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8章撑起一片天
第228章撑起一片天
她好看的朱唇不断张张合合,清冽的声音也随着在空气里化开:“有记载血凰玉会随着时间的增加而变得越来越红,光泽也会越好。从这支血凰玉长笛的色彩、和光泽来看,这支长笛的血凰玉至少有六百年的历史,并且带有浓郁的天然之气。也就是说,这支长笛是一件宝物。”谦玥静静地听着,心里对方澜优越发敬佩起来。她想,她的名字无法摆脱开父亲,大概就在于她和方澜优之间存在的差距吧。
“而这支长笛……”方澜优的声音顿了一顿,半晌才又说道:“这支长笛应该也是六百年前制成的。”
六百年前……
众人你看我,我看你,那支长笛难道不是百年前舒卿尊师的作品?
就连良煜也露出了疑惑,因为舒卿也是他当初鉴定的结果,但方澜优却说是六百年前的……
方澜优敛了敛神色,不慌不忙地解释:“我了解中的舒卿大师确实很喜欢乐器,并且他也常年行走天下,时常模仿各大名师或是民间的乐器。如谦玥所说,舒卿大师确实有一段时间的作品和这支长笛很像,应该是那段时间里他恰恰模仿了这类长笛。”
虽然这样说,但证据似乎还不够,众人不由得期待着方澜优的下文,而方澜优也没让他们失望。
“我首先可以确定这支笛子并非舒卿大师的作品。”她的声音虽然轻,但却很有力。“如果有人喜欢收藏或者留意舒卿大师的作品,就可以发现舒卿大师的每一件作品上面都会刻有一个小小的五角星。”
闻言,台下有些年级稍长,经历过舒卿时代的长者连连点头。
舒卿对待自己的每一件作品都很用心,所以他的每一件作品上面都带有他的一个小标志,恰恰是五角星图案。只是那个五角星一般都刻在不起眼的地方,所以只有那些常年收藏舒卿作品的人才会发现这一点。
而方澜优其实也只是恰好听寒冥影提起过。寒冥影本身喜欢音乐,虽然他已经不经常拿出来演奏了,但是对乐器方面的了解却很深,尤其是长笛,而方澜优就有幸听他讲过长笛方面的历史,倒是没想到会在这里派上用场。
她的目光搜索到寒冥影,两人一眼对上。
方澜优的眼里闪过一道暖光,带有感谢的味道。
而寒冥影的眼中亦是卸下了冰冷,虽然神色没有方澜优那么温暖,但好歹也将他的形象柔化了不少。
他知道方澜优的眼神在感激他,他只轻轻地摇了摇头。他也没想到他当初随口提起来的长笛历史,会在这里帮到方澜优。
方澜优收回了自己的目光,继续说道:“这支长笛上面并没有找到小五角星,所以可以肯定它不是舒卿大师的作品。”
良煜听着方澜优的解释,脸上的玩世不恭渐渐褪去了一些。他接触宝物成为鉴宝师以来,鉴定错的东西并不多,或者应该说,极少有人能够找出他的错误。所以方澜优现在鉴定的那支长笛,恰好是第三个出错的鉴定物。
谦玥有些惊讶,她以为自己了解得够多了,可在方澜优的面前,却是那么微不足道。她轻轻的抿起了嘴唇,心里有些失落。
“谦玥,想得到舒卿大师就很棒了!”博辰低声说道。他的脸上带着阳光的笑容,就像一股暖泉流入了谦玥的心窝。
她微微一笑,“我知道,我只是觉得,小优很厉害!”她的目光看向迎着阳光的砂色身影。
那个身影看起来明明很娇小,但给人的感觉却像是可以撑起一片天……
“至于我猜测它是六百年前制成的依据,在于纹路。”方澜优笑着说道。
她伸手指着那支血凰玉长笛,从容地解释:“一般开采出来,再经过时间沉淀的血凰玉锻造出来后,表面经常性出现血纹,沉淀时间越长,出现的血纹越明显。而想要表面完全没有血纹,就得在开采后的十年间里进行锻造,因此我判断这支血凰玉长笛是六百年前的作品。”
方澜优为这个结论添加了一个很完美的解释,至少现在没有人觉得方澜优是错的,就算良煜也被方澜优的解释所折服。
台下不少师生看得崇拜不已,如果不是宝物系赛场要保持安静观看比赛,估计现在满场都是沸腾的喝彩声吧。
方澜优最后给那支长笛估价,五千两黄金。
长笛下面的物品是一本书,看起来纸质很老旧,也是上了年代的东西。
方澜优小心地拿起那本书,伸手轻轻地摩擦着纸质,然后又凑近嗅了嗅味道,是一种古朴的书香味,夹有很特别的淡香。
她小心翼翼地翻开书页,入眼的是一行行的古字,是方澜优看不懂的字体……
好在上一次经历过赤院藏书阁的琴瑟和鸣一事,让她有意识地去认识这个大陆的古字。所以虽然她看不懂,但还是知道上面的字体是上古世家的族字,并且应该是属于万家的。
她细细地打量了那些字的墨迹,又用手在上面稍稍用力地擦拭了一点,在鼻尖嗅了嗅,发现带有一种药味,只是是什么药味,她暂时还想不出。
方澜优的眉头蹙了一下后,又往后翻了一页,发现那些书页里竟然出现了人体经脉图、穴位图和六腑五脏图!
她的眼里闪过一道亮光。她曾经在苏正斯那里了解到,大陆上有著名的‘一医,一毒,一体’三本古书,其中的‘一毒’指的是《索》,而‘一医’指的是《药术》,‘一体’则是《体内之道》。
据说这三本古书成就了医毒两界的辉煌,《索》和《药术》这两书有分明的界线,分别霸占医毒两界的至尊地位,而《体内之道》却不仅仅横跨了医毒两界,还促成了武界在体术方面和技法方面的进一步发展,其地位自然不言而喻。
苏正斯曾经说过,《体内之道》大概是从千百前年开始有的,并且从历史的记载来看,应该是当时的世家所著作的。
——
12·28·2千字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