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章除非能灭了天子 - 铁骨铮铮汉献帝 - 三块他山石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第一百章除非能灭了天子

“科举.科举”曹操端坐中军大帐里,呆呆的看着风尘仆仆,从许都一路追赶过来的荀彧,嘴里不断的喃喃。荀彧也是面色如铁,器宇轩昂的脸上带着不安,哪里还有平日里的沉稳。

“主公,这科举……几日之后,天子便要在宛城颁布科举法令了。实不相瞒,我初看此关科举的详细法令后,当场昏了过去……醒来之后,便八百里加急赶过来了。”

荀彧,居然昏了过去?

那是多沉稳的一个人啊,不管遇到什么事情,他总是显得很冷静,绝不会把喜怒表于脸上。

曹操再次木然了,他细细的看着手中一摞手书。

天子要干什么啊?

这真的是把祖宗之法按在地上锤呀!

要知道自始皇帝横扫六国后,为选拔民间的人才,就设立出了察举制度。

由各地方推荐德才兼备的人才来为皇帝效忠。

州一级的叫秀才,郡一级的叫孝廉。

光武建立东汉以来,为保证察举之人的才能,实行了连坐的制度。

这种制度,一方面保证了被举荐之人的才干,但是在另一方面就造成了士人力量的膨胀。

想想看,朝廷之中的官员都是士族推举的,还和他们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时至今日百八十年过去,官吏可谓皆出于士人家。

有没有能力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有背景。

没有背景的寒门士子,想出头那就是在做梦!

因此世家门阀实力越发的强大。

到现在,哪怕是皇帝也不能轻易的动摇!

灵帝死后,若无士族门阀的支持,各方诸侯甚至无法站稳脚跟。

比如他袁本初,四世三公,威名远播,他轻松依靠冀州牧韩馥手下士人硬生生逼死了身为正式朝廷要员的韩馥!

再比如董卓,当年哪怕董卓坐镇雒阳,手握天子有大义之名。

可是以袁家为首地士族门阀不愿意为承认他,他就要死无全尸!

董卓的死,还有李郭二贼的长安之乱,无不是士族的手段!

所谓江东小霸王孙策,也是要依靠对士族的屠杀和镇压勉强站稳脚跟。

那刘表,更是要靠着士族,才能单骑入荆州。

士族对天下局势的控制力,由此足以看出一些端倪了。

天子短短数天时间,张罗出来的这个科举,竟然如此暴虐不加掩饰的就要出台了?

凡自愿入他天子建立的乡学,县学乃至郡学中的三学之子。

今年年末,不论年纪,不问出身,无需举荐,都可以自由参加科举。

另,各地士子,不管所属州县是否有三学,都可以来宛城下的州县内应试。

未来,自三学毕业出来的学子,被称之为国子。

而非三学所属的士子,皆称之为生徒,准许科举。

承明殿分出一部,名为礼部,专司科举和任免之事,由大鸿胪段煨担当礼部尚书。

考试科目,分为常科与制科两种,每年分期举行的为常科。

有皇帝下诏临时举行地称作制科,也可以称之为恩科。其含义就是,这是皇上给予天下士子的恩典,录取可为天子门生。

常科又分二十余种。

除了秀才,明经,进士等之外,还设有明法,明算,明字等科目。

其中,这进士一科所取之士,可入承明殿任职。

科举分为春闺秋试,一年有两次。

所谓春闺,顾名思义就是在春天举行的科考。

以郡为单位,在未来将在各郡治下的考场应试。

每批应试的三名为举人,等待秋试时,可入宛城进行大考,而这大考就是天子试。

第一名叫状元,第二名是榜眼,第三名是探花。

今年的第一次考试,预计取三十名举人,皇榜提名昭告天下,而后入承明殿。

落榜的学子,一可以在朝廷各部或各地衙门,从底层做起。

二是继续学习,等到第二年应科,重新参加科举。

荀彧送来的是刘协绞尽脑汁根据后世经验写出来的计划,里面记录着详细的科举制度和取士方法。

林林总总,共十余页,一百多条规章制度,可以说把科举的具体实施方法,记述的格外详细和周密。

曹操仔细的看完后,只觉得天旋地转,浑浑噩噩!

这哪里是普通的考试?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