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经脉第十
第44章经脉第十
【题解】本篇主要讲述了经脉的重要性,十二经脉在全身的分布和循行情况,以及十五络脉的名称、循行路径及其虚实病候的表现。因为全篇所论述的内容,所以将本篇命名为“经脉”。
【原文】
雷公问于黄帝曰:《禁服》之言,凡刺之理,经脉为始,营其所行,制其度量,内次五脏,外别六腑,愿尽闻其道。
黄帝曰: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骨为干[1],脉为营[2],筋为刚[3],肉为墙[4],皮肤坚而毛发长,谷入于胃,脉道以通,血气乃行。
雷公曰:愿卒[5]闻经脉之始生。
黄帝曰: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6],调虚实,不可不通。
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从肺系横出腋下,下循臑内,行少阴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内,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鱼,循鱼际,出大指之端;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
是动则病肺胀满,膨膨而喘咳,缺盆中痛,甚则交两手而瞀,此为臂厥。是主肺所生病者,咳,上气喘渴,烦心胸满,臑臂内前廉痛厥,掌中热。气盛有余,则肩背痛,风寒,汗出中风,小便数而欠。气虚则肩背痛寒,少气不足以息,溺色变。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盛者寸口大三倍于人迎,虚者则寸口反小于人迎也。
【注释】
[1]骨为干:骨骼构成了人的身体支架。干,指筑墙时立于其两头的木头。[2]脉为营:经脉构成运行血气的通道。营,输运。[3]筋为刚:筋构成人体连骨属肉的网络。刚,通“纲”。[4]肉为墙:肌肉构成人体的外围屏障。墙,比喻肌肉卫护机体的作用。[5]卒:穷尽。[6]决死生,处百病:指判断人的生与死,处理各种疾病。
【译文】
雷公问黄帝:在《禁服》篇中,您曾这样说,要掌握针刺治病的道理,首先要了解经脉的各个系统,知道经脉循行的部位在哪,还有起止之所,还有经脉的长、短、大、小之标准,明了脉络在五脏的属性,以及分别与六腑相通的关系。对于这些道理,我想听您全面具体地给我讲解一下。
黄帝说:人在最开始受孕时,首先是由男女之精形成,精形成之后又发育成脑髓,逐渐形成人形,以骨骼为支柱,以经脉作为营运气血的通道,以坚韧的筋来约束和强固骨骼,以墙壁一样的肌肉保护内在脏腑和筋骨血脉;等皮肤变得坚韧之后,毛发就会生长,如此,人的形体就形成了。人出生后,吸收五谷入胃,经过精微的运化而营养全身,使脉道得以贯通,血气在脉道中运行不息,补给全身,维持生命的不息。
雷公说:我希望您能讲讲经脉运行发生开始的状况。
黄帝说:通过经脉可以决断生死,治理百病,调养身体的虚实,如果对经脉的相关知识不甚了解是不行的。
肺的经脉是手太阴经,起始于中焦胃部,向下联络于大肠,然后自大肠返回,循到胃的上口,向上横穿过膈肌,再进入肺脏,从气管横走并由腋下出于体表,沿着上臂一直在内侧向下,再从手少阴经与手厥阴经的前面下行,至肘部内侧,再沿着前臂的内侧、高骨的下缘,入于寸口部位,上至鱼手部,再沿鱼手部位的边缘,出于大拇指的边缘;它另有一条支脉,从手腕后分出,沿着食指桡侧一直到达前端,最后与手阳明大肠经相连接。
