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青春的弯路,你要自己走(1)
第15章青春的弯路,你要自己走(1)
小溪从来都不是一路笔直的,它在弯弯曲曲中欢歌流淌,留下了动人的图景;上山的小路从来都不是一马平川的,它如蟒蛇一般缠绕在山间,因势而动,给人以惊心动魄的震撼。青春亦是如此,唯有走过弯路,才会更加珍惜眼前的人与事,才会懂得在下一次弯路时该如何“转弯”。成长的路,从来不是坦途
陈亮出生的地方,是一个偏远而闭塞的小山村。至于偏僻到什么程度,恐怕生活在城市里的孩子是想象不到的:山村的北边,是一望无际、浩瀚广阔的腾格里沙漠;山村的东边和南边,是祁连山山尾;山村的西边,有一星半点儿的沙丘,那是村里人唯一能够出去的方向。
小山村里住的人家不多,加起来也不足100人。这个小山村跟附近几个类似的自然村,合并成了一个大队。走出村子,向西大约一百千米,才能再次看见人烟。
村子附近的小学只开设了四个年级,在陈亮的印象里,从一年级到四年级,他所在的班里就没有超过30个人。到了五年级,若要继续读书,就得离开山村,到很远的地方去求学。因此,村里大多数孩子,读完四年级就辍学了。陈亮的父母一辈子没离开过大山,也不识字,可心里却一直盼着儿子能有文化、能成才。所以,在陈亮读完四年级之后,父亲亲自送他到了遥远镇上的学校寄读。
那一年,陈亮10岁。
离家很远,没有父母的看管,陈亮依然很自觉。从小学到初一,他的成绩在班里始终名列前茅,初一上半年,他还代表学校参加了县城的数学竞赛。那时候,陈亮是老师眼里的优秀生,是同学眼里的尖子生,是父母眼里的好孩子。
然而,初一下学期的一次数学课,让陈亮的生活开始走样。那次数学课上,老师批评了他,他不服气,顶了两句嘴。谁想到,老师竟用教鞭打了他的手背,可能是力度太大,陈亮手背上的一小块皮都被打掉了。
一个向来学习优异的尖子生,在众目睽睽之下,被老师批评得面红耳赤,还挨了打。这让陈亮的自尊心受到了巨大的伤害,愤怒之下,他踢了数学老师一脚,连同课桌和椅子也踹翻在地。所有人都惊呆了,没想到平日里性格一向温和的陈亮,瞬间变成了这个样子。
此后的日子,陈亮变了。他开始逃学,最初只是不去上数学课,后来是语文课、英语课。最后,索性什么课都不上了。班里的尖子生,很快就成了差生,成绩一落千丈。老师对他的印象大打折扣,同学私底下议论纷纷,“陈亮”这个名字很快传遍了整个学校,几乎所有老师都知道,初一(3)班有个整天不上课的“坏学生”。
班主任气愤至极,可因为陈亮的家离学校太远,偏僻的山村又没有什么便捷的通讯工具,根本没法请家长来学校,也就只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终日无所事事的陈亮,没地方可去,就到学校后面的麦地里晃荡,累了就躺在田埂上望天。晃荡了一个礼拜之后,陈亮实在觉得没意思,便想起自己的那位远房舅舅。当时,那位舅舅已经调到了县城工作,小镇上的家平时没有人住,为了照顾远道来求学的外甥,舅舅特意给了陈亮一把钥匙。就这样,他只身去了舅舅家。
舅舅是中文系的老师,家里除了书还是书。无聊之际,陈亮只好看书。在此之前,他没有读过世界名著,而这一看,没想到还真的看进去了。从泰戈尔的《飞鸟集》到雨果的《巴黎圣母院》,再到肖洛霍夫的《静静的顿河》……他沉浸在书的海洋里,忘记了时间。整整半个学期,他都在舅舅家看书,直到把书都看得差不多了,才想起自己已经逃学数月。
何去何从呢?他实在不想回学校,可又不愿意跟街头的那些混混一样。最后,他做了一个决定:退学。就在期末考试前夕,他直接收拾好行李,回到了那个生养他的小山村。
纸包不住火,父母知道了实情。可是,木已成舟,还能怎样?父亲的眼神里虽透着一股绝望,可也只好认了,不再言语。陈亮也跟村里辍学的孩子一样,开始跟着父母做农活。亲戚、朋友、邻居,包括陈亮自己,都觉得这辈子也就这样了,做农活、赚钱、盖房子、娶媳妇、生子,直到终老。
谁也没想到,时隔半年后,转机出现了。
