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内篇(上)(4) - 庄子大全集 - 庄周 雅瑟主编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都市言情 > 庄子大全集 >

第5章内篇(上)(4)

第5章内篇(上)(4)

没有心灵的活动,就没有我;没有我,这种状况就不会出现。这样的认识达到了主观与客观的统一,然而却不知道受谁支配。如果有真正的主宰者,却发现不到它的端倪。从它的作用上得到信息,却看不到它的形体,它的确存在,却是抽象的。四肢百骨,九窍六脏,我全都具备,我与哪一部分最亲近呢?你都同样喜欢它们吗?还是偏爱其中某一部分呢?如果不是,那它们就都是奴仆吗?就不能相互支配吗?还是轮流作为君臣呢?难道真的有主宰者存在?无论寻求到它的究竟与否,对于主宰者来说,既不损失什么也不增加什么。人一旦受到阴阳之气,成为生命的载体,不参与变化而等待生命的灭亡。芸芸众生,它们与外界相抗争,追逐奔驰,不能止步,这不是很可悲吗!一辈子忙忙碌碌,却没有成功,疲乏劳累让他萎靡不振,这能不悲哀吗!人们说他还活着,这有什么意思呢?人的躯体渐渐地枯蝎,人的内心世界又困缚其中随之消毁,这能不算是极大的悲哀吗?人活着的时候,难道真要如此愚昧无知吗?难道是众人皆醒我独醉吗?

如果把偏执己见当作判别是非的标准,那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标准。何必一定要了解事物变化之理的智者才有呢?再笨的人也有他自己的判断标准。他还没有形成自己的思想,就有了判断的能力,就如同今天去越国,却说昨天就已经到了。这是把不存在的事情认为已经存在。把不存在当成存在,就是神通广大的大禹也不能理解,我又能怎么样呢?

【品读庄子】

大知闲闲小知间间

本章节中,涵盖了庄子对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一些见解。学派之间的争论,以至众人役役、迷失自我。在庄子看来,各种各样的学派争论都是没有价值的。庄子看到了客观事物存在这样那样的区别,看到了事物的对立。但出于万物一体的观点,他又认为这一切又都是统一的,浑然一体的,而且都在向其对立的一面不断转化,因而又都是没有区别的。这既涵盖宇宙观方面的讨论,也涉及到认识论方面的许多问题,因而在我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具有重要地位。

大知闲闲,小知间间。见识广博的人,胸襟豁达不与人争辩,狭隘的人才会斤斤计较。

寺院里,禅师对小沙弥说:“一等人来访,只在禅床上迎接;中等人来,需要下禅床迎接;末等人来,就要走出大门去迎接。”禅师的话,与世间想法相反。一般人都会对一等人阿谀逢迎,而禅师懂得“大知闲闲,小知间间”。末等人最爱斤斤计较较,繁文缛节统统在乎。中等人在自卑心作祟下,对待他们需要礼数周到,这样他们才会高兴。而一等人,因为他光明磊落,无所求取,只需要真诚相待,就能让他们自在愉快。

天地广阔,我们实在没必要做一个对细枝末节斤斤计较的人,放宽心胸,做个不与人争辩的人,才是明智之举。

痛苦是盐

一位禅学大师有一个爱抱怨的弟子。有一天,大师派这个弟子去集市买了一袋盐。弟子回来后,大师吩咐他抓一把盐放入一杯水中,然后喝一口。

“味道如何?”大师问道。

“咸得发苦。”弟子皱着眉头答道。

随后,大师又带着弟子来到湖边,吩咐他把剩下的盐撤进湖里,然后说道:“再尝尝湖水。”

弟子弯硬捧起湖水尝了尝。

大师间道:“什么味道?”

“纯净甜美。”弟子答道。

“尝到咸味了吗?”大师又问。

“没有。”弟子答道。

大师点了点头,微笑着对弟子说道:“生命中的痛苦是盐,它的咸淡取决于盛它的容器。”

其实不仅是生活中的痛苦,一切事物都需要有一颗大度的胸怀去包容才好,要知道,对别人的宽容,也是对自己的宽容。为别人着想,别人也会为你着想,真诚才能换真心。生活中如果人人都能做到这一点,世界一定会更加和平、安宁,生活也会更加和谐,充满欢乐。

【原文】

夫言非吹也1。言者有言,其所言者特未定也。果有言邪,其未尝有言邪,其以为异于鷇音2,亦有辩乎?其无辩乎?

道恶乎隐而有真伪?言恶乎隐而有是非3?道恶乎往而不存,言恶乎存而不可,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故有儒墨之是非,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欲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则莫若以明4。

物无非彼,物无非是。自彼则不见,自知则知之。故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彼是,方生之说也。虽然,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是以圣人不由而照之于天5,亦因是也。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果且有彼是乎哉?果且无彼是乎哉?彼是莫得其偶,谓之道枢。枢始得其环中6,以应无穷。是亦一无穷,非亦一无穷也。故曰莫若以明。

以指喻指之非指,不若以非指喻指之非指也;以马喻马之非马,不若以非马喻马之非马也。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

可乎可,不可乎不可。道行之而成,物谓之而然。恶乎然,然于然。恶乎不然,不然于不然。恶乎可?可于可。恶乎不可。不可于不可。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无物不然,无物不可。故为是举莛与楹、厉与西施、恢恑橘怪,道通为一。