如果受到外部的侵犯,手太阴肺的经气将发生异常的变动,就会出现肺部胀满,咳喘,缺盆里部疼痛的症状;因为咳嗽剧烈,病人常常会双臂交叉按住胸前,并且看不清事物,这是臂厥病。若是肺脏发生的疾病,其症状就是咳嗽,逆气,急促口渴,心情烦乱,胸部胀满,上臂内侧前方的部位疼痛、厥冷,视觉不清,这就是臂厥。本经所住肺脏发病的病变是:咳嗽气逆,呼吸急迫,心烦胸满,前臂内侧的前端发生疼痛厥冷,掌心发热。若是经气有余时,就会出现肩背疼痛,出汗,以及小便频繁而尿量减少等症状。若是经气不足时,就会出现肩背寒痛,气短,小便颜色有变等症状。上面这些病症,属实证的就要用泻法,属虚证的就要用补法;属热的应该用速针法,属寒的应该用留针法;属于阳气内衰,脉络下陷的就要用灸法;若是既不属实也不属虚的,只要用本经所属的腧穴来调治就可以了。凡是手太阴经太盛导致的病症,诊脉的时候可见其寸口脉的脉象是人迎脉的脉象的三倍;若是手太阴经太虚导致的病症,诊脉的时候可见其寸口脉的脉象反而会比其人迎脉的脉象小。
【原文】
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之间,上入两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臑外前廉,上肩,出髃骨之前廉,上出于柱骨之会上,下入缺盆络肺,下膈属大肠;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还出挟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
是动则病齿痛颈肿。是主津液所生病者,目黄,口干,鼽衄[1],喉痹,肩前臑痛,大指次指痛不用。气有余则当脉所过者热肿,虚则寒栗不复。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盛者人迎大三倍于寸口,虚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
【注释】
[1]鼽衄:鼻流清涕为鼽,鼻出血为衄。
【译文】
大肠的经脉是手阳明经,起于食指的上端,沿着食指侧面一直到上缘,经过拇指、食指歧骨中间的合谷穴,上行到拇指后方两筋之中的凹陷处,然后沿着前臂向上一直到肘外侧,然后沿上臂的外侧上端,直至肩,出于肩峰前缘,再顺着脊柱骨而上与诸阳经会合于大椎穴上,然后再折向下方进缺盆,并下行而联络于肺脏,下贯穿膈膜而过,而联属大肠腑;而另有一条支脉,从缺盆处向上行到颈并贯穿颊部,向下进入齿龈,后再返出绕到上唇,左右两脉于人中交会,然后左脉而右行,右脉而左行,向上挟于鼻孔两侧,最后在香穴处与足阳明胃经相连接。
若是手阳明大肠经气受到邪气入侵发生异常的变动,就会出现齿痛,颈肿大的症状。本腑所主的津液不足方面的疾病,其表现的主要症状为眼睛发黄,口干舌燥,鼻塞流涕或出鼻出血,咽喉肿痛,肩前以及上臂疼痛,食指作痛而难以活动。如果本经经气旺盛有余时,在它所经过之处就会出现热而肿的病象。如果本经经气虚而不足时,就会出现全身发冷颤抖,很难恢复温暖的病象。上面所说的症状,在治疗的时候,属于实证就要用泻法,属于虚证的就要用补法;属于热证就要用速针法,属于寒证就要用留针法;属于脉道虚陷不起的就要用灸法;既不属于脉象亢盛也不属于经气虚弱,而只是经气运行有失条理,只要用本经所属的腧穴来治疗就可以了。如果是由手阳明经经气所引起的病症,若其人迎脉的脉象是其寸口脉的脉象的三倍,那就是实证;若其人迎脉比其寸口脉小,那就是虚证。
【原文】
