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5章大厦将倾
第165章大厦将倾马车一路没有阻碍,来到了京城南门处。从南门外门看去,城墙上斑驳着岁月的痕迹,间或有灰黑色的块状污垢沾染在城墙砖块上——那是不知多少年前的将士们留下的鲜血。这些东西在岁月的浸染下没了杀气凛凛,只剩下了无尽的哀愁。
城门此时豁然大开,其高大威严的气势,让柳风为之一振。古城自有古城的韵味,这是诸多现代化的城市所无法比拟的东西。城门两侧各站着两名兵丁,这些官兵都是检查来往行人的,不过此时不是战乱时期,非是大型的商队进入,他们也并不会为难。
因为小王爷一行整整六辆马车,这些人自然要拦上来检查一番。待知道了小王爷身为亲王的身份后,这些官兵立刻鞠躬致礼,同时找来守城将领,那将领一脸凛然正气,听说是荣王驾到后,一边派人去往十王府(虽然本书说是参考的多是宋朝,但是因为在下明朝的小说看的多一些,所以很多东西就从明朝扒了过来,大家权当看个杂技表演,就别太过认真了)通知十王府管事整理驿馆,一边亲自领着小王爷一行人向十王府走去。
进得城来,入眼的先是京城那满地的青石板。这些青石板与杭州新建成的青石板无异,只是看上去更旧上一些罢了,不过这正是最废话的地方。青石板铺就的道路两旁是林然有序的街贩,街贩背后树着一排高耸的木质房屋。这些房屋有的看上去格外高大,竟是足有三层,有些则是平地而起,不过一层。但是无论几层,这些房屋的高大都是无可挑剔的。可能是为了显示天子威严,也可能是为了其他东西。
京城的棋局格式建筑在这里保存的最是完整,柳风等人在守城将领的护卫下,穿过层层的居民,绕开了繁杂的街道,左拐右拐,便来到了那十王府。十王府的人接到消息,此时早已经站在那里等候着荣王的到来。
离的老远,见到荣王的车辆。那十王府的管事立刻迎了上去,恭敬地道:“下官十王府管事宋轶,拜见荣王殿下。”
小王爷从马车里探出脑袋,道了声平身,然后道:“赶快为我们准备住房,本王奔波劳累,实在辛苦。”
“下官遵命。”那宋轶这些天接待了五六个王爷,自然知道该怎么办。荣王本人虽然年纪轻轻,但是宋轶却并不敢对他有任何轻视。单单是平定倭寇叛乱一事,就能让荣王从众多的平庸王爷中脱颖而出,更不用说他还顺带着灭掉了一伙海盗。两个功劳加起来,宋轶可是丝毫不敢怠慢。
在宋轶的安排下,柳风和小王爷等人住进了十王府。十王府此时已经住进了六个王爷,这些王爷都是当今皇帝特别旨意,让他们前来京城过年的。每年的春节,皇帝都会下旨让王爷觐见,这既是为了巩固皇家感情,更是为了监督这些王爷一年的作为。
幸好,大康的王爷比之这个皇帝更有不如,所以他很是放心。只是今年嘛……
听到小王爷已经进京的消息,刚刚退下早朝的皇帝康晏心中一喜,立刻道:“好,朕这个皇侄可是为朕的大康做出了巨大贡献啊,快,去将荣王请进宫来。”
“皇上且慢。”皇帝刚要下命令,旁边站着的宰相黄之焕立刻阻止道。皇帝不解地看向他,问道:“黄爱卿可有异议?”
黄之焕拜了拜,道:“皇上,微臣认为此时传讯荣王,实有些不妥。”
“哦?如何不妥?爱卿但说无妨。”
黄之焕道:“荣王刚刚来到京城,一路定然舟车劳顿,此时应该让他暂且休息,否则累坏了身子岂不是有违皇上本意?”
皇帝听了,点点头:“爱卿说的有些道理。”
“除此之外。”黄之焕顿了顿,接着说道,“荣王乃是新晋,这正式册封还没有下达,更何况,皇上您可不要忘了,平定倭寇的功劳,您还没有赏赐呢。”
“这个朕自然知道,朕让皇侄觐见,正是为了赏赐一事。怎么,这也有不对的地方吗?”皇帝疑惑道。
黄之焕道:“皇上,赏赐是自然要赏赐的,可是,您有没有想过,应该赏赐给荣王爷什么?”
“加官进爵,黄金绢布,除此之外,还能有什么呢?”皇帝说着话,忽然脸色一变。
黄之焕暗暗笑了笑:“皇上想必想到了微臣想说的话。”
皇帝道:“既是皇亲国戚,这加官进爵……实在要不得。可是,单单只是赏赐些物件,又难免会被人乱嚼口舌,诽谤朕对人小气。这……爱卿想说的,岂非就是这件事?”
“正是。”黄之焕道,“赏赐事小,可是一旦荣王抬头,那么就代表着……”
代表着主战派的抬头,黄之焕言尽于此,皇帝康晏心中却越想越觉得恐怖。康晏这个人生来就极为猜忌,若非如此,当初他也不会将老荣王从边疆拉到杭州去。此时小王爷年龄尚小,他倒没觉得小王爷会有什么阴谋诡计,但是一旦对荣王有所赏赐,那么就代表着主战派的必然抬头。
皇帝现在来说,还是对以黄之焕为首的主和派的主张更是赞同一些。在他看来,如今百姓苦不堪言,若再是频繁战乱,难免会伤及根本,如此实在得不偿失。所以他是很赞同黄之焕所说的休养生息,徐徐图之的政策的。
可是皇帝毕竟身居宫廷,却不知道,就算此时没有战争,大康的国之根本也早已经被消耗殆尽了。
江南地区因为商业发达,社会矛盾还不十分明显,可是土地兼并现象还是时有发生,若非商业弥补了土地的不足,恐怕江南老早就怨声载道了。但是南方不怨声载道,不代表北方就不怨声载道,实际上,柳风单只是从京城周围的小小村庄之中,就看到了大康统治者的腐败。连京城附近百姓都快要活不下去了,那么更北的北方,诸如山海关以及西北大同太原等地方,那些百姓又该怎么生活?
北方的土地兼并更加严重,很多人因为生活所迫流离失所,要么被逼成为奴隶,要么只好凭着一膀子力气落草为寇,成了打家劫舍的山贼草莽。这种情况导致的最终结果就是,大地主大富绅财产也没见有多快的增长,可是越来越多的平民百姓却渐渐穷困起来。实际上,此时的北方边疆,已然出现了为数不多的易子相食的场面。
这些事情当地的官员自然不会上报,因为这一上报,代表的就是自己治理不力,难免受到苛责。
当皇帝康晏还在因为如何赏赐荣王而脑筋大动的时候,数不清的黎民百姓被这黑暗的社会逼迫到了走投无路。
这些他都不知道,这些早晚会成为压倒大康王朝这头骆驼的一根稻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