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胠箧
第15章胠箧
本经阴符七篇
盛神
【原文】盛神法五龙。盛神中有五气,神为之长,心为之舍,德为之人。养神之所归诸道。道者天地之始,一其纪也,物之所造,天之所生,包宏无形,化气,先天地而成,莫见其形,莫知其名,谓之神灵。故道者,神明之源,一其化端,是以德养五气,心能得一,乃有其术。术者,心气之道所由舍者,神乃为之使。九窍十二舍者,气之门户,心之总摄也。生受于天,谓之真人。真人者与天为一。内修炼而知之者,内修炼而知之,谓之圣人。圣人者,以类知之。故人与一生,出于物化。知类在窍,有所疑惑,通于心术。心无其术必有不通。其通也,五气得养,务在舍神,此之谓化。化有五气者,志也,思也,神也,德也,神其一长也。静和者养气,气得其和。四者不衰,四边威势,无不为存而舍之,是谓神化。归于身,谓之真人。真人者,同天而合道,执一而养产万类,怀天心,施德养,无为以包志虑思意,而行威势者也。士者通达之,神盛乃能养志。
【译文】
如果使人的意志和精神旺盛,便要效法五行中的龙仙。旺盛的精神中包含着神、魂、魄、精、志五气。其中神气是居于首位的,心灵是五气所住的地方,德是为人的根本。养神的途径,归于道。所谓道,就是天地万物的初始,一是道的开端。万物的创造,天地的生成,都由道中衍生而来。其中包容无形化育万物之气。在天地生成之前就形成的这种气,无法知其形,无法道其名,于是称之为神灵。所以说道是神明的源泉,一是其变化的开端。因此,德能滋养五气,心能得到其纯一,而后便在自然中孕育了术。术是心气运行的通道和居住的地方,神气是心的使者,沟通内外。口、鼻、眼、耳、二便等九窍,目、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事十二舍,是五脏之气出入的门户,其中心为总管。道本由上天传授至人间,那些得道存养本性的就被称为真人。真人与天地融为一体。明白道术的人,是通过自身修炼而获知的,这就是圣人。圣人是通过类推悟道的。所以人生于天地间时的本性是一样的,只不过后来随事物、环境的变化而有了区别。人根据九窍知晓事物,如还有疑惑的,那是术不通的缘故。一旦相通了,五脏之气就会得以滋养,并努力使神气停留体内,这就是化育。化育五气,就是指志气、思气、神气、德气而言,神气是五气的根本。静和安静,就是养气,从而可使五气和顺。志、思、神、德四气不衰,四边形成的威势就无所不能,并把五气存于体内,能把道存养于本性自身的,就是真人。真人,与天同体,与道相合,执守“一”而养育万物,包容天道自然之心,布德滋养五气,以无为之法包育志意、思虑,而施行威盛之势。士人通达此道,神气强盛就能养育心志。
养志
【原文】
养志法灵龟。养志者,心气之思不达也。有所欲,志存而思之。志者,欲之使也。欲多则心散,心散则志衰,志衰则思不达。故心气一,则欲不徨,欲不徨,则志意不衰,志意不衰,则思理达矣。理达则和通,和通则乱气不烦于胸中。故内以养志,外以知人,养志则心通矣,知人则职分明矣。将欲用之于人,必先知其养气志。知人气盛衰,而养其气志,察其所安,以知其所能。志不养,则心气不固,心气不固则思虑不达,思虑不达,则志意不实,志意不实,则应对不猛,应对不猛,则志失而心气虚,志失而心气虚,则丧其神矣。神丧则仿佛,仿佛则参会不一。养志之始,务在安己;己安则志意实坚;志意实坚,则威势不分。神明常固守,乃能分之。
【译文】
