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外篇(下)(3) - 庄子大全集 - 庄周 雅瑟主编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都市言情 > 庄子大全集 >

第38章外篇(下)(3)

第38章外篇(下)(3)

道理虽然如此,可是人却不知,他们总以自己的一孔之见为满足,总以自己的一见之得局限万物,结果产生混乱和迷惑,并用产生的混乱为条理、以迷惑为清晰,正像河伯未出峡谷前的自以为大一样。骄傲的蝴蝶

一只蝴蝶读了一首赞美自己是“会飞的漂亮画册”的小诗,一想到“连世界上最高贵的诗人都说我是大自然里会飞的漂亮画册。”便飘飘然地骄傲自满起来。蝴蝶从此觉得自己很有身份,非常了不起。先前的小伙伴小蜻蜓、小蜜蜂等也都不被它放在眼里了。

有一天,小蜻蜓和小蜜蜂来找蝴蝶玩,蝴蝶很不耐烦地说:“你们以后别来烦我,我还有很多事要做呢!”小蜻蜓和小蜜蜂刚转身准备离去,就听见蝴蝶嘿嘿地笑了起来,自言自语地说:“其实我没有什么事情。要知道,如今我可是诗人笔下最漂亮的花蝴蝶啦!哪能跟这些不起眼的小家伙一起玩!那样会降低我高贵的身份的。”

这一切,被站在湖边的老树爷爷全听见和看见了。老树爷爷严肃而又语重心长地对蝴蝶说:“蝴蝶啊,你可不是天生就这么美丽的,别忘了,你曾经也是一只很丑陋的毛毛虫。现在,你忘了自己的过去,经不起夸奖,不能正确地对待赞美,又目空一切,这只能显示你的无知和浅薄,你好自为之吧!”

听完老树爷爷的话,蝴蝶缓缓地拍拍翅膀,惭愧地低下头,陷入了沉思之中。

河伯曰:“然则吾大天地而小豪末1,可乎?”

北海若曰:“否。夫物,量无穷,时无止,分无常,终始无故。是故大知观于远近,故小而不寡,大而不多,知量无穷,证乡今故2,故遥而不闷,掇而不跂3,知时无止;察乎盈虚,故得而不喜,失而不忧,知分之无常也;明乎坦塗,故生而不说,死而不祸,知终始之不可故也。计人之所知,不若其所不知;其生之时,不若未生之时;以其至小求穷其至大之域,是故迷乱而不能自得也。由此观之,又何以知豪末之足以定至细之倪4?又何以知天地之足以穷至大之域?”

【注释】

1大:以…为大,形容词用作动词。2故:通“固”,固定。3掇(duo)收拾,拾取。跂(qi):企求,请求。4倪:标准,尺度。

【译文】

河神说:“既如此,我把天地看作大,把毫毛之末看作小,这样行吗?”

海神回答:“不可以。对于事物来说,数量是没有穷尽的,时间是永不停止的,得与失是难以预料的,事物的终结和起始也没有定因。所以大智慧的人远与近都能观察得到,因而体积小却不觉得小,体积大却不觉得大,这是因为知道事物的量是不可穷尽的;证验并明察古往今来的各种情况,因而寿命久远却不感到厌倦,生命只在近前却不会企求寿延,这是因为知道时间的推移是没有止境的;看清楚了事物盈亏的道理,所以得到时并不感到欣喜,失去时也不感到悲伤,这是因为知道得与失是没有定规的;明了生与死之间犹如一条没有阻隔的平坦大道,因而生于世间不会倍加欢喜,死离人世不觉祸患加身,这是因为知道终了和起始是不会一成不变的。算起来,一个人学到的知识远不及他没有学到的知识;一个人活在世间的时间远不及他不在人世的时间;用极为有限的智慧去探究没有止境的领域,所以内心迷乱而必然不能有所得!由此看来,又怎么能用毫毛的末端去衡量细小的事物,又怎么能用天地与无穷的宇宙作比较呢?”

【品读庄子】

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整个宇宙中所谓万物的数量是无穷的,时间永无止期,得失是没有一个定准的,终始也是无常的。而那些得道之人,既能看到远,也能看到近。文中“终始无故”,从字面上看,“故”是缘故的“故”,但其实是通固定的“固”。所谓“终始无固”,是讲终而又始,宇宙是不停地变化的,没有止期。这就是庄子的变化观。用《大宗师》篇中的话来说,“万化而未始有极也”。

所谓大化流行,无有止期。老子在变动当中求其“常”,而庄子则认为,人要“观化”,观察变化;要“参化”,参与变化;同时要“安化”,安于所化。毕竟,“计人之所知,不若其所不知”,正所谓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我们所知道的终究是有限的,我们所知的终究比不上我们所未知的;“其生之时,不若未生之时”,在从过去、现在到未来那么漫长的时空里面,我们活着的时间只是一刹那的存在。如此一来,还怎能分别“天地”与“毫末”的大小呢?