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之交頞[1]中,旁纳太阳之脉,下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挟口,环唇,下交承浆[2],却循颐后下廉,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循发际,至额颅;其支者,从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咙,入缺盆,下膈,属胃,络脾;其直者,从缺盆下乳内廉,下挟脐,入气街中;其支者,起于胃口,下循腹里,下至气街中而合,以下髀关,抵伏兔,下膝膑中,下循胫外廉,下足跗,入中指内间;其支者,下廉三寸而别,下入中指外间;其支者,别跗上,入大指间,出其端。
是动则病洒洒振寒[3],善伸,数欠,颜黑,病至则恶人与火,闻木声则惕然[4]而惊,心欲动,独闭户塞牖[5]而处,甚则欲上高而歌,弃衣而走,贲响[6]腹胀,是为骭厥。是主血所生病者,狂瘛,温淫汗出,鼽衄,口,唇胗,颈肿,喉痹,大腹水肿,膝膑肿痛,循膺、乳、气街、股、伏兔、骭外廉、足跗上皆痛,中指不用。气盛则身以前皆热,其有余于胃,则消谷善饥,溺色黄。气不足则身以前皆寒栗,胃中寒则胀满。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盛者,人迎大三倍于寸口;虚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
【注释】
[1]頞:指鼻梁。[2]承浆:下唇中央下方的凹陷处,乃穴名。[3]洒洒振寒:形容寒冷发抖的样子。[4]惕然:形容惊悸。[5]牖(you):窗户的意思。[6]贲响:肠鸣。
【译文】
胃的经脉是足阳明经,起于鼻孔两边,向上走交会于鼻根部,再向旁边缠绕到足太阳经,后向下,沿着鼻的外侧,一直上行至齿龈内,出于口旁,再向下交于口唇下的承浆穴,然后沿腮部后方下面一直到出于大迎穴,又沿着颊车穴上行至耳前,通过上关穴旁,沿着发际上行到额颅部;它的一条支脉,从大迎穴前面,向下行至于人迎穴处,再沿着喉咙到缺盆内,向下继续横穿膈膜,联属于胃腑,并与脾脏相联络;它的另一条直行的经脉,从缺盆行至乳房内侧,再向下挟行于肚脐的两侧,最后一直到阴毛两旁的气街处。而另一条支脉,起于胃的下口,再沿着腹部内侧下行,到达气街处与之前所说的那条直行的经脉相会,之后由此下行,过大腿前缘的髀关穴,后直达伏兔穴,再下行到膝盖处,沿小腿胫部外侧下行至足背,最后进入足中趾的内侧部位;另外还有一条支脉,出于膝下三寸的地方,下行到足的中趾外侧;又有一条支脉,从足背的冲阳穴出,向外出于足厥阴经的外侧,后进入足大趾,并与足太阴脾经相连接。
若足阳明胃经受到外界打扰并产生异常变动,就会导致全身如被冷水淋湿一样而瑟瑟发抖,不停地伸腰打哈欠,额部暗黑,在发病的时候就会怕见到人和火光,听到木器撞击而发出的声响就会精神慌乱恐惧不止,心跳也极其不安定,正因如此,这样的病人常常将自己关闭在屋内。要是病情严重时,病人还会爬到高处去唱歌,脱了衣服乱跑,并伴有腹胀肠鸣的症状,像这样的病症就被称为骭厥病。因为足阳明胃经受到邪气影响所发生的疾病,如发狂、温热过甚、大汗出、鼻塞或鼻出血、口角歪斜、口唇生疮、颈部肿大、咽喉痛、腹部胀,膝髌部肿大疼痛,沿着胸膺、乳部、气街、大腿前端、伏兔,足胫外侧及足背部都发痛,足中指不能屈伸使用。足阳明经气过盛所致的实证,就会出现胃热有余,表现而为谷食容易消化而时常饥饿,以及小便发黄等症状。本经经气不足时,就会出现全身寒冷,胃受寒而胀满。因此,治疗上面这些病时,属于经气亢盛实证的,就要用泻法,属于经气不足虚证的,就要用补法;属于热的,用速针法;属于寒的,用留针法;属于脉道虚弱而下陷的,就用灸法;既不属虚也不属实的,只要根据本经进行调理就行了;由于足阳明经受邪而引发的疾病中,若是其人迎脉的脉象是其寸口脉的脉象的三倍,则说明为实证;若是人迎脉的脉象比其寸口脉的脉象小,则说明为虚证。
【原文】
脾足太阴之脉,起于大指之端,循指内侧白肉际,过核骨后,上内踝前廉,上踹[1]内,循胫骨后,交出厥阴之前,上膝股内前廉,入腹属脾络胃,上膈,挟咽,连舌本,散舌下;其支者,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
