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7章继续探索
随着对金星探索的深入,那从遗迹中采集回的未知金属样本在火星基地与地球的科研殿堂中掀起了轩然大波。顶尖的材料学家们齐聚一堂,运用最先进的微观探测技术,试图解析其原子结构与化学键合方式。在无数次的试验与模拟之后,他们惊喜地发现,这种金属若与特定的地球元素按精准比例混合,能够制造出一种强度超乎想象且具备自我修复能力的合金材料。这一成果无疑将为飞船的建造、星际基地的防护设施等带来前所未有的变革。
火星基地在农业丰收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建设规模。能源区成功建立起一套结合火星地热能与新型超导能源转换装置的综合能源系统,不仅实现了基地能源的自给自足,还能将多余的能源储存起来,以备不时之需。科研区围绕着金星金属样本和火星本地的特殊地质现象,开展了一系列跨学科研究项目,吸引了全球众多学者的目光,火星基地逐渐成为星际科研的核心枢纽之一。
郑州基地的远航舰队正式启航,“星耀号”飞船一马当先,率领着舰队冲破地球的引力束缚,向着遥远的星系深处进发。在航行途中,他们遭遇了神秘的能量风暴,这种风暴如同宇宙中的巨兽,所到之处空间都为之扭曲。舰队凭借着先进的探测设备提前预警,迅速调整航行路线,同时启动能量护盾装置,艰难地抵御着风暴的侵袭。
当能量风暴来袭时,舰队的能量护盾装置迅速启动。首先,分布在飞船四周的能量传感器阵列精确探测到风暴的能量强度、频率以及运动方向等关键参数,并将这些数据实时传输给飞船的中央控制系统。
中央控制系统依据传入的数据,迅速计算出应对策略,并向护盾发生器下达指令。护盾发生器开始全力运转,从飞船的能源核心汲取巨大能量,将其转化为一层无形的能量场。这一能量场并非均匀分布,而是根据风暴的攻击方向和强度,在局部区域进行强化。
在风暴冲击的正面,能量护盾会形成高密度的能量屏障,如同坚固的城墙。其能量粒子紧密排列,相互交织,通过量子纠缠效应增强彼此之间的联系,使得护盾具备极高的稳定性和强度。当风暴中的高能粒子流和能量波动撞击到护盾时,护盾的能量粒子会与来袭能量发生相互作用。
一方面,护盾的能量结构能够通过共振吸收的方式,将部分能量分散并转化为自身可利用的能量形式,从而减轻护盾的负担并补充能量损耗。另一方面,对于那些无法吸收转化的能量,护盾则依靠强大的排斥力将其偏转或散射出去,使其沿着护盾表面滑过,如同水流绕过礁石一般,从而避免直接冲击飞船本体。
在整个抵御过程中,护盾装置还具备自我修复和自适应调节功能。一旦护盾在某个区域受到高强度冲击而出现能量衰减或局部破损,备用能源线路会立即启动,向受损区域输送额外的能量进行修复和强化。同时,控制系统会根据护盾的实时状态,动态调整能量分布和护盾的形状、厚度等参数,以适应风暴不断变化的攻击特性,确保飞船在能量风暴的肆虐下始终能够安然无恙,继续在星际间的漫漫征途中航行。
尽管部分飞船的护盾系统遭受重创,但在船员们的齐心协力之下,成功修复并继续前行。
宇宙大学第二届招生开启,报名者如潮水般涌来,不仅有隋朝本土的才俊,更有周边国家乃至遥远地区慕名而来的学子。学校在原有学科的基础上,增设了星际考古学、宇宙社会学等新兴学科,旨在从更全面的角度去探索宇宙的奥秘与文明的发展。同时,宇宙大学与火星基地、郑州基地建立起远程教学与实习交流机制,让学子们在理论学习的同时,能够亲身参与到星际探索的实践项目中,培养出更多适应星际时代需求的复合型人才。
文帝为了更好地统筹全局,在皇宫内设立了星际战略指挥中心。这个中心汇聚了来自各个领域的精英,通过超高速量子通讯网络,与远在星际各处的探险队、基地、飞船实时保持联系,能够在第一时间获取信息并下达指令。
在这一系列的发展进程中,隋朝在星际中的影响力持续扩大。一些原本对星际探索持观望态度的国家,纷纷派遣使者前来,请求加入隋朝的星际合作联盟。他们愿意共享本国的科技资源与人才储备,共同为人类在星际的未来而努力。而在遥远的未知星系深处,舰队在航行过程中发现了一些奇异的信号源,这些信号似乎蕴含着某种复杂的编码信息,是外星文明的呼唤,还是宇宙深处自然现象产生的神秘波动?这一切都等待着舰队进一步去探索与揭秘。
与此同时,郑州基地迎来了新的重大任务——研究开建更新型飞船。此次建造工程意义非凡,其外壳将采用从月球采集的金属材料所制的新型合金。工匠们精心筹备,依据合金材料的独特性能,重新设计飞船的结构蓝图。这种合金不仅具备超强的抗辐射能力,能够有效抵御宇宙射线对飞船内部人员与设备的伤害,还拥有出色的耐高温性能,可轻松应对飞船穿越大气层或靠近恒星时的高温环境。在建造过程中,工程师们充分利用智能机器人与先进的3d打印技术,精确地打造每一个部件,确保飞船的质量与性能达到极致。随着工程的稳步推进,这艘凝聚着隋朝顶尖科技与无数期望的飞船逐渐成型,即将成为隋朝星际舰队的又一得力战将,为探索更遥远的宇宙深处奠定坚实基础,续写隋朝在浩渺星空中的传奇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