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第112章
第112章第112章
白尧这么一说,皇帝想起俞慎思培育和进献朱薯的功劳。去岁安州进贡朱薯之时,恰逢安州造船场那边账目造假唐家贪墨,对朱薯之事只嘉奖了地方官,进献之人的奖赏自是由地方官员奖赏。
一转眼,培育和进献朱薯之人到了自己跟前。
这个俞慎思年少有才,就是不规矩,让人又喜又气。
皇帝放下剩下半块朱薯糕,擦了擦手,道:“去岁报上来时,可有提及何人从海外将此物带回。”
“回陛下,折子上言此人不愿透露姓名,只将此物交给俞修撰培育。”
皇帝稍稍想了想,笑了下,“爱卿应该猜到是何人。”
两年前高侍郎的长子从海外回来,交好满加苏又和海州商帮带回十万两黄金,可谓轰动一时。高家和俞家的关系,如今朝中也没有多少人不知。能够将朱薯交给俞慎思培育,显而易见这背后之人是谁。
白尧笑着回禀:“臣猜想之人应该同陛下所想是同一人。”
君臣相视一笑。
皇帝下棋坐得有点久,站起身稍稍活动下,一边朝前殿踱步一边说:“安州造船场那边第一批海船完工,人也该回京了。”
“官船今早抵京,估计这会儿也要进宫来回旨。”
“让高家小子一同进宫来,朕瞧瞧。”
-
宫中传召时,高晖正在工部提举司和同僚研究战船。
堂中的桌上摆放大大小小几种战船模型,是目前大盛最主要的战船类型。
这批建造的海船中,亦有不少战船。高晖下过海,也亲自经历过一场南洋海战,对于目前的战船,发现应对南洋的海盗存在短板之处,需要改造。这两年他与陶提举、船匠们不断研究尝试,总是觉得还不够完美,没达到自己期望。
这会儿讨论一场,还是没有什么新的收获。
他有些丧气,转身走回椅子,端起茶盏饮一口。
恰时一个文书过来传话,陛下召见。
高晖惊得呛了下,一口茶喷出来,呛咳好几声。
旁边同僚上前来拍着他顺气,给他递帕子,调侃一句:“高提举冷静。”
高晖接过帕子三两下擦了下衣袍上喷溅的茶渍,忙起身,不可置信问:“陛下召见我?”
“真真儿的,是令高提举随安州造船场回来的束主事大人一同觐见,束主事已经在等了。”
高晖看了眼自己官服,这不是御前失仪吗?陛下召见他又不能拖着,一边擦着茶渍一边出门。
跟在后面朝宫里去,一边走一边扇着官服上打湿的地方,幸好入夏阳光炽热,午后的风干燥,从工部过去有些距离,到了大殿前官服上湿的地方已经干大半。凉茶色淡,茶渍在绿色的官袍上瞧不出来。
束主事瞧了他一路上的动作,善心提醒:“高提举待会儿举止收敛些,莫失了礼。”
陛下面前他岂敢放肆。
“多谢束主事关心。”
束主事点头承了他的谢意。这两年在造船场,这个年轻人做事利索干练,遇事果决,颇有主意,很让人放心。但有时候却也像条滑泥鳅,气得人够呛。
总体来说他还是比较喜欢这个年轻人,务实能干。
-
大殿中,皇帝此时正与大臣商议新策之事,一刻后殿内大臣退出来。
高晖瞧见是高明进和另外两名绯袍官员,随着束主事恭敬地施礼。
高明进瞥见他,眉头微皱,犹豫一瞬,还是上前一步提点他两句御前对答礼仪。
“多谢高侍郎提点,下官谨记。”高晖一板一眼回道。
此时内侍来宣,高晖便随着内侍进殿。
皇帝刚见完高明进,这会儿见到紧随束主事进来的年轻臣子,五官和高侍郎几分像,有高侍郎年轻时候的影子,目光定格几瞬。
礼毕,束主事回禀造船场的差事,高晖垂眸立在一侧静静听着。心里盘算着皇帝召见他做什么。
当初一起去安州造船场的官员不少,他算是品阶最低的,要问话也问不到他的头上。
不由想到了去年唐员外郎的事,陛下知晓他背后算计高明进?
唐员外郎贪墨为真,对于朝廷来说他也算有功。
正琢磨着,皇帝忽然问:“高提举怎么看?”
高晖心稍稍提了一分,束主事的看法他虽不完全赞同,倒也同意七八分。意见不同之处,也算不得什么大问题,他不能第一次在陛下面前就直接驳了自己上司。
他走出去两步,恭敬地回道:“禀陛下,微臣和束主事想法一致,这一批海船无论从规模、结构和坚固等方面都远超以往所造的海船。然精益求精,还是需要不断改新。”
“改新?”皇帝一笑,“朕听闻你对新鲜之物都颇有兴趣。”
高晖怔了下,微微擡眸迅速瞄了眼皇帝,这话从哪里听来的?他有这么大面子让陛下知晓喜好?
皇帝随手从旁边取过一册书,“朕看过你撰写的《海外诸国游记》,颇有趣味,舆图画得也颇为用心。”
高晖又是一惊,那本书冠的是“俞慎行”这个名字,看来陛下已知晓。
他忙施礼回道:“承蒙陛下厚爱,微臣感激涕零。此书非微臣一人所著,其间经过俞修撰润色,舆图亦是俞修撰所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