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内篇(下)(10)
第18章内篇(下)(10)
其实,发呆也是一种“忘我”的境界,这算得上是一种“坐忘”。忙碌的人不会发呆,因为整日的档期都排满了各种各样的日程,当然不会有时间发呆。争强好胜的人也不会发呆,争强好胜的人做事情都有条理,发呆得不到任何回报,怎么还会发呆呢?所以,发呆“坐忘”的功夫不是谁都能做到的。只有无欲的人才能做到发呆“坐忘”。忘掉自己在社会生活里面的角色的种种限制,沉浸在自然本来的面目中。只有这样,才能超越外在以及自身的束缚。你有多久没发呆了?停下来发会呆吧,坐忘尘世,让心灵静下来透透气。
追求忘我
这是一个真实的奇迹。1858年,瑞典的一个富豪人家生下了一个女儿。然而不久,孩子染患了一种无法解释的瘫痪症,丧失了走路的能力。
一次,女孩和家人一起乘船旅行。船长的太太给孩子讲船长有一只天堂鸟,她被这只鸟的描述迷住了,极想亲自看一看。于是保姆把孩子留在甲板上,自己去找船长。孩子耐不住性子等待,她要求船上的服务生立即带她去看天堂鸟。那服务生并不知道她的腿不能走路,而只顾带着她一道去看那只美丽的小鸟。奇迹发生了,孩子因为过度地渴望,竟忘我地拉住服务生的手,慢慢地走了起来。从此,孩子的病便痊愈了。女孩子长大后,又忘我地投入到文学创作中,最后成为第一位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女性,她就是茜尔玛·拉格萝芙。
茜尔玛·拉格萝芙身上出现的奇迹和成功关键的原因就在于“忘我”。顾名思义,“忘我”就是忘掉自己。茜尔玛·拉格萝芙第一次因为渴望而忘掉自身残缺的事实,这样居然让她从此得以摆脱残缺;第二次是因为心中有喜好而忘记自身,从而在自己喜好的文学界取得斐然成绩。
九
【原文】
子舆与子桑友,而霖雨十日1。子舆曰:“子桑殆病矣2!”裹饭而往食之3。至子桑之门,则若歌若哭,鼓琴曰4:“父邪?母邪?天乎?人乎5?”有不任其声而趋举其诗焉6。
子舆入,曰:“子之歌诗,何故若是。”曰:“吾思夫使我至此极者而弗得也。父母岂欲吾贫哉?天无私覆,地无私载,天地岂私贫我哉。求其为之者而不得也。然而至此极者,命也夫!”
【注释】
1霖:阴雨三日以上。“霖雨”即连绵不断地下雨。2殆:恐怕,大概。病:困乏潦倒。3裹饭:用东西包着饭食。食之:给他吃。“食”字旧读去声。4鼓琴:弹琴。5以上四句,均为子桑探问自己的困乏是由谁造成的。6任:堪。
【译文】
子舆和子桑两人是好朋友,阴雨连绵不断地下了有十几天,子舆说:“子桑恐怕是要饿坏了。”于是包了一兜饭去给他吃。到了子桑的门前,听到屋里有人又像是唱歌,又像在哭,而且还弹着琴吟唱:“是父亲呢?还是母亲呢?是天呢?还是人呢?”那声音,像是实在唱不出来而又急切地要把诗词表达出来似的。
子舆走进屋子说:“是你在唱歌吗?什么原因使你这样唱歌啊?”子桑回答说:“我正在思考为什么我会如此的困窘,然而却找不到答案。难道父母希望我如此贫困吗?天无偏私覆盖着每个角落,地也没有偏私地承担着一切,难道天地的偏私让我贫困吗?我努力寻找使我贫困的原因,可是我没能找到。既然如此,使我如此贫困的估计就是命运的安排吧!”