培养心志要效法有灵性的龟。养志是由于心气不通达的缘故。人有了欲望,就要存于心中去思想。心志是会被欲望所驱使的。欲望多则心气散;心气散,志气就会衰弱;志气衰弱,思想就不能通达。所以心气专一,欲望就会减少;欲望减少,意志就不会消沉;意志不消沉,思想就会通达;思想通达,就会和顺畅通;和顺畅通,乱气就不会淤积胸中。所以自身要培养心志,对外要了解他人。养志就会心气畅通,知人就会职分明确。如想用来考察人,就应首先了解他的养志功夫,知道他五气的盛衰,而后才可培养其五气和心志,考察其安详程度,以了解他的才能。心志不培养,就不能得到巩固;心气不巩固,思虑就不通达;思虑不通达,意志就不坚实;意志不坚实,应对就不果断;应对不果断,就易丧失心志,心气就会虚弱;丧失心志,心气又虚弱,神气也会随之丧失;神气丧失,就会恍惚不精明;意志恍惚不精明,志、心、神三气交会就不纯一。养志的开始,务必安定自身;安定自身,才会意志坚定;意志坚定,威势就不散。神明就会经常存于心中,这样就可以分散对手的威胁。
实意
【原文】
实意法酟蛇。实意者,气之虑也。心欲安静,虑欲深远。心安静则神策生,虑深远则计谋成;神策生则志不可乱,计谋成则功不可间。意虑定则心遂安,心遂安则其所行不错,神自得矣,得则凝。识气寄,奸邪得而倚之,诈谋得而惑之,言无由心矣。故信心术,守真一而不化,待人意虑之交会,听之候之也。计谋者,存亡之枢机。虑不会,则听不审矣,候之不得。计谋失矣,则意无所信,虚而无实。故计谋之虑,务在实意,实意必从心术始。无为而求安静五脏,和通六腑,精神魂魄固守不动,乃能内视、反听、定志,虑之太虚,待神往来。以观天地开闭,知万物所造化,见阴阳之终始,原人事之政理,不出户而知天下,不窥牖而见天道,不见而命,不行而至,是谓道知。以通神明,应于无方,而神宿矣。
【译文】
坚实意志,要效法传说中的神蛇。坚实意志,气就会变得平和,思虑就会详明。心气安静稳重,思虑就深远。心气安静,精神就会饱满而有生机;思虑深远,计谋就能成功运用。精神饱满有生机,心志就不会紊乱;计谋成功,所建功绩就难以侵犯。意虑安定,心绪就会随之安定;心绪安定,行为就不会出现错乱,神气就会安详,事业就会成功。五气有所依附却不能集中,就会给奸邪之气以可乘之机,就易被诈谋迷惑,言语不会发自内心。所以要使心术诚实,紧守专一而不变化,这就要求待人接物要诚心诚意,倾心交流,善于纳言,而后才能获知详情、计谋。计谋是成败的关键。思虑不交流,就不会得到明确的情况,等待也是徒劳。计谋失败了,意志无所相信,就会变得虚而不实。所以计谋务必思虑周全,思考得当,但做到这些还得从心术专一开始。自然无为要求安静五脏、和通六腑,精气、神气、魂气、魄气固守不动,才不会使心气外散,以求内省自察,安神宁气。思绪进入虚幻之中,就等待神灵的往来。以此可以观察天地开闭,知晓万物的造化,发现阴阳运行的始终,推究人事治国的道理,不出门便可知天下,不出窗便知自然变化的规律,不用见就能发出命令,不用行就能达到目的,这就叫“道”。明白了“道”,心就可与神明相通,应和各方需要而神明永驻。
分威
【原文】
分威法伏熊。分威者,神之覆也。故静意固志,神归其舍,则威覆盛矣。威覆盛,则内实坚;内实坚,则莫当;莫当,则能以分人之威,而动其势,如其天。以实取虚,以有取无,若以镒称铢。故动者必随,唱者必和。挠其一指,观其余次,动变见形,无能间者。审于唱和,以间见间,动变明而威可分。将欲动变,必先养志伏意以视间。知其故实者,自养也。让己者,养人也。故神存兵亡,乃为之形势。
【译文】
