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钱与情(1) - 在清华听的12堂修心课 - 严开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第22章钱与情(1)

第22章钱与情(1)

1.有求皆苦,无欲乃乐

“求不得”是人生最大的苦。人生不去求了,苦大部分就不见了。这个不去求不是每天无所事事,而是我们付出的时候不求回馈。为什么?那是我们应该尽的本分。——蔡礼旭(“海口孝廉国学启蒙中心”创办人,曾在清华发表演讲)

老说别人不新鲜,说说我老婆。

十年前,我们刚刚结婚,她说:“你要是每月能赚一千五,咱们就好了。”于是,我努力努力再努力,终于赚到了每月一千五。但还没等把这一千五花完,她的标准就提高了:你要是能再多赚点儿,我就能更好安排咱们的生活了!标准立即提升至两千。于是我只得再努力。就这样,提了又提,至今已经过去十年了,我的赚钱能力始终达不到老婆的满意。直到我写这段文字之前,她还在说:你要是能再多赚点儿,我们就好了!

类似的情况还发生在我认识的所有愿意坦诚的朋友身上。这些年来,大家一直在努力,收入也一直在提高,但直到今天,大家过得都不太“好”,有些甚至还因为经济状况不“好”离了婚。

有位夫妻关系处得还算和睦的朋友说:这不能怪我们的女人。我们赚的钱固然越来越多,但消费水平也是持续走高啊。你今日给老婆每个月五千,还不如当时的一千五。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她们的抱怨是有道理的。

此前我始终坚信,这位朋友之所以始终跟老婆处得像恋爱时一样好,就在于他懂得养家是男人的责任,并且能够身体力行,化老婆的不满为动力,赚更多的钱。但我错了。前不久,他也离了,他那不再年轻却颇有成熟女性风采的前妻在离开她之前摞给他一句话:这日子没法过了,我不能受一辈子穷!

看来,这根本就不是钱的问题,而是人的问题。

赵丽蓉在《包装》里说:钱真是个好东西。没有钱,就不能tv。其实,不能tv根本不足以显示钱的威力之万一。没有钱,就不能买房、就不能买车、就不能下饭馆、不能逛商场,甚至不能上收费公厕。虽说也有人骂——钱是王八蛋,但不管骂不骂,每个现代人都必须围绕着钱展开生活。

那么,一个人有了钱,是不是会更快乐、幸福呢?理论上是的。有了钱,可以买到所有可以用钱买到的东西,拥有了这些东西,自然就不会有想拥有而求之不得的苦恼。然而这只是个理论。理论之外不乏一些不成理论的事实,最明显的一点就是有些人有很多钱,但同样不开心。

所以哲学家们说:一个人快不快乐,不是因为他拥有的多,而是因为他计较的少。佛家则认为,人生有八苦,求不得便是其一。其实这一说法未免失之精准,世人之苦未必是求不得,而是求得了之后还想求更多,求更多更多,求无止境。所以佛家又说:有求皆苦,无欲乃乐。

知足是人生在世最大的幸事。古人云:广厦千间,夜眠八尺;良田万顷,日食一升。说的多么实在,大多数人都能理解并认同,但愿意身体力行的人实在少之又少。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精擅散文,他写过一篇《蝜蝂传》,讲得是有一种叫做“蝜蝂”的小虫子,生来喜欢背负东西。它一路前行,不论遇到什么总是抓取过来背在身上,因此没多久它就因负重过多累得走不动了。有人可怜它,替它去掉了背上的东西,可蝜蝂总是把那些东西再次背上。加上它们喜欢往高处爬,用尽力气也不肯罢休,结果只能疲累而死。

到今天,谁也见不着蝜蝂了,估计是累得绝了种。人类倒不至于像蝜蝂那么傻,但人总是要“前行”、“向上”的,如何求得金钱与追求之间的平衡呢?且看下面的故事:

泰国首都曼谷西郊一处寺院里住着一个叫索提那克的法师。由于寺院地处偏远,香火非常冷清,因此法师没事的时候经常会去寺院周围的山坡上修剪灌木。天长日久,很多灌木都被修剪的整整齐齐。

有一天,寺院里突然来了一位不速之客。来人衣衫光鲜,气宇不凡,一看就是一位身价不菲的大亨。法师亲自接待了贵客,并陪他四处观光。行走间,客人问:“一个人怎样才能清除自己的欲望?”

