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调经论篇第六十二
第30章调经论篇第六十二
【题解】调,调理,调治;经,经脉。经脉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路,内连五脏六腑,外络四肢百骸。若是邪气伤人,可通过经脉而影响脏腑肢节,本篇主要论述如何调理经脉气血,因此将本篇命名为“调经论篇”。
【原文】
黄帝问曰:余闻刺法言,有余泻之,不足补之,何谓有余?何谓不足?
岐伯对曰:有余有五,不足亦有五,帝欲何问?
帝曰:愿尽闻之。
岐伯曰:神有余有不足,气有余有不足,血有余有不足,形有余有不足,志有余有不足,凡此十者,其气不等[1]也。
帝曰:人有精气津液,四支九窍,五脏十六部,三百六十五节,乃生百病,百病之生,皆有虚实。今夫子乃言有余有五,不足亦有五,何以生之乎?
岐伯曰:皆生于五脏也。夫心藏神,肺藏气,肝藏血,脾藏肉,肾藏志,而此成形。志意通,内连骨髓,而成身形五脏。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血气,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是故守经隧[2]焉。
帝曰:神有余不足何如?
岐伯曰:神有余则笑不休,神不足则悲。血气未并[3],五脏安定,邪客于形,洒淅[4]起于毫毛,未入于经络也,故命曰神之微。
帝曰:补泻奈何?
岐伯曰:神有余,则泻其小络之血,出血勿之深斥,无中其大经,神气乃平。神不足者,视其虚络,按而致之,刺而利之,无出其血,无泄其气,以通其经,神气乃平。
帝曰:刺微奈何?
岐伯曰:按摩勿释,著针勿斥,移气于不足,神气乃得复。
帝曰:善。气有余不足奈何?
岐伯曰:气有余则喘咳上气,不足则息不利少气[5]。血气未并,五脏安定,皮肤微病,命曰白气微泄。
帝曰:补泻奈何?
岐伯曰:气有余,则泻其经隧,无伤其经,无出其血,无泄其气;不足,则补其经隧,无出其气。
帝曰:刺微奈何?
岐伯曰:按摩勿释,出针视之,曰故将深之。适入必革,精气自伏,邪气散乱,无所休息,气泄腠理,真气乃相得。
帝曰:善。血有余不足奈何?
岐伯曰:血有余则怒,不足则恐。血气未并,五脏安定,孙络外溢[6],则络有留血。
帝曰:补泻奈何?
岐伯曰:血有余,则泻其盛经出其血;不足,则视其虚经,内针其脉中。久留而视,脉大,疾出其针,无令血泄。
帝曰:刺留血奈何?
岐伯曰:视其血络,刺出其血,无令恶血得入于经,以成其疾。
帝曰:善。形有余不足奈何?
岐伯曰:形有余则腹胀,泾溲不利[7];不足则四支不用。血气未并,五脏安定,肌肉蠕动,命曰微风。
帝曰:补泻奈何?
岐伯曰:形有余则泻其阳经,不足则补其阳络。
帝曰:刺微奈何?
岐伯曰:取分肉间,无中其经,无伤其络,卫气得复,邪气乃索[8]。
帝曰:善。志有余不足奈何?
岐伯曰:志有余则腹胀飧泄,不足则厥。血气未并,五脏安定,骨节有动。
帝曰:补泻奈何?
岐伯曰:志有余则泻然筋血者,不足则补其复溜。
帝曰:刺未并奈何?
岐伯曰:即取之,无中其经,邪所乃能立虚。
【注释】
[1]其气不等:指脏气有虚有实。气,意为脏气。[2]守经隧:指保持经脉的通畅。[3]血气未并:指血气还没有出现偏盛偏衰的现象。[4]洒淅:指发冷的感觉。[5]息不利少气:指呼吸通畅但是伴有无力之感,是肺虚的体现。[6]孙络外溢:指邪气充斥络脉如同水满而溢出一般流入经脉之中。[7]泾溲不利:指二便不通利。[8]索:指邪气消散。
【译文】
黄帝问:我听《刺法》上说,病属有余用泻法,不足用补法。那么何为有余,又何为不足呢?
岐伯答:病属有余的实证有五种,不足的虚证也有五种,请问您要问的是哪一种呢?
黄帝说:我希望您能将所有的全都讲给我听。
岐伯答:神的病症里有有余,有不足;气的病症里有有余,有不足;血的病症里有有余,有不足;形的病症里有有余,有不足;志的病症里有有余,有不足。凡此十种,其气血各不相同。
黄帝说:人体中有精、气、津液、四肢、九窍、五脏、十六部、三百六十五节,从而可发生百病。但百病的发生,皆有虚实。现在您说病属有余的有五种,病属不足的也有五种,那么它们是如何发生的呢?
岐伯答:五种病症有余和不足,都是生于五脏。在五脏之中,心主藏神,肺主藏气,肝主藏血,脾主藏肉,肾主藏志,而由五脏所藏的神、气、血、肉、志又组成了人的身体。但必须保持志意通达,内与骨髓相联系,这样才使身形与五脏成为一个整体。五脏是人体之本,相互联系的道路都是经脉,通过经脉使血气运行,人若出现血气不和,就会由此变化进而发生各种疾病,因此必须保持经脉通畅。
黄帝问:神有余和神不足又会有怎样的症状呢?
岐伯答:神有余的病症,其表现是喜笑不止,神不足的病症,其表现是悲哀。若病邪尚未与气血相互并聚,五脏尚且安定的时候,若有邪气入侵,将客于形体之肤表,病人觉得寒栗起于毫毛,这个时候尚未侵入经络只存在毫毛表面,属神病微邪所致,所以叫作“神之微”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