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0章第210章
第210章第210章
秋闱之前,俞慎言小心谨慎,适当地利用靖卫作为挡箭牌,省了不少麻烦,除了那个一直没有查出来的送银票之人,倒是没有人再在他面前生出想要他徇私舞弊的心思。
在恰当的时候,他同副考官及同考官表明自己的态度,决不允许今科秋闱出现舞弊现象,甚至说出“若不能为东原省选出真才实学的举子,不能为朝廷储有用之才,本官愧对陛下信任,愧对这一身官服官帽,不如辞官归乡去”这样的话。立场明确。
其他的官员自然跟着附和,至于这些官员私下所想只有他们自己知晓。
秋闱定在八月初九,八月初七主副考官和十几位同考官便进入贡院。贡院内外重兵把守,严禁任何人进出。
俞慎言与诸位考官依照规制完成一系列繁复礼制后,进入内帘。在内监试官霍大人参与下,主副考官和同考官们商议并确定考题。
依秋闱条例,首场的考题由主考官来出。这些天俞慎言心中反复琢磨,已经有了一套考卷,他将考题当众列出,让诸位考官都瞧瞧*,一起商讨。
说是商讨,其实就是走个过场。历来主考官出题,副主考和同考官皆捧场,毕竟最终考题决定权还是在主考官的手中,他们不同意也枉然,谁都不会自讨没趣找主考官不痛快。要知道主考官都是京官外派,不是六部九卿的官员就是翰林院、国子监和六科的官员,京中关系复杂,得罪他们对自己有害无益。
况且他们面前的这位主考官还是皇帝跟前的红人,他们巴结都来不及,哪里会挑刺。
众人象征性地看完考卷,皆无异议,并将俞慎言所出的首场考卷称赞一番。
俞慎思心中清楚这些官员的想法,也正是因为此,他才更不能松懈,务必各方面都考虑周全,才对得起朝廷和陛下的信任,也对得起东原省的芸芸考生和自己的良心。
俞慎言将考卷交给内监试官查看,做备份留存,主副考官和同考官以及内监试官签名按手印,表示确认考题。最后将其中一份交给负责的官差送去内帘刻字房。刻板后交付印刷房印刷,在八月初九考生入场当天送到外帘官手中。
第一场秋闱期间,内帘官手中无考卷批阅,主要的任务则是安排内帘的章程和讨论第二场、第三场的考卷。第二、三场则是众位考官共同出题择优而选。
在第一场考生的考卷经过受卷、弥封、誊录、对读等流程最后分发到各内帘同考官的手中,众人也便忙碌起来。
俞慎言的案头不断有同考官的荐卷送来,他此时脑海中想着那个送关节字眼的考生,在阅卷时会特别留意首篇末尾的地方,看看是否有“休哉”字眼。
第一天没有,第二天亦没出现,直到第四天清早,差役将同考官伍大人的荐卷送来,他取过最上面一卷展开,第一眼便瞧见了首篇末尾的“休哉”二字,心为之一紧。
果真如此胆大妄为。伍大人亦受其贿赂?
俞慎言来不及细想这些,先读考卷。这几日荐卷文章水平如何,他心中已经有个大概,这份考卷是不是被故意选出来文章上可见分晓。
他刚看了文章前两句便被惊住,再继续向下阅览,更觉惊喜,忍不住一口气读完。文章纵横驰骋,旁征博引、涵古茹今,可谓句句精妙,是难得一见的好文章。
几日来荐卷众多,他阅览文章无数,此篇冠盖众文章。读其文章,便可窥得此考生是个腹有乾坤、心有锦绣之人。
如此文章,如此才华,平素也必有才子之名,何须舞弊?