法师回屋取出自己的剪子,然后把客人带到寺院外的山坡上说:“您只要经常修剪一棵树,欲望就会消除。”

客人疑惑地接过剪子,走向一丛灌木,咔嚓咔嚓地剪了起来。大约半小时后,法师问他感觉如何。客人笑笑:“感觉身体倒是舒展轻松了许多,可是心里的欲望还是没有放下。”

“刚开始是这样的。经常修剪,就好了。”法师颔首说道。

客人虽然不解,但自此之后,每星期他都会准时驱车到寺院来剪灌木。三个月后,法师再次问他,是否已经懂得如何消除欲望?

客人面带愧色,长叹一声说:“可能是我太愚钝,在这儿剪树的时候,还能够做到气定神闲,心无挂碍。可是一回到我的生活圈子里,所有的欲望依然像往常那么多。”

法师呵呵一笑,指着客人修剪过的灌木说:“这些天你有没有发现,无论我们多么勤奋地修剪一棵树,原来剪去的部分都会重新长出来。这就像我们的欲望,你别指望完全消除。我们能做的,就是尽力把它修剪得更美观。放任欲望,它就会像这满坡疯长的灌木,丑恶不堪。但经常修剪,它又能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对于名利,只要取之有道,用之有道,利己惠人,它就不应该被看做心灵的枷锁。”

正如满山的灌木不经修剪就会疯长一样,人类的欲望如果不加控制也会泛滥成灾。如果你不懂得知足,你的生活永远也不可能“好”起来。但人类又不能没有欲望。它不仅是生命的前提,也是人类社会发展与历史进步的根本。人类也不应该压抑欲望。正如过度减肥会伤害身体一样,过度压抑欲望,则会扭曲灵魂。所以,我们只需学会控制自己的欲望,欲而有节,恰如清茶一杯,其味虽淡,却能滋润生命。贪念无度,欲望就会变成一杯咸水,让人越喝越渴,越喝越伤。

2.拥有就是被拥有

许多人喜欢问:我拥有什么?然而实际上,一个人有的越多,就不是他自己。因为人拥有的越多,越没有时间做自己。

——傅佩荣(台湾淡江大学教授,曾在清华发表演讲)

《大涅槃经》中有一个故事:有一天,一个非常漂亮的女人,走进了一个人的屋子,主人见了她非常喜欢,就问她:“你叫什么名字,家住在哪里?来我家有事吗?”

女人回答说:“我是功德天(吉祥天使)。我每到一个地方,都会给人以金银、琉璃、珍珠、珊瑚、琥珀、玛瑙、象、马、车、乘、奴婢、仆役。”

主人听了更加欢喜,心中暗想:“我真是一个有福的人,功德天到我家里来,我一定要好好供奉她!”然后,主人便捧出五色水果、烧香散花供养功德天。就在此时,主人无意中发现门外站着另一个女人,她长得非常丑陋,衣裳也破破烂烂,还沾满了垢腻与尘埃,她的皮肤则又皱又裂,颜色灰暗苍白,与功德天靓丽的肌肤形成鲜明的对比。

主人顿时很不高兴,他心想,世上怎么会有这么丑陋的女人?并走上前去问她:“你叫什么名字?家住在哪里?来我这儿干什么?”

女人说:“我的名字叫黑暗女。”

“这个名字好奇怪,你为什么要叫黑暗女呢?”主人问。

黑暗女说:“那是因为我每到一个地方,都会让那个地方的主人的财宝消耗一空……”

黑暗女还没说完,主人就跑到房里拿出一把刀,威胁说:“你赶快走开,否则我杀了你!”

黑暗女说:“你实在是个愚痴的人。”

主人问:“为什么说我愚痴?”

