《金刚经》里头的说话,那就是“任何人说李政道,即非李政道,是名李政道。”故掌握高层次的求知工具才是重要的。“心力”与“融入”是一种境界,不能以文字去确切描述。初层次的数学与物理学处处讲证明,但深层次的境界不是用“证明”这些字眼的,没有“请你证明给我看”这样的句子,取而代之的是如下的说法:“请你自己直接去修炼体会。”举个例子说,一位以神足通去游历过西方极乐世界的高僧,你不能要求他拿出证据来证明,要求他在西方极乐世界的“八功德池”中,拿一把“金沙”回到地球以作证物。因为四维空间的“金沙”是绝不可能在三维空间的地球上显现出来的,他无法证明给你看,他只能教导你一个方法,等修行达到了境界后,自己直接去体会,直接去证明。初层次的求知工具尚且要经过身体力行,努力不懈才能获得,更何况是深层次的求知工具!从开始修行到懂得运用或者说拥有心力与融入这些高层次的东西,起码要三四十年的功力(有宿世大慧根者例外),而且不是马马虎虎的三四十年,而是要经过一番“寒澈骨”的三四十年。

明朝作家汤显祖曾写过著名的《牡丹亭》传奇,一些女子读后愿意嫁给他,甚至为他而死。其中一位才女冯小青读后,写下如下的诗句:“冷雨幽窗不可听,挑灯闲读牡丹亭。人间亦有痴于我,岂独伤心是小青!”我想在这里代李政道教授对此诗句稍作修改:“宇宙奥秘不可得,挑灯钻研物理学。人间亦有高于我,岂独伤心是政道!并非故意要拿李教授出来开心开心,奈何事实如此。当他知道自己所掌握的只不过是初层次的求知工具,而竟然有人超越他不知多少倍而掌握了深层次的求知工具时,却已用了大半生的时间。这岂独是他本人的伤心,几乎可以说是代表所有数学家与物理学家们的伤心!

三国时代的赵子龙百万军中藏“阿斗”,穿插冲突于大军之中,杀出一条血路,突围而出。中国的陈景润百万数学家中藏“数论(numbertheory)”,披荆斩棘,日以继夜,奋勇前进,同样突围而出,以他命名的“陈氏定理”闻名于世。但一级猛将赵子龙做梦也想不到,藏在自己怀里的婴儿原来是个“败家仔”,何等的令人惋惜!身为囚犯而仍然乐不思蜀的就是这个败家仔阿斗。世界一流的数论专家陈景润教授同样连做梦也想不到,藏在自己怀里的数论竟然是低层次的东西而已,一样令人惋惜。长篇大论而仍然无法解决“哥德巴赫猜想(goldbachconjecture)”(只证到(1+2),离最后的一步(1+1)还非常遥远(事实上,也不一定能成立)。注意,这里的(1+2)或(1+1)并非小学里头的加减数。)陈教授不伤心吗?毕生在初层次的境界里头打滚,后果是必入六道苦轮,就算下一世得回人身(陈教授已于1996年3月去世),但又要从幼儿园低班学起,你们说累不累?!且世间充满贪念、欲望与陷阱,不但是累,还很可怕!

谢灵运曾经说过,天下的才不过一石,而曹植独占八斗。因此世人都称赞七步成诗的曹植才高八斗。而科学家们掌握了非常难得的求知工具——数学与物理学,这些求知工具很多人想学都学不来,因为没有这方面的天分就太难学了。因此我相信,他们的聪明才智与曹植的在伯仲之间吧。但总觉得有点可惜,他们的才高八斗却完全放在追求低层次的求知工具上,以为数学物理学能解决一切。在此再告诉你们一个秘密吧,要想认识明白字宙真理,就必须要融入宇宙之中,而非疯狂地向初层次的求知工具迈进。否则,就是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去阻止抑制“真正智慧”的诞生。情形就相当于“夸克”永远被囚禁在“强子”的内部而无法显现出来一样,不花时间在修行上,般若智慧是不可能开启的。而所谓的才高八斗,那只是世俗的聪明才智,非佛门的般若智慧——真正智慧。佛门的般若智慧就是“无知”(称为“般若无知”),“无知”才能“无所不知”。令自己的内心“空白一片”就是“无知”,如此才能像明镜一样照见一切而无所不知。未寻回自己佛性的人,他们的内心都是在“动”的,好像湖水的水面满是波涛,能照见山、照见天空、照见彩云、照见飞鸟吗?使出浑身解数,竭尽所能的去追求数学物理学,以为知道得越多越好,这样的方向是有偏差的,因为难题有无限多个,如何能以有限的生命、伴随着低层次的求知工具去解决这无限多个难题呢?因此必须要有一个跳跃过程,这有点类似于数学上著名的“数学归纳法”。设n为正整数,则下列等式成立:

1+2+3+......+n=n(n+1)/2

如何能证明这个等式成立呢?我们不能一个个正整数去试,因为正整数有无限多个,我们没有这么多时间去做如此枯燥而又得不到最终答案的事。数学家非常聪明,发明了一个非常重要而又特殊的方法——数学归纳法,这个方法产生了一个跳跃过程,无须要试无限多次,只需要试一或两次,即可跳至无限,或者说等同于无限次的试验,以简单明快的方法去证明一些等式的成立(所有念过高中数学的读者,部应该清楚明白这个方法)。佛门的修行过程就是向这样的“大跃进”迈进,从“有痛苦烦恼”跳跃到“无痛苦烦恼”;从“有执着分别妄想”跳跃到“无执着分别妄想”;从“有我”跳跃到“无我”;从“快乐有限”跳跃到“快乐无限”;从“知识有限”跳跃到“知识无限”。才高八斗的科学家们,你们既然懂得在数学上作出如此成功的跳跃,为何不在人生路上也作出类似的跳跃呢?

一次在美国的一个法会上,有百多个博士听净空老法师讲经说法,老法师特别针对这班博士听众,指引他们一条最佳的路径:“你们若想学最尖端的科学,要到西方极乐世界跟阿弥陀佛学习。”当时,获得全场鼓掌,因为到西方极乐世界后,在阿弥陀佛威神力的加持下,掌握深层次的求知工具比在地球上要容易得多!

我不是说你们追求初层次的求知工具是错误的,而事实上,在我们的物质宇宙里头,发展数学与物理学等学科有其必要性,物质宇宙不同于高维空间的无形宇宙,可以千变万化。但无论如何,都应该抽出部分时间去追求深层次的求知工具,亲自去体会禅定、融入这种非文字可以描述的奇妙境界!否则时间飞逝,“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很快的就会感到时不予我,又要面对死亡。曾经有一位物理学家患了癌症,他与医生商量后决定将自己放入液态氦中急冻冷藏,待癌症解药发明后,再将他解冻复活。这位物理学家对死亡是何等的无知,又是何等的怕死亡

其实自然的死亡并不可怕,没有般若智慧才可怕。就算将来真的能成功复活,顶多也是多活三几十年,而念念不忘数学物理学又有何用?终归还是要躺下的,那真的是“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了!义薄云天的关云长于荆州麦城战毙沙场,天才横溢的华罗庚于日本东京倒下讲台,以社会大众的眼光看,他们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是他们无上的光荣。但从修道者的眼光看,这是他们的不幸(对社会有大贡献的人尚且如此,以吃喝玩乐终其一生的人就不必说了,以作奸犯科终其一生的人更不用谈。对物理学稍有认识的读者都会明白,在不同的参考坐标系可以得出完全不同的结果或结论。)一生之中从未修过道,从未念过南无阿弥陀佛,能返回西方极乐世界或其他佛国净土吗?在“天道”或“人道”之中打滚,一世复一世的何时了?未寻回自己身上的不动点,未寻回自己不生不灭的佛性,这终归不是究竟啊!

科学家渴求真理是理所当然的,但何独你们是如此呢?二千多年前的孔圣人已经是如此。孔子曾经说过:“朝闻道,夕死可也!”可见孔子的内心是何等的渴求真理。但严格来说,这句话是错误的,应该改为“朝闻道,勤于修行,使自己内在的心性与真理相契合。”才是正确的。闻道后就马上去死,孔子认为死而无憾。但事实并非如此,问题还未彻底解决,因为还未寻回自己不生不灭的佛性,又或者还未发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还未念过阿弥陀佛,如此还得轮回,又有何用?故必须要面对现实,不可逃避,因为修行的过程才是最艰辛的,不管看了多少佛学书籍,听了多少真理开示,那毕竟不是你自己所证悟,如此只能算是镜花水月。编者在此想将齐民友教授的说话“数学的事业是一桩伟大的探索,探索宇宙和人类自己最深的奥秘。”改为“修行的过程是一桩伟大的探索,探索宇宙和人类自己最深的奥秘。”则放之全宇宙而皆准。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