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章替身符的磨砺与成长
在那远离尘世喧嚣、人迹罕至的深山幽谷之间,静立着一座历经风雨沧桑的古朴道观。这座道观仿佛被时间遗忘,遗世独立般存在于这片宁静的山林之中。它的周围环绕着一片郁郁葱葱的参天古木,那些树木高大挺拔,枝繁叶茂,像是大自然赋予此地的守护者。终年不散的云雾如轻纱一般,萦绕在道观四周和古木之间,使得这里更显神秘莫测,宛如一处与世隔绝的仙家胜境。
就在这样一个超凡脱俗的地方,杨*志带着他年少的儿子杨延昭,来到此处,心无旁骛地潜心钻研道术。而对于年轻的杨延昭来说,此刻正面临着一项极为艰巨的挑战——修习替身符。
当杨延昭初次接触到替身符之术时,他心中充满了好奇,但同时也感到十分懵懂无知。只见杨志小心翼翼地将那本记载着替身符奥秘的古老书卷缓缓地摊开在一张石桌之上。泛黄的纸张已经微微有些破损,上面绘制的符文犹如灵动的蛇形,蜿蜒曲折,错落有致。这些符文似乎蕴含着无穷无尽的神秘力量,它们在昏黄的光线映照下闪烁着微弱的光芒,仿佛在默默地向人们诉说着往昔岁月里无数修习者们所经历的种种艰辛历程和不为人知的故事。
“延昭啊,这替身符可不是随随便便就能掌握的技艺。每一笔每一划都需要你全神贯注地倾注自己的灵力与心神,绝不能有丝毫的疏忽大意。”杨志神情凝重,一脸严肃地对着儿子叮嘱道。他的目光紧紧地锁定在杨延昭身上,其中饱含着深深的期许和郑重之情。
....................................................
杨延昭用力地点点头,稚嫩的脸庞上写满了坚定,可他未曾料到,这修习之路竟是如此坎坷崎岖。
起初,仅是那符文的临摹,就成了一道难以跨越的关卡。杨延昭坐在简陋的蒲团上,面前摆着一摞空白的符纸,手中紧紧握着特制的灵笔。那灵笔看似轻巧,可一旦蘸上灵墨,便好似有了千钧重量。杨延昭努力稳住自己的手,按照书卷上的样子,小心翼翼地在符纸上落下第一笔。然而,那线条歪歪扭扭,根本无法勾勒出符文应有的神韵,稍一用力,符纸竟还被笔尖划破,发出轻微的“呲啦”声,在这寂静的道观中显得格外刺耳。
夏日的酷热很快袭来,山谷中仿佛变成了一个巨大的蒸笼。杨延昭额头上的汗珠不断滚落,汇聚到下巴处,滴答滴答地落在地上,晕出一小片深色的水渍。汗水流进眼睛里,蛰得他生疼,可他顾不上擦拭,只是不停地练习着符文的绘制。一日下来,他的衣衫早已被汗水湿透,紧紧贴在后背,整个人也累得腰酸背痛,手指更是因为长时间的用力而微微颤抖着。
夜里,蚊虫肆虐,那些细小的飞虫围着杨延昭嗡嗡乱飞,时不时在他身上叮出一个个红肿的小包,瘙痒难耐。可他强忍着不适,借着微弱的烛光,继续琢磨着符文的精妙之处,那专注的神情仿佛周遭的一切都与他无关。
而当寒冬降临,道观内更是寒冷刺骨。杨延昭的双手被冻得通红,僵硬得几乎无法灵活屈伸。每次拿起灵笔前,他都要先对着双手呵上几口热气,待稍微恢复些知觉,才敢落笔。那冰冷的灵墨触碰到笔尖,寒意瞬间传遍全身,让他不禁打个寒颤。有时,绘制到一半,手指便彻底冻僵,一个不小心,整道符文就前功尽弃,只能无奈地重新开始。
日子就在这日复一日的艰苦修习中缓缓流淌,杨延昭不知用坏了多少灵笔,画废了多少符纸,那失败的符纸堆积起来,都快能堆满道观的一个角落了。
可杨延昭从未有过一丝放弃的念头,他眼中的光芒反而愈发炽热,就像那在烈火中不断锤炼的宝剑,愈发坚韧锋利。
终于,在无数次的尝试与磨砺之后,杨延昭绘制替身符的手法有了质的飞跃。只见他气定神闲地坐在蒲团上,手中灵笔如龙蛇游走,在符纸上流畅地勾勒出一道道符文。那符文线条优美,灵力顺着笔尖缓缓注入其中,符纸上隐隐泛起一层柔和的光晕,仿佛有了生命一般。
一旁默默看着的杨志,眼中满是欣慰之色。他看着眼前这个曾经青涩稚嫩的孩子,如今在替身符的修习上竟达到了这般境界,心中的喜悦如决堤的江水,汹涌澎湃。
杨志回想起往昔那些看着杨延昭受苦受累却又不能心软的日子,心中满是感慨。那时,他虽心疼儿子的艰辛,却深知唯有历经这般磨难,才能真正掌握这替身符的精髓,才能在道术一途走得更远。而如今,杨延昭用自己的坚持与毅力,证明了他没有辜负这一番苦心。
“好啊,延昭,真不愧是我的儿子!”杨志忍不住出声赞叹,声音都因为激动而微微颤抖。
杨延昭抬起头,看着父亲那满是欣慰与骄傲的面容,咧嘴一笑,那笑容在道观内昏黄的光线映照下,显得格外灿烂。他知道,自己这一路走来的付出都是值得的,而这仅仅只是他道术修行路上的一个小小里程碑,未来,还有更多的奥秘等待着他去探索,还有更长的路要和父亲一起去闯荡。
从那之后,杨延昭在替身符上的造诣愈发高深,每次施展之时,那替身符都能幻化成与他一模一样的灵体,或替他抵挡凶险的攻击,或迷惑敌人的视线,成为了他在这纷繁复杂的修行世界中一道强有力的保命手段。而杨志看着儿子一步步成长,愈发觉得传承有望,心中满是对未来的憧憬,那欣慰之情也长久地萦绕在这道观之中,伴随着父子二人继续在道术的海洋里乘风破浪,不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