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7章婉妃的心思
第197章婉妃的心思一身绿色的纱裙,简单清新,腰间系了一条白色宽条纹着淡淡白莲的腰带,正中点缀着一个圆圆的晶莹透彻的白色宝石,正是受宠多日的婉妃。
只见她素手纤纤,竟然是连一个首饰都没带,帮着皇上在一旁研磨备纸,整个人美成了一幅画。
一个太监走了进来,将一摞册子拿了上来,他跪在地上禀告皇上:“皇上,这是今年宫里选秀的册子。”
皇帝点点头,示意婉妃拿过来。
婉妃步履盈盈,走了过去,让那小太监起来,自己将花名册拿了过去,递给了皇上。
从前朝时就规定,凡贵族人家年满十三岁至十六岁的女子,必须参加每三年一次的皇帝选秀女,选中者,留在宫里随侍皇帝成为妃嫔,或被赐给皇室子孙做福晋未经参加选秀女者,不得嫁人。阅选时,一般七八个人站成一排,由皇帝、皇太后们挑选。被挑选女子的名字,每排写一张单子,留宫中存档,这种名单,在档案中称为“秀女排单”。后宫里,上至皇后,下到宫女,都是这样挑选出来的。
挑选秀女的目的,除了充实皇帝的后宫,就是为皇室子孙拴婚,或为亲王、郡王和他们的儿子指婚,重要性自不待言。秀女们要走进紫禁城高高的宫墙,也就不那么简单了,必须经过一道道的考察。
首先,要严格审查家世与年龄,不是良家子的想参加选秀,势比登天,而高官贵族的适龄女子想逃避选秀,也是自讨苦吃。本朝规定:凡有品阶的官员家中年满十四岁至十六岁的女子,都必须参加三年一度的备选秀女,十七岁以上的女子不再参加。
如果女子在规定的年限之内因种种原因没有参加阅选,下届仍要参加阅选。没有经过阅选的女子,即使到了二十多岁也不准私自聘嫁,如有违例,她所在地方的最高行政长官——该都统要进行查参,予以惩治。
然而,就在这一规定发布的第二年,闽浙总督上了一道奏折,请求皇帝允许他年过十七岁的儿子恒志与两广总督的女儿完婚,但是,这位千金还没有参加过选秀女。此事令皇帝大为恼火,命令,闽浙总督立即赶赴京城,当面训饬,同时强调:“我朝定例,秀女,必俟选看后方准聘嫁。理宜敬谨遵行。近见尚有未经选看之秀女聘定许字者,大臣等有奏事之责者,虽系蒙朕恩俞允,究与体制未协。选看秀女,原为王、阿哥等择取福晋;若在未经挑选之前即行结亲许字,非为废弛旧制,并恐无奏事责任之人,或不敢陈奏之人,伊等已行许字之女,朕因不知,另指他人,亦大有关系;且秀女,于十三四岁即行选看,并无耽搁之虞。”这里,皇帝说了三条理由:第一,每三年一次的选秀女是为诸王和众皇子挑选妻室,并非是为了给自己充实后宫;第二,一旦因选秀拆散了他人的姻缘,也是因为没有遵守“我朝定制”,违法在先,并非皇家的责任;第三,即使为了选秀等上三年两载,应选秀女也不过十六七岁,不会耽误她的终身。最后,皇帝命令“户部通行传谕,所有未经选看之秀女,断不可私先结亲,务须遵例于选看后再行结亲聘嫁。”规定:应阅视的秀女,在未受阅选之前私自与宗室王公结亲者,其母家照隐瞒秀女例议处。至于参选秀女的年龄,最小的是十一岁,大的可达二十岁。
每到准备挑选秀女的时候,先由户部奏报皇帝,奉旨允准后,立即行文全部都统衙门,由各级基层长官逐层将适龄女子花名册呈报上来,到京城都统衙门汇总,最后由户部上报皇帝,皇帝决定选阅日期。因为有病、残疾、相貌丑陋而确实不能入选者,也必须经过逐层具保,申明理由,由都统咨行户部,户部奏明皇帝,获得允准后才能免去应选的义务,听其自行婚嫁。
各个地方选送的秀女,要用马车提前送到京城。由于众多秀女的家庭背景不一,官宦人家尚有车辆,而兵丁之家只能雇车乘坐。因此,皇帝规定:“引看女子,无论大小官员、兵丁女子,每人赏银一两,以为雇车之需。此项银两,著动用户部库银。”秀女们抵达京城后,在入宫应选的前一天,坐在马车上,由参领、领催等安排次序,称为“排车”,最前面是宫中后妃的亲戚,其次是以前被选中留了牌子,这次复选的女子,最后是本次新选送的秀女,分别依年龄为序排列,鱼贯衔尾而行,车树双灯,上有“某佐领某某人之女”的标识。日落时分发车,入夜时进入成安门,到西门外等待宫门开启后下车,在宫中太监的引导下,按顺序进入顺贞门。秀女们乘坐马车则从成武门夹道东行而南,出东华门,由崇武门大街北行,经北街市,然后再经成安门来到崇武门外,这时,已是第二天中午了。初选完毕的秀女们在崇武门外依次登上她们来时所乘坐的马车,各归其家。这种井然有序的排车法。
当应选的秀女们在崇武门外走下马车后,先由户部司官维持秩序,再由太监引入宫中。御花园、体元殿、静怡轩等处,都曾是阅选秀女的场所。一般每天只阅看两个组,根据各组参选秀女人数的多少进行搭配。通常是五六人一排,供皇帝或太后选阅,但有时也有三四人一排,甚至一人一排的。如有被看中者,就留下她的名牌,这叫做留牌子,没有选中的,就撂牌子。然后,留牌子的秀女再定期复选,复选而未留者,也称为撂牌子。经复选再度被选中的秀女,还有两种命运:一是赐予皇室王公或宗室之家;一是留于皇宫之中,随侍皇帝左右,成为后妃的候选人。如果成为后妃的候选人,手续会更为复杂,初次“引阅”之后,屡屡“复看”,有“记名”的,这是被选中留牌子的;有“上记名”的,这是皇帝亲自选中留牌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