那天,烈日当空,陈亮跟父亲在家里做土块,准备盖房子用。爷俩正干活的时候,一个熟悉的声音从门口外传了进来:“亮子,有你的信。”陈亮听出来了,这是外公的声音,可他顿时又懵了:“我的信?谁会给我写信呢?”顾不上洗手,陈亮赶紧打开那个牛皮纸信封,没想到里面竟是一张获奖通知书——全国中学生文学夏令营“蓓蕾奖”。
“天呐,蓓蕾奖!这可是此次比赛的最高奖项。”中华青少年文学基金会通知陈亮,七月中旬到北戴河参加夏令营,所有的费用都由基金会出。
陈亮恍然想起:退学前的一周,他在宿舍收拾东西时,看到室友的一本中学生刊物上有一则征文启事。当时,他心血来潮,就在宿舍里写了一篇短短的文字,离开学校的时候,顺便寄了出去。其实,他不过是随便写写,根本没抱什么希望,文章寄出去之后,他就全然忘了这件事。没想到,竟然真的获奖了。
兴奋之余,陈亮心里还有一个疑惑:“按理说,我都离开学校了,挂号信没有人收,肯定要退回原址。可是,这封信怎么会寄到家里来呢?”时隔很久,他才解开这个谜。
原来,第一个接到这封信的人,是陈亮的班主任老师。老师在通讯联系录里找到了陈亮家的住址,把这封信转寄给了陈亮。恰好,陈亮的外公在大队的传达室看门,有人告诉他,那封信是他外孙子的。老头儿一听,连忙赶来给外孙子送信。
得知陈亮获奖,父母喜笑颜开,外公更是乐得脸上泛起褶子。多少个日夜了,陈亮都没看到父亲那样高兴过。晚上吃饭时,父亲破例喝了点酒,跟陈亮说:“亮子,这一趟北戴河,你得去啊!家里的活不用你干了,有我和你娘呢!男子汉,得出去见见世面。”
半月之后,陈亮启程了。他第一次坐了火车,看到了大海,乘了轮船;第一次吃到了没听过也没见过的海味,还有甜滋滋的冰淇淋;第一次可以肆无忌惮地洗澡;第一次见到了几位著名的作家和诗人;第一次接触到那么多有才华的同龄少年。
这一行,彻底改变了陈亮的观念和理想。在返程的火车上,他表面沉默,心却如潮涌。他回味着夏令营的美好时光,同时更坚定了未来的路:要走出小山村,走出小镇,到更广阔的天地里去。此刻,他的视野,已经不再是家附近的那片沙漠,也不再是起伏连绵的祁连山,而是一个遥远却暂不知名的地方。
陈亮的人生轨迹,就像一条u型线,从最高处落到了谷底,而今又开始一点点地向上攀岩。因为过去在校时影响恶劣,原来的学校拒绝接收他,但听闻他获得青少年文学奖的消息,爱才的校长还是果断地将他推荐给了县二中的校长。
经历了短暂的失学后,陈亮被二中特招,重新回到了校园。一切就像一个圆圈,从一个点起笔,绕了一圈,又回到了原点。可是,这一路的心情、这一路的经历,却是青春岁月里最难以抹去的印记,它的名字就叫——成长。
每个人的青春里都有一条弯路,谁也没法替谁走完,但未来总还在。/独立写手卢思浩
第一次离开家的那段旅程
他是一个土生土长的东北孩子,怎奈天意弄人,高考填写志愿时因选择了服从调剂,结果被安排到了中国最南端——海南的一所大学。
拿到录取通知的那天,他就翻看了地图,从自己的家乡到海南,就算在比例缩小了n多倍的地图上,依然是一段长长的距离。那时候的他,对海南的印象和了解,就是一望无垠的大海,摇曳的椰子树,还有灿烂的日光,明朗的蓝天。
他对那个遥远的地方有期待,也有恐惧。可是,人始终要长大,要独自去闯荡。
18年来,他第一次离开父母,离开家,踏上异乡求学的旅程。离家的那天,父母在候车室不停地叮嘱他,而后又在站台上不停地挥手告别。他的眼睛酸胀疼痛,强忍着不让泪水流下来,而母亲的眼圈却是掩盖不住的红肿。
那一刻,他体会到了成长,仿似读懂了人生的某一层含义:站在分岔路的路口,你选择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路,一边同爱你的人告别,一边在旅途中遇见新的人,书写新的故事。悲欢离合,冷暖自知,在起起伏伏的感情落差中,学会坚强,慢慢成长。
车厢里站满了人。他坐在靠外面的位子上,旁边站着一个和他的年纪差不多大的姑娘,虽不施粉黛,却别有一番风韵,有一种“清水出芙蓉”的感觉。火车启动后,向前颠簸着、行驶着。女孩扶了扶行李,擦了擦汗,透了口气,靠在座位的靠背上。
他问女孩:“你到哪儿下车?”
