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9章第79章
第079章第79章
翰林院,俞慎言抱着一摞书朝史馆去,半道与白尧几位大人碰面。
“俞兼修?”翰林院任侍读朝他怀中书看了眼,笑道,“每次瞧见俞兼修都在忙碌,编修西北各部史这么忙?”
翰林院是比较清闲的地方,这个时辰大部分官员在喝茶闲谈。编修西北各部史更是清闲中的清闲。
俞慎言回道:“史料难寻,年前托人寻了一些来,下官便想早点整理出来。”
白尧笑呵呵对同僚道:“是这年轻后生知上进。”
任侍读沉吟一声,点头赞道:“难得!”
在那么个位置,就是每天喝茶混日子,朝廷也没人会太在意。能够做到无人处恪守本职,兢兢业业,的确*是难得的后生。
只是史馆那么个差事,若无贵人提拔,是没什么出头之日的。
待俞慎言离开后,任侍读捋着胡须,道:“老夫听闻俞兼修是户部高侍郎的内侄,可是真事?”
白尧亦是宁州籍官员,平素两人关系尚不错,他向白尧打听。
这话白尧在陛下面前已提过,也无须遮掩,“是。”
任侍读啧了声,皱着眉头一脸疑惑,“俞兼修当初殿试二甲第六,朝考又是前三,那么多的好地方还不是随他挑,偏偏去编修西北各部史……”满是惋惜。
问了一句和高侍郎关系,又对其选择叹惋一句,言下之意不言自明。
如此好的成绩和才学,还有一个高位的姑父,怎么也不该去坐冷板凳。
高侍郎对原配深情,当年在翰林院为他赢了不少赞赏嘉许,至今偶尔还有人提一嘴。
俞兼修之事就耐人寻味了。
一侧年轻的官员道:“听闻高侍郎的大公子前段时间随商队下南洋,不知是真是假。”
任侍读思忖了下,问:“高大公子什么职务差事?”
“并无差事,一直在老家读书。今年是秋闱之年,忽然不读书下南洋去,不知高侍郎这是何意。”
任侍读朝白尧看一眼,想听白尧解惑。
白尧装糊涂,“高大人用意必定高深莫测,此乃高大人家事,咱们问不着。”转开话题讨论起今年秋闱主考官的选派。
本朝秋闱各省一正一副两位考官皆是朝廷选派,因各省距离京城远近不同,从上个月已经陆陆续续选派离京。
这种考差虽然辛苦,却也是个美差,不少人巴望有此机会。
-
南原省距离京城虽远,然后路途坦荡,官船走水路从盛都可直达安州城,一般情况一个月左右,六月中下旬主副考官便选定南下。
排云书院多官宦子弟,消息灵通。今年南原省秋闱,主考官乃翰林院任虔任侍读,副考官乃兵部主事。
南原省欲参加秋闱的学子私下全讨论开,将主副两位考官的家底都摸得清清楚楚。
俞慎思从程宣的口中得知,任侍读是先帝时二甲进士,出身耕读之家,曾兼国子监职,亦担任过外差。做人做事属于求稳不求进一挂。
副考官刘望乃甲辰科进士,行人司行人,后来任刑部主事,因为善兵部事,平调至兵部任主事。
秋闱前排云书院中很多外省的学子,从年后就陆陆续续回乡参加秋闱。
学舍前的树下长廊里,俞慎思坐在石凳上,背靠廊柱翻看平素整理的名家文章,准备考前再拜读温习。
芈储端着一盘切好的瓜过来,放在石凳上,将一把叉子递给他,笑道:“别人是临时抱佛脚,俞弟你就不必了吧?上月月评你都考到第三了,这次乡试还不妥妥地高中。”
俞慎思叉了一块瓜瓤,用井水冰过,清冽甘甜。
他笑道:“排云书院才多少学子,今科秋闱多少学子了。书院一名之差,放到南原省不知几何,不敢松懈。”
“你太过自谦了。排云书院的前三,秋闱不出意外落不到十名外。你呀,毫无疑问前十,说不定还是个解元呢!”
俞慎思笑道:“我谢谢你吉言,你也说了,不出意外。秋闱三场九日,一切难料。每科不知多少学子就是出在了意外上。”
“杞人忧天。”芈储笑道,“我若是你,我早就寻个凉快地方睡大觉了,养好身子,才能扛过秋闱三场。对了,有没有兴趣去游湖?程宣、汤获他们去西湖游船赏景,放松心情。”
大考在即,他们心倒是挺宽。现在距离乡试还有大半个月,放松也太早了。何况人家二位也有放松的资本。
“还有谁?”
“萧臻和徐鼐几人。”
两年了,徐鼐终于邀请动程宣了。
俞慎思放下叉子,笑道:“我就不去凑热闹了。”
一群官宦世家子弟,还有几位很瞧不上他这般小门小户出身的学子,自己融不进去,也不想融。
这些人就算不走科举之路,今后也衣食无忧,他比不了。
他还是温习文章比较实在。
“你真不去?兴许他们是借着游船讨论学问呢?”
“不去。”
芈储叹气道:“我以为你会很想去,还想跟着你一道。”
俞慎思好奇地看他一眼,似乎他做什么决定往往都能影响到对方,说不好听的,对方好似在围绕他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