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章敏感
第126章敏感
这是林思危第一次和胡巧英单独相处。
丰富的社会经验告诉她,胡巧英是故意落后的,就是为了能和她单独说话,一开口却又没说什么私密之事,而是问她工作。
这是对她的“打量”。
林思危很有礼貌地回答:“其实我要下个月才毕业,现在只能算是见习老师。”
“留校。”胡巧英点点头。在他的认知里,必须是学业出众的学生才有机会留校,林思危应该具有很强的学习能力。
“我对晋陵的学校都不认识了,以前我们读书时,都叫学堂,这回看到牌子,校名都变了。不知道思危是在哪个学校任教?”
林思危道:“苏省粮食技工学校,就在咱们晋陵西郊。”
“粮食技工学校……”胡巧英喃喃地,显然也并不清楚学校性质。
林思危解释:“不是大学,是省轻工厅下属的一家职业技术学校,主要学习职业技能的。”
虽然胡巧英还是不太能理解什么叫“技校”,但起码他有了概念,就是专攻行业职业培训的学校呗。
“为什么选择当老师?”胡巧英问她。
林思危可不会说什么冠冕堂皇的空话,她微微一笑,道:“其实我是留在实践中心当老师,跟教文化课的老师不一样。国家刚出了新政策,以勤工俭学为依托,学校可以开办校办工厂。我名义上是老师,其实是粮校校办工厂的员工。”
“待遇丰富?”胡巧英单刀直入,从不拐弯抹角。
林思危摇摇头,坦然道:“我拿的老师工资,不高的。我是觉得这时代百年未遇,是最好的生长季,如果不能在这样的年代参与一家企业的成长,看着它从无到有,从弱小到壮大,人生会有些无趣。”
“你是觉得……有趣?”这回答完全出乎胡巧英的预料。
“有趣,非常有趣。”林思危的小脸上焕发出光亮,黑漆漆的眼珠剔透地像要望进人的内心。她说:“事实上我们厂就在上周拿到了营业执照,我们可是全省第一家恢复校办工厂运营的实践基地。”
胡巧英何许人也,当年出生入死,一身与敌周旋的智慧,后来又出国经商,生生在异国他乡扎根创业,若是别人来跟他讲这些,他会在心里默默将对方归到“画大饼”那一组。
但眼前这孩子天生有一种魔力,她说这些,就是最直白的炫耀也无妨,旁人都会觉得,她不是炫给我看,她是想带我们一起炫。
“你们厂子生产什么?”
“实践中心嘛,本来是根据学生的实习课程来制定生产计划,简单的五金件,标准件,和酒类酿造的半成品……”
胡巧英打断她:“你们的目标,是全省第一家恢复资质的基地?还是全省最最赚钱的基地?”
林思危顿时双目明亮,胡巧英拥有难得的企业家必须具备的高敏度感。
“当然是后者。”林思危道。
“那你们这些产品,不行。”胡巧英指着不远处一大片密密麻麻的低矮房屋,“这里以前是众多工厂所在,昨天开车经过时,我特意留意过,里面有些机械厂、五金厂,规模几乎和我当年离开前没有任何变化。知道为什么吗?”
他想说的自然不是什么历史进程的耽搁。
林思危知道他想表达什么,她撩开被风吹乱的长发,眨眨眼睛:“我来猜一猜,大概是因为技术含量低,市场稳定,他们不需要有进取心,只要按着多年来形成习惯的生活方式去设计企业经营,他们就能生存很久。
“但,只是生存。
“它们很难强大,更难鲜活。”
胡巧英眼中透露出欣赏,看来巧月如此推崇自己的宝贝孙女,的确有她的自信。
“所以你那个校办工厂也一样,产品老旧、不成系列,东一榔头西一棒,很难让人有进取心。”
林思危笑道:“其实我早就有了想法。我们学校这个厂子,我要生产国内最好的啤酒。”
“哦?”胡巧英不由眯起眼睛,重新打量这个小姑娘,“据我所知,国内都不流行喝啤酒。”
昨天欢迎宴会的确没有啤酒。
啤酒在当年社会就是这么尴尬,一方面它是舶来品,听上去很时髦很新潮,另一方面国人没有喝啤酒的习惯,也形成不了这样的习惯,对它的尊重就仅限于“时髦和新潮”,简单说,压根没有喝啤酒的氛围。
林思危却道:“不流行,生产能力才弱,竞争才小,谁敢出头当先,谁就能接住这第一波流量。”
“流量……”胡巧英玩味着这个词,听懂了林思危的意思。
“刚刚你说,你的想法?你才十八岁,你的想法,能在你们校办工厂实现?”
问得犀利。
林思危自信满满:“不瞒爷爷说,我们厂目前才三个人,我负责日常工作,可以理解为常务负责人。接下来有大量工作要做,最重要的有两桩,研发,和招工。”
三个人,胡巧英都被逗笑了。
但笑完后,他心里也佩服。光从林思危的那些谈吐,他就能听出来绝不是吹牛,甚至他觉得林思危有一种这里的人并不具备的、自成体系的筹谋。
她会成功的。
“这一面能看到鱼骨巷。”庄音蓉的声音响起。
他们终于顺着围廊转到了这边。
“你们在聊什么?”胡幸之见一老一少倚着栏杆聊这么久,也觉得新鲜。
胡巧英意味深长:“听她说校办工厂,有空的话我都想去看看了。”
庄音蓉对这些不感兴趣,她还沉浸在“看见鱼骨巷”的兴奋中,拉着丁翰文说他们庄家老宅在鱼骨巷,不过当年他们走时全部卖掉了,不像阳川路,现在还能都发还回来。
说着说着,庄音蓉有些惋惜了,遥望鱼骨巷,轻轻叹息:“当年鱼骨巷住的全是书香门第,当我们庄家就出过两个状元,五个进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