如要分布威势,就应效仿蓄积待发的伏熊。分布威势,就是要使神气覆盖,也就是充沛和涵养自己的精神。所以应当使自己的思虑坚固安定,使神气凝聚于心,从而就可使威势更加强大。威势强大,心中的意志就会更坚实;内在意志坚实,就不可阻挡;不可阻挡,就能分散他人威力,震慑他人气势,如天覆盖四野一样。这样用实来取虚,用有来取无,就好比用镒来称铢。所以一举动就会有人跟随;一倡导就会有人应和。弯曲一指,观察其余,所有的运动和变化都能发现,没有能够干扰的。仔细观察唱和的情况,以离间的办法发现间隙,这样行动就能明了,威势就可分布并壮大。如有动作,必先培养心志、隐藏意图,来观察对方的漏洞,寻找有利时机。懂得自我巩固充实意志的人,就能自我修炼。自己谦让,就可养他人之气。神气存养了,武力对抗就会得以化解,这就是自己的威势。
散势
【原文】
散势法鸷鸟。散势者,神之使也。用之,必循间而动。威肃内盛,推间而行之,则势散。夫散势者,心虚志溢。意衰威失,精神不专,其言外而多变。故观其志意为度数,乃以揣说图事,尽圆方,齐长短。无间则不散势,散势者,待间而动,动而势分矣。故善思间者,必内精五气,外视虚实,动而不失分散之实。动则随其志意,知其计谋。势者,利害之决,权变之威。势败者,不以神肃察也。
【译文】
分散自己的威势,就要效法凶猛的鸷鸟。外散势力要靠精神的驱使。用这种方法,必须乘间隙与时机运用。威壮整肃,内气强盛,推测时机而采取行动,那么威势就会自然向外分散。分散威势的人,内心谦虚,意志饱满。意志衰弱、精神不专一,言语就会容易暴露而多变。所以需观察对方意志作为揣度的标准,而后才可以根据情况图谋行事,尽圆方自然之理,使长短各有其用。时机不具备就不能分散威势。分散威势的人,一定要等待时机去采取行动,这样才能够把威势分散开来。所以善于判断时机的人,一定要精通蓄积体内五气,探察外在虚实,行动而不失分散威势的作用。采取行动就要了解对方志意,知道对方计谋。威势,决定着利害关系,是权变发挥威力的所在。威势一旦衰弱,就不能再以心神去观察了。
转圆
【原文】
转圆法猛兽。转圆者,无穷之计也。无穷者,必有圣人之心,以原不测之智而通心术。而神道混沌为一,以变论万类,说义无穷。智略计谋,各有形容,或圆或方,或阴或阳,或吉或凶,事类不同。故圣人怀此之用,转圆而求其合。故兴造化者为始,动作无不包大道,以观神明之域。天地无极,人事无穷,各以成其类。见其计谋,必知其吉凶成败之所终也。转圆者,或转而吉,或转而凶。圣人以道先知存亡,乃知转圆而从方。圆者,所以合语;方者,所以错事;转化者,所以观计谋;接物者,所以观进退之意。皆见其会,乃为要结以接其说也。
【译文】
想使智慧如转动的圆一样没有穷尽,就要效法威猛无穷的猛兽。转圆,就是没有穷尽的计谋。无穷的计谋,必要有圣人般博大的胸怀,去追究探求深不可测的智慧,再以不可测度的智慧去通达心术。而神妙难测的造化使自然浑然一体,需要去议论万事万物的变化,去阐发没有穷尽的玄机。智慧谋略,各有各自的形象和状态,或圆或方,或阴或阳,或吉或凶,根据事物差别各不一样。所以圣人依靠这种方法,像转动圆体一样以顺应事理。所以圣人从教化的开始,其行为就包容着合乎自然的大道,以观察神明的领域。天地是没有极限的,人事是不会穷尽的,各分为不同种类。由计谋可得知吉凶成败的结果。转圆也有不同的结果,有的转而成吉,有的转而成凶。圣人因通达事理便可预先推知存亡,所以能够转圆成方,转凶成吉。圆是变化无穷的,所以言辞也可自由旋转。求方,是为确立四方求得安稳以便处事;转化,是为了观察计谋的优劣;接物,是为了观察事物的进退原则。以上这些,都可了解他们的交会,而后才能得其要领,以便沟通和接续他们的学说。
