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福与祸(1) - 在清华听的12堂修心课 - 严开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第8章福与祸(1)

第8章福与祸(1)

1.花落是为了结出果实

这5个字(痛并快乐着)是齐秦某张专辑的名字。它本来是一首情歌,但这里不是,我觉得这是改革开放中,中国人心态的缩影。因为在改革的过程中,每个人都在经历痛并快乐的纠缠。在发展中我们失去这个丢掉那个,感觉很痛苦,但是当你回首的时候你会发现进步的车辙、自己收获了许多,所以就是在这种痛苦并又快乐中向前走。我找不到更合适的字来总结我过去十几年从事新闻业的观察和总结,这5个字最妥帖,所以我就挪用过来了。——白岩松(央视主持人,曾在清华发表演讲)

就从宋代词人晏殊的《浣溪沙》说起吧: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无可奈何花落去——这是本词的点睛之笔,也道出了无数多愁善感的读者的莫名惆怅。如果单从文学艺术的角度来评价,它无疑是佳作中的佳作。但千万不要用它来指导实际生活。毕竟生活不是林黛玉,不会因忧伤而美丽。

近来读书颇有收获,如杜宏鹃朋友的《烩历史》就写得很有见地。比如写到唐人与宋人时,作者说:

至于唐人写“风月”,可谓无敌: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

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再看看宋人的“风月”,“杨柳岸,晓风残月。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这就有些郁闷了。虽然这两者并没有高下之分,但是舒畅程度不能比。

……

唐人写诗,韵不韵,推敲与否,不是最重要的。“昔人忆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讲究的是个畅快。“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这贾岛绞尽脑汁成了苦吟派,可惜了。最畅快,那是李白: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更不可思议的是,杜宏鹃朋友还发现,宋朝男人居然爱戴花!书中写道:

对于戴花这件事,男人比女人还积极。史云:

群官戴花北立,内侍进班奇牌,皇帝诣集英殿,百官谢花再拜,又再拜就坐。

花儿在这里还能表达爱。宋真宗爱寇准,亲手将花插到他的头上,体贴地说:“寇准年少,正是簪花吃酒时。”大伙看着只有羡慕的份儿,被皇帝爱一回,这人生该多灿烂。

还记得上学时学过一篇文章,文中提到:“古人看见月缺花残,黯然泪下”,其中的古人,如果非唐即宋的话,想必也是宋人的可能性比较大。

千言万语凝结成一句话:这个世界不需要那么多的感伤。

山川载不动太多哀愁,往事悲也好,喜也好,现状好也罢,不好也罢,人总得往前走,往希望里看。

有首歌唱得好:“太阳下山明早依旧爬上来,花儿谢了明年还是一样的开……”花开时,就尽情地去欣赏,花谢了,也要适应这种自然规律。有什么好感伤的?

不过这首歌后面的歌词同样难逃感伤:“别的那样哟,别的那样哟,我的青春小鸟一样不回来……”看来,感伤不是宋人的专利,畅快也不是说说那么简单。

应该承认,谁的青春小鸟一去不回,谁的青春之花凋落,都不是什么值得庆幸之事。但青春之所以叫作青春,就在于它短暂易逝。人们之所以爱花,也无非是因为它珍贵难得。凡是司空见惯的东西,时间一长必然使人陷入审美疲劳,花如是,人也如是。

有本书的名字起的非常好——《因为痛,所以叫青春》。其实痛的又岂止是青春?所有人的人生,都是一个不断与痛苦作战的过程。所不同的是,有的人战胜了痛苦,有的人被痛苦所占领,痛不欲生。其中的差别,在于有人坚强,有人脆弱;有人豁达,有人压抑。

因为痛,所以叫人生。一块顽石即使化为齑粉,也不会有丝毫痛楚。一段枯木即使被化为灰烬,也不会有丝毫悲伤。

痛是有情众生才有的幸福感受。

尼采说:惟有极度的痛苦才能使我们大彻大悟。周国平则说:未经失意,不懂人生。人生福祸两相依,除了失意就是得意,花儿除了凋谢就是盛开。但一朵花的意义并不在于盛开,而在于结果。花不落,怎结果?这样看来,古人所说的“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空云卷云舒”不仅体现了豁达,也寄托着欣喜。

退一步讲,即使花落未必有结果,但我们已经盛开过了,还有什么好遗憾的?飞黄腾达如晏殊者,官拜宰相,还是文坛领袖,功名利禄应有尽有,儿子晏几道也很争气,但几杯黄汤下肚,几支小曲听罢,便情不自禁地敏感起来。

什么“无可奈何花落去”?根本就是无聊嘛。

2.所有的“不幸”都有幸

回头望望自己走过的路,我发现,这个世界的广阔是自己很难想像的。很多当时觉得非常大的困难,现在看来不过是一些小事;很多当时感觉到很棘手的事,现在只是茶余饭后的话题罢了。

——李彦宏(百度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曾在清华发表演讲)