黑暗女:“刚刚进入你家的那个女人,是我的姐姐。我和我姐姐是形影不离的,你如果要赶我走,我姐姐也会和我一起走。”

主人不太相信,心想这两个女人相貌差距如此之大,怎么可能是姐妹?但他还是跑回屋子问功德天:“外面有一个女人,自称是你的妹妹,是真的吗?”

功德天说:“是真的。你若接纳我,必然要接纳我的妹妹。”

“哦?”这个主人想了想,说:“你可以离开了,我也不接纳你。你们俩都走。如果每一件好事都和坏事相连,那我宁可好坏都不要;如果得到的同时还让我失去,那我宁愿根本得不到。”

功德天听了,立即站起身来,拉着黑暗女,一前一后相随着走了。

得到一个好处的同时,必然会伴随着一个不好的东西——这就是人生。相反,如果我从来就不曾拥有,那我也就没什么好失去的了。从这点来说,故事中的主人是个聪明人。当他懂得了功德天必然和黑暗女如影随形时,他便果断赶走了姐妹俩,从而断绝了得到的狂喜和失去后的极度失落。这是一种睿智,但却是一种只能出现在书本上的睿智。现实生活中的人是做不到这一点的。

由于做不到,人们不相信人会为得到而痛苦。至于功德天与黑暗女,那不过是一个故事,怎么能当真呢?即使真的是在得到的同时让我失去,那我也愿意,当一秒钟的富翁也行——每个人估计都会这么想。

事实上,这终究只是我们的一厢情愿。退一步讲,即使让你拥有了便不再失去,或者让你拥有更多,你仍然要为此付出代价,而且代价非常大——失去自我。

网友们戏言:人生就是一个杯具。如果把人生比作一个杯子,那么拥有就真的是个杯具。道理很简单:当一只玻璃杯装满牛奶时,人们会说"这是牛奶";当杯子里改装矿泉水的时候,人们会说"这是水“;当里面装满食用油的时候,人们会说:“这是油”……只有当杯子空着时,人们才会说“这是一只杯子”。同样的道理,无论一个人拥有什么,他都会被该物所“占据”。他越是热衷的东西,越是会成为他的枷锁。

傅佩荣先生在《哲学与人生》一书中写道:拥有就是被拥有。许多人喜欢问:我拥有什么?然而实际上,一个人有的越多,就不是他自己,因为人拥有的越多,越没有时间做自己。拥有的东西愈多,注意力就愈分散,思考势必减少,生命内涵就更少,以至最终被拥有物所拥有,成为拥有物的奴隶。

傅先生举例说:比如我拥有一部车子,就等于我被这辆车子所拥有,因为我必须时常担心:“我的车有没有被拖走?停车费还没缴怎么办?”又如我有一个朋友,他很辛苦地工作赚钱,以前租房子,后来终于自己买了一栋房子。他拥有了这栋房子,同时也被这栋房子所拥有。后来他拼命赚钱,买了五栋房子,从此以后就更累了,因为他一个月有一半时间都在烦恼房子的问题:租给别人怕收不到租金,收到租金又担心别人以后不肯搬走,景气不好的时候还忧虑房子跌价,然后每年还要缴一堆税金。几年辛苦下来,生活品质反倒下降了。

很明显,这绝不意味着只有那些一无所有的人就是自由人,而是提醒我们无须拥有那些无须拥有的东西,我们所拥有的应当是我们所能掌控或者说对我们有意义的。相比古人,现代人生活条件可谓天壤之别,有些古代皇帝都享受不到的物质现代的普通百姓都能享受到,但大部分人仍然活得如古人所说的“不如意事常八九”,这里面除了天灾人祸我们不可避免外,其余大多数的不如意其实都是我们自找的。我们要么是为拥有的太少而难受,要么因为拥有的太多变成了物的附庸,人们包括亲人之间相互交往,也往往以金钱为目的,嘴上称哥道姐,骨子里却除了冷漠和功利什么都没有,就算把他们安置在金库中,其灵魂也得不到安顿。

3.你的碗盛不下整座汪洋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