是动则病舌本强,食则呕,胃脘痛,腹胀善噫,得后与气,则快然如衰,身体皆重。是主脾所生病者,舌本痛,体不能动摇,食不下,烦心,心下急痛,溏、瘕泄、水闭、黄疸,不能卧,强立[2],股膝内肿、厥,足大指不用。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盛者,寸口大三倍于人迎;虚者,寸口反小于人迎也。
【注释】
[1]踹(chuài):俗称小腿肚。[2]强立:勉强站立。
【译文】
脾的经脉是足太阴经,发于足大趾内侧的白肉处,然后沿着大趾内侧经过足大趾后方的核骨,上行至内踝的前端,之后上行至小腿内侧,沿胫骨的后端,与足厥阴肝经交叉而穿行再至其前方,后经膝、股内侧前缘,进入腹内,从而联属于脾脏,并胃腑相联络之,然后再向上穿过膈膜,挟行于咽喉,同舌根相连,最后散布于舌下;还有它的一条支脉,是在胃腑处分出,上行通过膈膜,注入心脏之中,而与手少阴心经相连。
若足太阴脾经受到邪气侵入而发生异常变动,就会发生这样的病变:舌根强硬,食后呕吐,胃脘疼痛,腹内胀满,时有嗳气,虽然在排出大便或矢气后,就会觉得轻快,但是身体仍然会感到沉重。足太阴脾经所主脾脏发生疾病的症状为:舌根疼,身体由于沉重而不能活动,饮食也不能下咽,心烦不安,胸部牵引作痛,大便溏泄或痢疾、大小便不通以及黄疸、不能安卧,勉强站立时,股膝内侧经脉经过之处出现肿胀而厥冷的病象。此外,还会出现足大趾不能活动的症状。治疗以上的病症时,属经气亢盛实证的,用泻法,属经气不足虚证的,用补法;属于热的,用速针法;属于寒的,用留针法;若是由阳气内衰以致脉道虚陷的,用灸法;既不属实证也不属于虚证的,只要用本经所属的腧穴来调治就可以了。由于足太阴经受邪所导致的疾病中,若是其寸口脉的脉象是人迎脉的脉象的三倍,就是实证;若是其寸口脉的脉象比其人迎脉的脉象小,就是虚证。
【原文】
心手少阴之脉,起于心中,出属心系,下膈络小肠;其支者,从心系上挟咽,系目系;其直者,复从心系却上肺,下出腋下,下循臑内后廉,行手太阴心主之后,下肘内,循臂内后廉,抵掌后锐骨之端,入掌内后廉,循小指之内出其端。
是动则病嗌干[1]心痛,渴而欲饮,是为臂厥。是主心所生病者,目黄胁痛,臑臂内后廉痛厥,掌中热痛。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盛者,寸口大再倍于人迎;虚者,寸口反小于人迎也。
【注释】
[1]嗌干:指咽部干燥。
【译文】
心的经脉是手少阴经,发起于心脏,由心的脉络而出并联属于心的脉络,下通向隔膜,与小肠腑相连;它的另一条支脉,从心的脉络向上,挟咽喉,至眼球与脑的脉络相连;它的一条直行的经脉,从心的脉络上行到肺,然后再向下走横出于腋下,此后再沿着臂内侧的后端,循行至手太阴肺经和手厥阴心包络经的后面,一直下行而至肘内,再循着臂内侧的后端,直达掌后小拇指侧面高骨的尖端,并进入手掌心内侧,然后沿着小指内侧一直到达小指的前端,与手太阳小肠经相接。
如果手少阴心经气受到外界邪气侵入而使身体发生异常变动,就会出现咽喉干燥,心口痛,口渴难忍,这样的病就是臂厥症。手少阴心经所主的是心脏病,其表现症状为目发黄,胁肋生疼,上臂和前臂内侧后缘处疼痛、厥冷,掌心处发热而灼痛。治疗以上病症时,属经气亢盛且实的,用泻法,属经气不足而虚的,用补法;属于热的,用速针法;属寒的,用留针法;属脉道虚若而陷下不起的,用灸法;既不属实也不属虚的,只要用本经所属的腧穴来治理就可以了。由手少阴经受邪而引发的疾病中,若其寸口脉的脉象比其人迎脉的脉象大上两倍,那么就是实证;若是其寸口脉的脉象比其人迎脉的脉象小,那么就是虚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