俞慎言带着疑惑继续阅览考卷,不仅首篇,其他几题也答得无可挑剔,乃一等文章。伍大人给的批语亦是一等,尽是赞美之词,符合事实。这更让他不解,此考生文采过人,不可能对自己不自信要走到舞弊的程度。
他没有下批语,将考卷递给王评事,请他先评判。
王评事不知他心思,但看文章时明显露出惊喜之色,赞不绝口:“果真好文章!这些天阅览的众多文章,此考生绝对是佼佼者。”指着首篇文章的句子来评价,欣赏喜爱之情溢于言表。
王评事的评断让俞慎言更加确定,绝非他个人喜恶,是考卷文章的确好。
看着此考生考卷首篇末尾“休哉”二字,却觉得异常扎眼,俞慎言怀疑是不是一种巧合,这样语气词在文章中也不是第一次出现,他将此篇文章留下再观察。
再两日,第一场考卷全部阅览结束,再未有出现首篇末尾有“休哉”关节字眼的考卷。
第二场、第三场皆未出现,这由不得俞慎言不去怀疑,给自己送关节字眼的就是这位考生。
三场考卷全部阅览完毕,搜落卷结束,从中选拔出了二百二十人,俞慎言和王评事按照文章高低定下名次。那篇“休哉卷”和另一份编号“寒字第十六”的考卷力压众考卷,彼此不分伯仲,难分高下。俞慎言请诸位考官一同来评定,众考官各有见解,亦是难分高低,再次将难题抛给他这个主考官。
俞慎言再次看着两份考卷的文章,恍然间明白了,此考生送关节字眼的目的,不是为了贿赂他让自己登榜,而是为了秋闱第一解元的名声。
解元与亚元,虽然只有一个名次之差,却是独占鳌头与屈居他人之下之别,世人谈论起来,多称赞解元,亚元逊色太多,甚至成为无名之人。
四千两,或许后面还有几千两答谢,用巨额之财和舞弊风险,就为了这个解元名头。此人文章锦绣、才学出众,但是将名声看得太重。
俞慎言再次想起高明进,他的虚伪与贪婪又岂不是和贪图名利有关?此考生将来入仕,是不是也会如此?
一个蠢笨之人为恶,会害了自己和身边亲人,一个精明为官之人行恶,会危害朝廷和天下百姓。朝廷要储备的亦是德才兼备之人,德先于才。
俞慎言此时心中充满失望,再看“休哉卷”,原本熠熠耀眼的文章,此时黯淡失色。他拿着“休哉卷”犹豫着是否要将其黜落。若如此,他要向内监试官以及副考官和十几位同考官解释此事,如今身在贡院内他提供不了证据,无法服众。
这样的文章黜落着实可惜,他又抱着一丝丝的奢望,奢望这真的只是巧合,一切都是自己多想。
“俞大人可有决断?”王评事见俞慎言拿着考卷犹豫许久,手都跟着微微颤抖,询问一声。
俞慎言又犹豫几息,再次说服自己不能仅仅凭靠这两个字和自己的推断就下定论。若真是巧合呢?自己岂不是冤枉此考生,毁了他?也毁了自己。
若真是此考生,放榜后亦能查个清楚。
心中有了决定,他将此份考卷放下,提笔在其上写下名次:第二名,“寒字第十六”编号的考卷放在首位,写下:第一名,然后令人填草榜。
内帘草榜只有名次和对应的考卷编号。填完草榜,再根据编号去寻相应的墨卷,拆墨卷弥封查看考生信息,根据信息填正式榜单。
俞慎言展开“休哉卷”墨卷,字工工整整,笔锋略有锋芒,都道字如其人,虽不能一概而论,倒是能够窥得一二。他亲手拆开糊名条,看到映入眼帘的名字——焦耘。
考前考官们谈到此人,棠州才子,能够写下此等文章的确凭靠真才实学,没有弄虚作假,俞慎言心中还是介意那关节字眼。
第二名身份揭晓,众考官和在场的官吏差役全都迫不及待地想知晓这个与亚元不分上下的解元落在何人头上。
其中一位年长的同考官按捺不住笑道:“东原省出了名的几位才子,这次全都榜上有名,如今就剩下棠州文凤清,陈某猜这解元就是文凤清。”
旁边有一位同考官附和,众人都催请俞慎言揭晓。
俞慎言也十分激动,这是他亲点的秋闱解元。也许先入为主,他还颇希望这解元是文凤清,是《科举学报》上的那位文凤清。他紧了紧手掌,一点点拆开糊名条。不负众人所望,第一名乃棠州文凤清。
众人心中石头落下,当即欢笑,谈论起来。
俞慎言此时方看到这位文凤清身份信息,未及弱冠,年方十八,不是高中举子里最年少的,却是东原这些才子里最年轻的一位。俞慎言忍不住笑着感叹,真是长江后浪推前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