【注释】

1吹:风吹。根据本段大意看,“言”不宜看作一般所谓的说话、言谈,而指“辩论”,下句的“言者”则当指善辩的人。辩言之是非出于己见,而风吹出于自然,所以说“言非吹”。2鷇(kou)音:刚刚破卵而出的鸟的叫声。3恶(wu):何,怎么。4莫若以明:不如用其自然加以观察。5由:自,经过。一说用,“不由”就是不用。服:现察。天:事物的自然,即本然。6环中:环的中心;“得其环中”喻指抓住要害。

【译文】

说话辩论不是刮风或者奏乐。言论有它的内容,他们的言论虽独特但没有结论。真的说过什么吗?还是不曾说过什么?他们认为自己的言论与小鸟的叫声有所不同。到底是有区别还是没有区别呢?

莫非道是被什么遮掩才出现真伪?言论被什么掩盖而有了是与非呢?道在什么地方才会出现真伪呢?言论在哪方面会出现是与非呢?大道被偏见所遮掩,正确的言论被夸夸其谈所掩盖。所以,世上才出现儒家和墨家的是非之辩,他们都肯定对方不赞同的主张,反对对方认为正确的东西。倒不如互相认可对方,世上本来就不存在是非曲直。

万物都是相互对立而存在的,只看一方面,不能得出结果。以这一方为参照去看那方面,就会看得明白。两者是相辅相成而又相互对立。虽然这种说法有它的道理,但是它本身也有对立面;肯定会立刻成为否定,否定也转眼变成肯定;相信正确的同时也沿着错误的方向发展,沿着错误的方向也可能走向成功。因此,圣人不经由是非之途而只是如实地反映自然,也就是因任自然这条道理。事物的这一面也就是事物的那一面,事物的那一面也就是事物的这一面。事物的两面都存在着对与错。事物的两面性真的存在吗?事物的是非真的不存在吗?彼此两个方面都没有其对立的一面,这就是大道的枢纽。枢纽就如同圆的中心,可以应付无穷的变化。“是”的变化是无穷的,“非”的变化也是无穷的。所以说不如以空明的心境去反映事物的实情。

用大拇指的概念来说明大拇指不是手指,不如用非大拇指来说明大拇指不是手指;用白马来说明白马不是马,不如用非马来说明白马不是马。其实,天地就是一个手指,万物就是一匹马。

可以这样吗?一定有可以加以肯定的东西方才可以认可;路是人走出来的,事物是人们称呼出来的。什么是对?对的就是对的。什么是错?错的就是错的。怎样才可以?可以的时候自然可以。怎样才不可以?不可以就是不可以。事物有它存在的理由,都各有合理性,没有什么事物是错的,没有什么是对的。因此,就像小草和梁柱,丑女与西施,荒诞的,千奇百怪的现象,从“道”的观点来看它们并没有区别。

【品读庄子】

事无绝对遇到困难何不换个角度

本篇讲“彼与此、生与死、是与非”,无疑我们会想到“事无绝对,遇到困难何不换个角度”这个道理。

“是亦彼也,彼亦是也。”作为庄子认识论的一个重要命题,是说事物的这面也就是事物的那面,事物的那面也就是事物的这面。从关系上看,物与物没有彼此之分。彼因为此而成立,没有彼也就不会有此,反之也一样。

生活在多元化的社会当中,我们会碰到很多对立矛盾的问题。单看问题本身,可能看不到问题的真面目,但若能换个角度,就能有新的认识和发现。

最终的一切都将归之于大同。这便是“齐物论”中“万物齐一”的宗旨。“故为是举莛与楹、厉与西施、恢恑橘怪,道通为一”则最能体现“齐物论”的“万物齐一”观点。这句话是说细小的草茎和高大的庭柱,丑陋的女人和美丽的西施,各种各样千奇百怪的现象,从“道”的观点看它们都是可以相通浑一的。而在世人眼中的尊卑、美丑、得失、快乐与悲伤等等,在庄子看来都是相对性的存在,全都是表象,不真实。

人生一切不好的遭遇都会有积极的那一面,就看人能否换一个角度,重新找到希望的出路。

聪明的中国人

一位居住在加拿大的中国人,在市场里开了一个小店,他的生意很红火,这遭到很多店家的嫉妒。那些人总是很嫉恨地把垃圾扫到他的店门口,而这个老板总是很宽容地一笑置之。

过了十几天,别人问他:“这种事情简直就是一种羞辱,你怎么一点都不生气呢?”这个来自中国的男人微笑着回答:“在我们中国有个风俗,过年时家里的垃圾越多,就代表着会有更多的财富。他们每天都往我的门口送钱,我高兴还来不及,干嘛还要生气呢?你看我现在的生意做得多红火啊!”

从那天开始,再没有人故意往这家店门口堆积垃圾了。

【原文】

其分也,成也;其成也,毁也。凡物无成与毁,复通为一。唯达者知通为一1,为是不用而寓诸庸。庸也者,用也;用也者,通也;通也者,得也;适得而几矣。因是已,已而不知其然,谓之道。劳神明为一而不知其同也,谓之朝三。何谓朝三?狙公赋芋曰2:“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名实未亏而喜怒为用,亦因是也。是以圣人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钧,是之谓两行。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