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外篇(下)(9) - 庄子大全集 - 庄周 雅瑟主编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都市言情 > 庄子大全集 >

第44章外篇(下)(9)

第44章外篇(下)(9)

齐国有个士人叫皇子告敖的对齐桓公说:“你是自己伤害了自己,鬼怎么能伤害你呢?身体内部郁结着气,精魂就会离散而不返归于身,对于来自外界的骚扰也就缺乏足够的精神力量。郁结着的气上通而不能下达,就会使人易怒;下达而不能上通,就会使人健忘;不上通又不下达,郁结内心而不离散,那就会生病。”桓公说:“这样,那么还有鬼吗?”告敖回答:“有。水中污泥里有叫履的鬼,灶里有叫髻的鬼。门户内的各种烦攘,名叫雷霆的鬼在处置;东北的墙下,名叫倍阿鲑龑的鬼在跳跃;西北方的墙下,名叫攻入阳的鬼住在那里。水里有水鬼罔象,丘陵里有山鬼峷,大山里有山鬼夔,郊野里有野鬼彷徨,草泽里还有一种名叫委蛇的鬼。”桓公接着问:“请问,委蛇的形状怎么样?”告敖回答:“委蛇,身躯大如车轮,长如车辕,穿着紫衣戴着红帽。他作为鬼神,最讨厌听到雷车的声音,一听见就两手捧着头站着。见到了他的人恐怕也就成了霸主了。”桓公听了后开怀大笑,说:“这就是我所见到的鬼。”于是整理好衣帽跟皇子告敖坐着谈话,不到一天时间病也就不知不觉地消失了。

【品读庄子】

心理对身心的影响

庄子很重视人的心性修养,认为一个人的心境关系到人的精神面貌和身体状况。同样的一个人,同样的一件事,只因为不同的认识和境界,会有不同的精神面貌和不同的身体反应。本章节中,桓公对鬼有了不同的认识和感受之后,精神面貌和身体状况就有了截然不同的两个样子。归根到底,害自己的不是外物,而是自己,是自己的心理在作怪。

由此可见心理对人的身心确实具有极大的影响。保持身心的健康,不光要做到保持心理的平衡。不心存杂念,不受外物牵连。还要做到虚心忘我,顺应自然。

心中无事一床宽

有一位囚犯,被关在牢狱里面,他的牢房空间非常的狭小,住在里面很是拘束,不自在又不能活动。他的内心充满着愤慨与不平,备受委屈和难过,认为住在这么一间小囚牢里面,简直是人间炼狱,每天就这么怨天尤人,不停抱怨着。

有一天,这个小牢房里面突然飞进一只苍蝇,嗡嗡叫个不停,到处乱飞乱撞。这位囚犯心想:我已经够烦了,又加上这只讨厌的家伙,实在气死人了,我一定非捉到你不可!他小心翼翼地捕捉,无奈苍蝇比他更机灵,每当快要捉到它时,它就轻盈地飞走了。

苍蝇飞到东边,他就向东边一扑;苍蝇飞到西边,他又往西边一扑,捉了很久,还是无法捉到它,这才慨叹地说,原来我的小囚房不小啊!居然连一只苍蝇都捉不到,可见蛮大的嘛!此时他悟出一个道理,原来“心中有事世间小,心中无事一床宽”。

所以说,心外世界的大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自己的内心世界。一个胸襟宽阔的人,纵然住在一个小小的囚房里,也能看得开,把小囚房变成大千世界;如果一个心量狭小、不满现实的人,即使住在摩天大楼里,也会感到事事不能称心如意。

不管世间的变化如何,只要我们的内心不为外境所动,则一切荣辱、是非、得失都不能左右我们,心里的世界是无限宽广的。

【原文】

纪渻子为王养斗鸡。十日而问:“鸡已乎?”曰:“未也,方虚憍而恃气1”十日又问,曰:“未也,犹应向景2。”十日又问,曰:“未也,犹疾视而盛气。”十日又问,曰:“几矣,鸡虽有鸣者,已无变矣,望之似木鸡矣,其德全矣。异鸡无敢应者,反走矣。”

孔子观于吕梁,县水三十仞3,流沫四十里4,鼋鼍鱼鳖之所不能游也5。见一丈夫游之,以为有苦而欲死也,使弟子并流而拯之。数百步而出,被发行歌而游于塘下,孔子从而问焉,曰:“吾以子为鬼,察子则人也。请问,蹈水有道乎6?”曰:“亡,吾无道。吾始乎故,长乎性,成乎命。与齐俱入,与泪偕出,从水之道而不为私焉7。此吾所以蹈之也。”孔子曰:“何谓始乎故,长乎性,成乎命?”曰:“吾生于陵而安于陵,故也;长于水而安于水,性也;不知吾所以然而然,命也。”