损兑
【原文】
损兑法灵蓍。损兑者,几危之决也。事有适然,物有成败。几危之动,不可不察。故圣人以无为待有德,言察辞合于事。兑者,知之也。损者,行之也。损之说之,物有不可者,圣人不为之辞。故智者不以言失人之言,故辞不烦而心不虚;志不乱而意不邪。当其难易而后为之谋,因自然之道以为实。圆者不行,方者不止,是谓大功。益之损之,皆为之辞。用分威散势之权,以见其兑、威其机危,乃为之决。故善损兑者,譬若决水于千仞之堤,转圆石于万仞之谷。而能行此者,开势不得不然也。
【译文】
要想了解损益得失,就要效法能预测吉凶的蓍草。所谓损兑,就是损益,是指对危险的判断依据。凡事都有偶然,凡物都有成败。危险的征兆,不可不认真观察。所以圣人以无为对待有德之士,谈话时观察对方言辞,看是否合乎事理。兑,是了解事物;损,是排除其他观念,以求实行。排除之后再行说服,事物有不可行,圣人就不再过多加以辩说。所以聪明的人绝不会因为自己能言善辩就抛弃他人的观点,言辞不烦琐,内心不虚伪,心志不迷乱,思虑无邪念。当事物遇到难易的关键时刻,就要进行谋划,以事物发展的自然之道作为内容。对方用圆的计谋,令其不能实行;对方用方的计谋,令其不能停止,这就称为大的成就。计谋的增减,都要以言辞论其得失。用分威、散势中的权变方法,使其危机暴露,而后就可抓住机会,处理事务。所以善于运用损益方法的人,就好比在千丈堤防上决堤,又像在万丈深谷中旋转圆石,真是威力无比呀!而所以能这样做,是形势所使然。
智慧典例
曲中求全逃魔掌
温峤是东晋人,以有胆有识、博学多闻著称于世。皇帝司马绍见他文采风流,又善谋善断,很是信任,便让他参与朝廷的机密大事。
当时掌握朝中军事大权的将军叫王敦,企图谋反,见温峤有才,便请求皇上调去给自己当左司马,以便使皇上失去一条臂膀。
温峤调到王敦那里后,觉察到王敦已有反心,便常常为他出谋划策。王敦渐渐地对他产生了好感,常把一些很重要的事务交给他去办。
温峤见钱凤是王敦的心腹干将,便积极地同钱凤交往。经常在别人面前称赞钱凤满腹经纶,文韬武略,天下无出其右者。钱凤听说后,非常高兴,把温峤当成知己。
公元324年,京城最高长官去世后,朝廷让王敦指定。温峤得知后,认为这是一个逃回京城的最好机会。为了不让王敦知道自己的意图,温峤故意几天不上将军府,在家喝酒玩乐。
王敦知道后,便去征求温峤的意见。温峤醉醺醺地说:“非钱凤莫属!”
王敦觉得有理,便去征求钱凤的意见。钱凤原本就和温峤要好,又听说是温峤介绍自己,感激地说:“温峤比我强,还是让他去吧!”
王敦又回到温峤那里,温峤再三推辞,可他越是推辞,王敦就越觉得温峤对自己忠诚,便非让他去不可。于是王敦立即上表,说人选已定,三日内即可到任。他告诉温峤要严密监视朝廷的一举一动。
温峤得到消息后,高兴之余又想到钱凤。因为此人诡计多端,心机周密又多疑,若被他识破自己,突然阻挡,岂不前功尽弃,功亏一篑?
于是在饯行会上,温峤装成醉鬼,走到钱凤面前,趁他喝酒时洒出一滴,把他的帽子打落在地,并大骂道:“什么东西,温大爷给你敬酒,竟敢倒掉!”
王敦见温峤醉了,忙命人分开两人。临行前,温峤泪流满面,对王敦依依不舍。温峤刚走,钱凤便赶来对王敦说:“温峤曾做过太子庶子,和当今皇上司马绍关系还很密切。这个人未必靠得住!”
王敦哈哈大笑道:“看来你的胸襟也太狭窄了点!他昨日只是喝多了,虽然对你有点失礼,但从前他对你也是赞赏有加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