女孩说:“我到临清。”
“噢。”他不知道临清在哪儿,便又问道,“要坐多少个小时?”
“一天一夜吧!”女孩回答。
沉默了片刻,他说:“你看,每节车厢都挺挤的,你还是站票,我们换着坐吧!我要一直坐到终点,也挺累的。”说着,他就要起身。女孩有点意外,客气地说:“不用了,你坐吧,现在我还不是很累。”这么一番寒暄,两个人顿时觉得亲近了不少。
聊天中,他得知,女孩是山东人,一直在哈尔滨打工。他有些惊愕,心里以为女孩跟他一样还是个学生。没想到,女孩都已经担起家里的生活担子了。那一刻,他有点感慨,总觉得自己堂堂七尺男儿,却还是“学业未成,事业未成,壮志未酬”。
入夜后,有座位的人基本上都睡了,站着的乘客也实在困得很。他睡了一会儿之后,见女孩不停地变换站姿,看样子是很累了。他起身,推了推女孩,示意让她坐下。女孩起初还在推辞,见他一脸真诚,便坐了下来。很快,女孩就睡着了。车厢里开着空调,半夜睡觉还是会觉得冷,他把自己那件略显陈旧的外衣盖在女孩身上。
约莫两个小时之后,女孩醒了。见他在旁边站着,身上还盖着他的衣服,有些不好意思。她说:“要不然,我再往里面挪一挪,你也坐这里吧!”那是他第一次和一个女孩离得那么近,虽有那么点尴尬,可在沉寂而拥挤的车厢里,却感受到了一股亲人般的温暖。
天亮了。萍水相逢的两个人,说着笑着,讲述着各自身边的事,身边的人也时不时地参与其中,漫长的旅途显得不那么孤单了。
临近傍晚的时候,车到了临清。车窗外面飘着雨,有些凉意。他帮女孩拿了一些行李,送她下了火车。简短的一声“再见”之后,她很快就被人流冲散了,而他又回到了列车上。这一声“再见”,也许就是“再不会相见”。他突然想起了戴望舒的《雨巷》:“她默默地走近,走近,又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像梦中飘过,一枝丁香地……她静默地远了,远了,到了颓圮的篱墙,走尽这雨巷。”
没有来由地碰见,又没有来由地再见,各自都在为了生活、为了前程向前走着,却难以再有交集。这样的结尾或许有些伤感,可是想起相遇时刻的彼此关照,还有那份单纯和美好,心里还是暖暖的。
辗转了六十几个小时之后,他抵达了终点站——海口。
下了火车,已经是傍晚了。按照录取通知的要求,明天才去学校报到,并入住宿舍。他不想浪费住旅馆的钱,就找了一家24小时营业的餐厅吃东西,然后在那儿趴到天亮。
就是在那家餐厅里,他遇到了田野,一个大二的学生。他进去的时候,田野正在看地图,旁边放着一个巨大的双肩背包。他在田野旁边坐下,攀谈了几句,得知他是云南人,背包客,中转了一次车才到的海口。可惜,他手里唯一的那张银行卡被吞了,取不了钱,只得暂时在餐厅里露宿,等到天亮后再去银行办理业务。
“一个人在外面,这得需要多大的勇气?”他心里一惊,涌起一股佩服。他把刚刚在外面买的一些晚饭递过去,和田野一起分享。身在他乡,素昧平生的陌生人递来这样的关心,他看得出来,田野的眼神里露出了一丝感动。田野把手里的mp3递给他,说:“这个送给你吧,算是这顿晚餐的钱。”他说:“不,这不行,你自己留着吧。”
那个夜晚,他和田野在静静的餐厅里聊着。他们很投缘,聊得很起劲,用两瓶矿泉水以水代酒,庆祝彼此的萍水相逢。在一个陌生的城市,一次偶然的邂逅,拉近了两颗心,别提令人多感动了。聊天之余,田野不停地看地图,研究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