梓庆削木为壉,壉成,见者惊犹鬼神。鲁侯见而问焉,曰:“子何术以为焉?”对曰:“臣工人,何木之有?虽然,有一焉。臣将为壉,未尝敢以耗气也,必齐以静心。齐三日,而不敢怀庆赏爵禄;齐五日,不敢怀非誉巧拙;齐七日,辄然忘吾有四枝形体也9。当是时也,无公朝10,其巧专而外骨消;然后入山林,观天性,形躯至矣,然后成见壉,然后加手焉,不然则已。则以天合天,器之所以疑神者,其是与!”

【注释】

1虚憍:内心空虚而神态高傲,色厉内荏的样子。憍,同骄。恃气:昂头鼓翅抉气以威吓对方。2向景:向同响,景同影。发觉鸡的声音影子就有所反映。3县水,瀑布。县。同悬。仞:古代长度单位,周制八尺为仞,汉制七尺为仞。4流沫:瀑布泻下溅起的水沫。5鼋(yuán):鳖中之大者为鼋。鼍(tuo),鳄鱼类,俗称猪婆龙,也有说为扬子鳄。6蹈水:踩水、游水。7不为私:顺水之性,不按已之私意妄动。8梓庆:人名。梓。梓匠,指木工,此人以职为姓,称梓庆。壉(ju):悬挂钟鼓之木架,形似虎、上面雕刻有精美生动的图案。9辄然:不动的样子。枝:同肢。10无公朝:心中不存朝见君主之念。

【译文】

纪渻子为齐王驯养斗鸡。过了十天齐王问:“鸡已经训养成了吗?”纪渻子回答说:“不行,正虚浮骄矜自恃意气呢。”十天后齐王又问,回答说:“不行,还是听见声音就叫,见到影子就跳。”十天后齐王又问,回答说:“还是视力锐敏,气势强盛。”又过了十天齐王问,回答说:“差不多了。别的鸡即使打鸣,它已不会有什么反应,看上去像木头鸡一样,它的天赋是完备了,别的鸡没敢和它应战的,一见到他吓得掉头就跑。”

孔子在吕梁观光游览,看到瀑布从三十仞高的地方飞落下来,激流浪花飞溅长达四十里,鼋鼍鱼鳖都无法游过。看见一个成年男子在水中游,以为是遭遇困苦而想自杀的,就让弟子顺流游去拯救他。男子潜游数百步后才浮出水面,披头散发边唱边走到堤岸下。孔子跟过去问他说:“我以为你是鬼呢,仔细观察你才知道原来是人。请问,游水有什么诀窍吗?”回答说:“没有,我没有什么诀窍。我开始于本然,再顺着自己的天性成长,最终得全于自然天命。我随漩涡一起潜入水中,又随着上涌的波流一起浮出水面,顺着水出入而不凭主观的冲动而游。这就是我游水时所遵循的规律。”孔子说:“什么叫做开始于本然,再顺着自己的天性成长,最终得全于自然天命呢?”回答说:“我生在高地而安于高地生活,这就叫开始于习惯;在水边长大,安于水上生活而久习成性,这就叫长大了成为习性。自然而然就那样做了,而不知为什么要那样做,就是成年后顺其自然。”

有个叫庆的木工削木制做一种名叫壉的乐器,做成之后,看见的人惊奇地以为是鬼斧神工。鲁侯见了问庆说:“你做这个乐器有什么技巧吗?”庆回答说:“我只是个木匠,哪有什么技艺!虽然如此,可还是有一点可以讲一下。臣作壉时,不敢分散精神,一定要斋戒使心清净下来。斋戒三天,无心去考虑奖赏官爵俸禄的问题;斋戒五天,不去想别人非难作品的笨拙还是称赞作品的精巧;斋戒七天,则木然不动忘记我有四肢和形体的存在。而此时此刻,心中没有了觐见君主的想法,专心致力于制作的技巧而排除外界的一切扰乱。然后到山林中,观察木料的质地,看到那些形态很合适的,然后一个现成的壉如同就在眼前了,然后才动手去制作,不具备这些条件的话就不会去做。这就是用我木工的纯真本性融合木料的自然天性,制成的器物疑为神鬼功夫的原因。”