网络时代是个人才辈出的时代,每位人才的出世都伴随着一个新词的问世。几天不上网,我们就跟不上时代,听不懂网友们说什么。比如“杯具”,如果有人把它理解成一种盛水的器具,少不了被人笑话一番。

“杯具”源自于“悲剧”,但它所表达的意思远没有传统意义上的悲剧那么深,而是泛指生活中的一切不如意、不顺心或者失败。张爱玲有句名言:“人生是一袭华美的袍,上面爬满了虱子”,网友们则说:“人生是一个茶几,上面摆满了杯具”——加班,杯具;迟到,杯具;被扣工资,那更是杯具。至于真正的“悲剧”发生时该用什么来表达,我们就不得而知了。

与“杯具”相类似的一个词是“悲催”,从字面上看,是说“悲惨得催人泪下”,但实际上它表达的意思也远未达到那种程度,而是泛指不称心、不如意、失败、伤心、悔恨等。

有一次,与一位朋友闲聊到这一现象,朋友一针见血地指出:“‘杯具’这类火星语大多出自于80后、90后,这些人生在蜜罐里,活在奶油中,像古代的某些‘宫二代’一样,不知民间疾苦,只知道自己的感受,他们对痛苦的抵抗力自然比较低。别看他们这也杯具、那也悲催,实际上他们是身在福中不知福。”

央视前不久进行的名为“你幸福吗”的专项调研则从侧面为我们提供了佐证:试问,那么多的受访者,难道就没有一个人是幸福的吗?

现代人压力大,那是无须强调的,但压力大不等于不幸福,更不等于杯具、悲催。

遥想建国之初,国家一穷二白,能有口饭吃就不错了,用外国人的话说,“中国人连裤子都穿不上”,但那时候的人们是那么知足,那么乐观,那么欢欣鼓舞。正是靠着这种精神,我们研制出了令世界刮目相看的两弹一星,在这个弱肉强食的世界站稳了脚跟。

有个笑话说,三年自然灾害时期,毛主席致电苏联领导人:我们需要粮食、需要面包,请寄来。未几,中苏交恶,苏方促狭地回电:请勒紧裤腰带。毛主席再次致电:请寄裤腰带来。不必拿这个故事当真,但当时的困难程度,即使是不曾亲身经历过的人也可想而知。据我的一位老邻居说,六十代年初,人们为填饱肚子,连最难以下咽的臭椿叶子都吃光了。而如今,人们吃着高蛋白,喝着软饮料,生着富贵病,但“端起碗来吃肉、放下碗来骂娘”的习惯却一直未改。

遥想改革开放前,人们四世同堂,一家十来口甚至更多人挤在土坯平房里,非但不觉得逼仄,反倒其乐融融,笑语不断。而现在,人们蜗居一段时间,就觉得比世界末日还悲惨。

叔本华说过:“要判断一个人是否幸福,不必问他怎么才能愉快,而应问他为何烦恼。如果让他烦恼的事情都是平凡细微的小事,那就表示他其实很幸福。因为一个真正的不幸者,是根本没有心情去觉察到那些琐碎小事的。”

的确,真正的不幸是让人不忍言说的,能言说的大都是“为赋新词强说愁”。英国牧师尼克的例子就是最好的证明。尼克曾在清华大学演讲,他演讲的题目是“没手没脚没烦恼”。别人演讲都是站在讲台上,而尼克演讲时却只能“站”在桌子上——他没脚,也没有手,这样一个人,单是能没有烦恼地活着就已经令人佩服地五体投地了,更难能可贵的是,尼克还坐到了很多正常人都难以做到的事。他至今已获得了两个硕士学位,还担任着两个组织的总裁,足迹遍布26个国家,没手没脚的他还能带小孩、写字、打字、画画、踢足球(担任守门员)、跳水、玩乐器……

其实,像尼克这样的人,还需要演讲吗?他的存在本身就足以感动和鼓舞所有人。

澳大利亚人约翰·库缇斯也是一位身残志坚的励志大师。2004年5月的一个晚上,在12000余名听众雷鸣般的掌声中,库缇斯用双掌撑地,一步步“走”上青岛天泰体育场的主席台。数年来,没用下肢的他已用双掌走遍了世界上190多个国家和地区,被誉为“世界上最著名的残疾人演讲大师”。此外,他还是全大洋洲的残疾人网球赛的冠军,是游泳健将,甚至只用两只手就能开汽车。

“大家好!”打过招呼,库缇斯拿起了桌子上的矿泉水瓶子,边比划边说:“从一出生我就是个悲剧,当时我只有矿泉水瓶这么大,两腿畸形,医生断言我活不过当天,可我活到了现在,35岁的我依然健在,而且经常在世界各地旅行……”

库缇斯一口气讲了半个小时,其间,观众们的掌声几乎就没停过。最后,库缇斯突然举起手里的一件东西说:“我非常感谢青岛朋友的热情招待,我下榻的宾馆条件非常好,但有一样东西让我不知所措,服务生却每天都会把它放在我的床头。”说完,库缇斯把他说的东西扔向了听众席,原来是一双一次性拖鞋。

听众席一片肃静。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