【品读庄子】
命运在自己手中
本章节是《大宗师》的最后一节,以“命”做最后结论。与《大宗师》的开头“知天之所为,知人之所为者,至矣。知天之所为者,天而生也;知人之所为者,以其知之所知,以养其知之所不知,终其天年而不中道夭者,是知之盛也。”前后对照可以看出,命运并不是不可知的。
命运中,那些遭遇的挫折就似压在身上的“泥沙”。然而,换个角度,它们也是一块块的垫脚石,只要我们锲而不舍地将它们一一抖落,然后站上去,就可以把挫折踩在脚下。
一只手也可以改变人生
一个只有一只手的年轻人因为生活没有着落而沿街乞讨。
一天,他向一位40多岁的妇女乞讨时,那位妇女对乞丐说:请你把我家门前的一堆砖搬到屋后,然后我再给你饭吃。乞丐说:夫人,我只有一只手,干活不方便。那位妇女就给他作示范,用一只手搬砖。乞丐照着那位妇女的办法把砖搬完,得到了20元钱和一顿饱餐。
从这件事中,年轻人受到了启示,我有一只手,也可以劳动,也能养活自己,为什么还要去乞求别人的施舍呢?于是,年轻人去经营企业,经过艰苦努力,他终于成了小有名气的企业家。
应帝王
《应帝王》从标题上不难看出,是讨论为政治天下,表达了庄子的政治思想和管理哲学。老子云:“王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应帝王》言帝王之治天下,其道相应如此。“应”是顺应的意思,而从管理的角度来看,人为的因素都是外在的、附加的。寓指有为之政祸害无穷。全篇以七个故事、寓托了庄子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
从某种角度上说,通过本篇,可以学到领导之才,也可以学到如何主宰自己的生命。以往,庄子阐述的故事多是悲凉的,语言中表面的消极绝望也容易让人消沉。而在此篇中,庄子一改绝望之气,以一种无比积极上进的心态指引我们前进。
本篇在揭示主旨之后,又连设数寓,层层推进,最后终止于万象俱寂的浑沌境界,再次暗喻无为任化的绝妙意趣。而篇末以“南海”、“北海”作结,又与《逍遥游》开篇的“北冥”、“南冥”遥相呼应,说明内篇结构严谨,文意连贯。
关于本篇,严复《庄子点评·应帝王》这样总评:“此篇言治国宜听民之自由自化,故狂接舆以日中始之言为欺德。无名人之告殷阳曰:‘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焉,而天下治矣。’老聃告阳子居曰:‘明王之治,功盖天下而似不自己,化贷万物而民弗恃。’郭注云:‘夫无心而任乎自化者,应为帝王也。’此解与挽近欧西言治者所主张合。凡国无论其为君主,为民主,其主治行政者,即帝王也。为帝王者,其主治行政,凡可以听民自为自由者,应一切听其自为自由,而后国民得各尽其天职,各自奋于义务,而民生始有进化之可期。”
一
啮缺问于王倪1,四问而四不知。啮缺因跃而大喜,行以告蒲衣子2。
蒲衣子曰:“而乃今知之乎?有虞氏不及泰氏2。有虞氏,其犹藏仁以要人4,亦得人矣,而未始出于非人5。泰氏,其卧徐徐6,其觉于于,一以己为马,一以己为牛:其知情信,其德甚真,而未始入于非人。”
【注释】
1啮(niè)缺、王倪:人名。2蒲衣子:人名,传说中的古代贤人。3有虞氏:虞舜。泰氏:伏羲氏。4要(yāo):交结,这里含有笼络的意思。5入于非人:进入到外物与自我相分的境地。6徐徐:宽缓安闲的样子。
【译文】
啮缺去请教老师王倪,问了四个问题,四个问题都说不知道。于是啮缺高兴地跳了起来,立即把这件事告诉了蒲衣子。
蒲衣子说:“你如今知道了这种情况吗?虞舜比不上伏羲氏。虞舜心怀仁义以笼络人心,获得了百姓的拥戴,不过他还是不曾超脱出人为的物我两分的困境。伏羲氏睡卧时宽缓安适,觉醒时悠游自得;他听任有的人把自己看作马,听任有的人把自己看作牛;他的才思实在真实无伪,他的德行确实纯真可信,而且从不曾涉人物我两分的困境。”
【品读庄子】
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
本章节借蒲衣子说出理想的为政者,听任人之所为,从不堕入物我两分的困境。虞舜心怀仁义笼络民心,获得了百姓的拥戴,又被外物所累,这是“有为”的“仁义”,而伏羲氏,就如同《大宗师》里描写的“真人”,用不患得患失平衡的心态,不受外物羁绊,他的表现“真实无伪”。
庄子以“无为”、“无私”作为衡量的标准,主张突破一切界限,不怀任何功利性的目的。“无为”不是主张不思进取,是强调要认清现实,尽情地欣赏和享受所拥有的,而不是好高鹜远,做些不切实际的追求。
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刻意的追求,只因为是不切实际的目标,即使付出再多也不见得会取得成果。现实中没有完美,就如同没有完美的工作,没有完美的爱人,没有完美的生活,认清现实,做力所能及的事,反而会事半功倍,让幸福来得更多一些!
意外升职的阿芳
阿芳就职于一家商业咨询公司,做了好几年,仍然是一个小小的职员。阿芳每天的工作,就是把客户的资料存人电脑,然后打印出来,送交老板的秘书。因为打字的工作很清闲,这使得她有了空闲的时间擦拭走廊里的那株橡皮树。
阿芳擦拭橡皮树的举动并非刻意。她租住公寓的客厅中就放着这样的一盆橡皮树,长得郁郁葱葱,给人一种很有生机的感觉。阿芳经常会用一块柔软的湿布轻轻地擦着橡皮树的叶子。当橡皮树呈现出一种一尘不染的翠绿,阿芳就会感到很满足。虽然少有人注意,但阿芳仍然每天重复着自己的举动。对她来说,擦拭的过程是一种享受。
有一段时间阿芳生病了,将近一个月的时间没有上班。等病好后,却意外得知自己已经升职,从一个小小的打字员升为某一个部门的主管。而这一切,是她的老板在她生病后决定的。
原来,阿芳的老板是一个非常喜欢花草的人。他能容忍一个职员上班不打领带,但绝不能够允许走廊中的橡皮树沾上哪怕是一丝的灰尘。阿芳生病的这段日子,当他经过布满灰尘的橡皮树时,他发觉公司已经离不开这个每天擦拭花草的女孩了。他说,几年如一日地重复一件在别人看来毫无意义的工作,这需要坚持和爱心。公司里缺少的不仅仅是板着面孔的专业人员,更需要阿芳这样能够把生活中细小的爱心坚持下去的人。
二
【原文】
肩吾见狂接舆。狂接舆曰:“日中始何以语女1?”
肩吾曰“告我君人者以己出经式义度2,人孰敢不听而化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