【品读庄子】

按自然原则生活

庄子通过寓言故事引导人们通过自然的原则指引人生,把自我与外界高度融为一体,也就会有鬼使神工之妙。庄子不讲为我,而讲忘我。忘掉人在社会生活里面的角色的种种限制,沉浸在自然本来的面目中。在做一个乐器的时候,就只是做乐器。最重要的不是技术,不是技巧,而是这种难得的心态。

有时候,我们做东西做不好,做一件事情做不好,做学问也好,发明创造到比较艰深的时候也好,阻碍人的往往不是智力,不是人的学术修养,而是人对种种功利的考虑。庄子洞察到这一点,教人按自然的原则,以一种自然忘我的状态,做一件事情就是这件事情,这样人的自然潜能才能够发挥出来。

按自然的原则来生活,从偏执的自我中超脱出来,而不是仅仅世俗地做事情、过日子。

练武术的窍门

有一位武术大师隐居于山林中。听到他的名声,人们都千里迢迢来寻找他,想跟他学些武术方面的窍门。

他们到达深山的时候,发现大师正从山谷里挑水。他挑得不多,两只木桶里的水都没有装满。按他们的想像,大师应该能够挑很大的桶,而且挑得满满的。

他们不解地问:“大师,这是什么道理?”大师说:“挑水之道并不在于挑多,而在于挑得够用。一味贪多,适得其反。”

众人越发不解。

大师从他们中拉了一个人,让他重新从山谷里打了两满桶水。那人挑得非常吃力,摇摇晃晃,没走几步,就跌倒在地,水全都洒了,那人的膝盖也摔破了。

“水洒了,岂不是还得回头重打一桶吗?膝盖破了,走路艰难,岂不是比刚才挑得还少吗?”大师说。

“那么大师,请问具体挑多少,怎么估计呢?”

大师笑道:“你们看这个桶。”众人看去,桶里划了一条线。

大师说:“这条线是底线,水绝对不能高于这条线,高于这条线就超过了自己的能力和需要。起初还需要划一条线,挑的次数多了以后就不用看那条线了,凭感觉就知道是多是少。有这条线,可以提醒我们,凡事要尽力而为,也要量力而行。”

众人又问:“那么底线应该定多低呢?”

大师说:“一般来说,越低越好,因为这样低的目标容易实现,人的勇气不容易受到挫伤,相反会培养起更大的兴趣和热情,长此以往,循序渐进,自然会挑得更多、挑得更稳。”

挑水如同武术,武术如同做人。循序渐进,逐步实现目标,才能避引许多无谓的挫折。

有些人喜欢急功近利,这种人过度自信、急于成功。他们不切实际,找工作时,不是龙头企业则免谈,否则就自立门户。进入大企业工作,他们大多自告奋勇,要求负责超过自己能力的工作。结果任务未完成,但是他不会停止挥棒,反而想用更高的功绩来弥补之前的承诺,结果成了常败将军。

人生有许多成长发展的阶段,必须循序渐进。小孩子先学会翻身、坐立、爬行,然后才学会走路、跑步。每一步骤都十分重要,而且需要时间,没有一步可以省略。同样地,人生的各个层面,小到学钢琴,或是与同事相处;大至个人、家庭、婚姻与社会上的种种,莫不如此。了解了这一原则,才能少受挫折,最大限度地去实现自我价值。

【原文】

东野稷以御见庄公,进退中绳,左右旋中规1。庄公以为文弗过也,使之钩百而反2。颜阖遇之,入见曰:“稷之马将败3。”公密而不应4。少焉,果败而反。公曰:“子何以知之?”曰:“其马力竭矣,而犹求焉,故曰败。”

工倕旋而盖规矩5,指与物化而不以心稽6,故其灵台一而不桎7。忘足,履之适也;忘要,带之适也;知忘是非,心之适也;不内变,不外从,事会之适也。始乎适而未尝不适者,忘适之适也。

【注释】

1中:合于。绳为直线,规为弧线。言东野稷驾车前进后退,左右转弯,都能合于标准。2钩百:驾驭车马兜一百个圈子。3败:仆倒。4密:默。5倕:传说为尧时之能工巧匠,盖:胜过。这句说,倕以手旋物即能测定其方团,胜过圆规与矩尺。6稽:存留。言手指随物测定,不须存留于心,再去有言度量。7灵台:心。桎:通窒,滞塞之意。

【译文】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