吹牛的青蛙

两只爱吹牛的青蛙在湖边相遇了,就互相乱吹起来。

一只瞪着眼睛说:“我今天吞下了一只兔子。”

另一只挺着肚皮说:“我今天吞下了一只羊。”

“哼!我今天吞下了一头牛。”

“哼!我今天吞下了一只象。”

它们两个把眼睛鼓得圆圆的,把肚子挺得大大的,越吹越神。一只白鹭踏着大步走过来了,它们一瞧见,便“扑通”、“扑通”赶紧跳进水里逃走了。

白鹭笑道:“哈哈!假如我不来打断它们的话,它们一定会把地球都吞进去了!”

两只吞吐天地的青蛙竟如此惧怕一只白鹭,岂不荒唐至极?那些虚张声势的人往往在受到一点刺激的时候就原形毕露,然后再夹着尾巴灰溜溜地逃走。

做人要实在一点,本分一点,这样才能够脚踏实地地生活,而不至于一脚踩空,坠入深渊。

【原文】

河伯曰:“世之议者皆曰:‘至精无形,至大不可围。’是信情乎1?”

北海若曰:“夫自细视大者不尽,自大视细者不明。夫精,小之微也;垺2,大之殷也;故异便3。此势之有也。夫精粗者,期于有形者也:无形者,数之所不能分也;不可围者,数之所不能穷也。可以言论者,物之粗也;可以意致者,物之精也。言之所不能论,意之所不能察致者,不期精粗焉。是故大人之行,不出乎害人,不多仁恩;动不为利,不贱门隶;货财弗争,不多辞让;事焉不借人,不多食乎力4,不贱贪污;行殊乎俗,不多辟异;为在从众,不贱佞诌,世之爵禄不足以为劝,戮耻不足以为辱;知是非之不可为分,细大之不可为倪。闻曰:‘道人不闻,至德不得,大人无己。’约分之至也5。”

【注释】

1信情:真实可幸。2垺(fu):同“郛”,外城。比大的还要更大。3异便:指不同事物之间有联系。4食乎力:指自食其力。5约:约束,束博。分:区别,分别。

【译文】

河神说:“世上的人们都议论说:‘最小的物体看不到形体,最大的物休没有边界。’这话是真的吗?”

海神回答:“从小的角度看大的物体,是不可能全面的,从大的角度看小的物体,也不能看得很清楚。所谓精细,是小中更小;所谓庞大,是大中更大;虽然事物大小不同,但是却有各自的相宜之处。这就是事态发展的必然现象。所谓精细与粗大,仅限于有形的东西,至于没有形体的事物,是不能计算和衡量数量的;而不可限定范围的东西,更不是用数量能够精确计算的。可以用言语来谈论的东西,是事物粗浅的外在表象;可以用心意来传告的东西,则是事物精细的内在实质。至于语言不能描述的,意识不能领悟的事物,也就不限于精细和粗浅的范围了。所以修养高尚者的行为,不伤害他人,也不会赞赏给人以仁慈和恩惠;无论干什么都不是为了私利,也不会轻视从事守门差役之类的人。再多的财物也不去争夺,也不推重谦和与辞让;做事不借助他人,也不提倡自食其力,也不鄙视贪财污浊的行为;行动与世俗不同,但不主张邪僻乖异;行为与大众相符,也不以奉承和谄媚少数人为卑贱;世间的高官厚禄不能劝勉他,刑戮和侮辱也不能羞耻他;是与非没有明显的界线可以划分,也知道精细和粗大不能确定清晰的界限。有人说:‘得道的人不求闻达于世,修养高尚的人不希望有所得,大人能够忘却自己。’这就是消除事物的分别达到了极致。”

【品读庄子】

大小无绝对

本章节中,河伯与北海若的对话,再次从哲学的观点分析大小,揭示我们应如何去认识外在的、客观的世界。

毫末虽小,还有形,小到无形,也不算最小,比天地还大,大到没有边界,也还不算是最大的。如果我们常常从细微处看,就像写文章,一直往细里钻牛角尖,就看不到整头牛了,所谓见树不见林。而有些人一下子就掌握了整个大局,如同写作时有个很不错的提纲,却又不从细处落实,这样就往往不够细腻。

正所谓大小无绝对,万物的大小皆无定准,大小之间的相对关系也是可以不断相互转化的。

太阳和炸蜢

一只幼小的蚱蜢有气无力地伏在太阳光下,饿得腿都支不起身子。

太阳问:“你怎么不去找食吃呀?”

蚱蜢说:“听说万物生长靠太阳,太阳是最伟大的,所以我依靠你生存。”

太阳笑道:“那些神化我的人,实际上是为了神化他们自己,那些说我伟大的人,实际上是想说他们自己伟大。小家伙,支起你的双腿去找食吃吧,一切要靠自己,世界上所有的生命都是伟大的!”

太阳固然光芒四射,热力无穷,但单凭它的能量却无法维持生命。人不能老是倚靠着别人伟岸的身躯生存,要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生活。

世界上没有一种东西可以被判作渺小,正如太阳所说,所有的生命都是伟大的。当你站在高处审视自己时,你的灵魂便和上帝站在同一高度。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