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9章挨打的故人
见刘二哥蔫头蔫脑的回来,手中空空,就知道这丫不仅没买到东西,说不定还受了顿气。
楚燕亭摸摸咕咕直叫的肚子,不走心的安慰:“没关系,这里的东西都比较贵,我们反正也买不起,回去挖点野菜加点盐煮煮也是一样的。”
他们这边排着长队,前后都是人,说话也得小心再小心。
尽管这么说,距离他们不远处的一个瘦弱男人,还是免不了酸溜溜的插话:“哟,挺好的,还能吃的起盐呢。”
这话说的阴阳怪气,却也不是嘲讽楚燕亭穷的意思。
现在要交粮,每人交一笔,接下来大家伙都得勒紧裤腰带过日子。和平时期,官盐相对来说比较平价,加之这种调味品又不像米一样,需要大量放入,一家子一起,也就放那一点调味,不至于干活都没力气,因此,盐价对百姓来说,能够接受。
可如今战乱就不同了,官盐盐价涨到了五十多文一升!
导致现在黑市里相对来说便宜很多的私盐销量极佳。
但那也得二三十文一升。
对一部分人来说,交了粮以后,很可能就要面临连盐都吃不起的境地。
比如说这个瘦弱男人,没有粮食可以吃树皮、吃观音土,但没有盐,连扒树皮的力气都没有。
楚燕亭没搭理他,除了酸出柠檬来,也没啥恶意。
这里排队的人中,大部分就算穷,但还是能吃得起盐的。
除了楚燕亭之外,其他人听说中午没东西吃,也不觉得有什么,逃荒以来,三餐不定时,都饿习惯了。
古人有一日两餐,也有一日三餐的。
前朝时一直都是一日两餐,到了新朝,就变成一日三餐。
只是大部分人穷,一日三餐消耗不起,因此仍旧是一日两餐。
楚燕亭来之前,老楚家也是一日两餐,后来是因为楚燕亭有能力弄到吃的,加上肚子大,饿的快,在她的影响下,一家子就跟着从一日两餐变成一日三餐。
这种习惯,直到她生完孩子,逃荒路上,都没有改变。
虽然吃的差,有时候可能只能吃干巴巴的烤红薯,吃到烧心烧肺的难受,但还是得吃。
不吃没力气。
而自从跟老楚家形成一支队伍后,攻防人才兼备,加之大家团结一心,以至于没像其他人那样那么缺少粮食过。
于是,这影响从老楚一家,变成了包括老楚一家在内的四家(包括楚老大一家在内)。
原本排在楚燕亭等人前后的人听到刘二哥说要去给他们弄午食,知情的想到这镇上的食物到底有多贵,一时之间,好些人都在暗暗打量他们,眼神闪烁,心思各异。
结果发现这也是一群吃不起镇上食物的,顿时就没了别的心思。
无聊的等到半下午,终于轮到了排在最前面的楚老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