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脏象论篇第九
第9章脏象论篇第九
【题解】节,度也。古人以甲子纪天度,甲子一周之数六十,是谓一节,每年三百六十日,故称为六节。本篇先论天度,而天地阴阳之气与人体五脏相通应,故继论臧象,因此将本篇命名为“六节藏象”。
【原文】
黄帝问曰:余闻天以六六之节[1],以成一岁,地以九九制会[2],计人亦有三百六十五节[3]以为天地,久矣。不知其所谓也?
岐伯对曰:昭乎哉问也,请遂言之。夫六六之节,九九制会者,所以正天之度,气之数也。天度者,所以制日月之行也;气数者,所以纪[4]化生之用也。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行有分纪,周有道理,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而有奇焉,故大小月三百六十五日而成岁,积气余而盈[5]闰矣。立端于始,表正于中,推余于终,而天度毕矣。
帝曰:余已闻天度矣,愿闻气数,何以合之?
岐伯曰:天以六六为节,地以九九制会,天有十日[6],日六竟而周甲[7],甲六复而终岁,三百六十日法也。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其气九州九窍,皆通乎天气。故其生五,其气三,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三而三之,合则为九,九分为九野,九野为九脏,故形脏[8]四,神脏[9]五,合为九脏以应之也。
【注释】
[1]六六之节:指合而成为一年的六个甲子周日。古代用干支相配之法纪日的时候,以十个天干和十二个地支两两相配形成的周期为一个甲子,可记六十日,是为一个甲子周日,即一节。[2]九九制会:指地与人以九九之法与天的“六六之节”相应合。[3]节:这里指腧穴。[4]纪:通“记”,标记。[5]盈:满。[6]十日:指十天干。依次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7]周甲:指干支两两相配循环完毕之后形成的一个甲子周期。由于干一为“甲”,支一为“子”,所以应称“甲子”,省称“周甲”。[8]形脏:藏纳有形之物的脏器,即胃、大肠、小肠、膀胱四者。[9]神脏:藏守无形之“神”的脏器,即五脏。各自所藏为:心藏神、肝藏魂、脾藏意、肺藏魄、肾藏志。
【译文】
黄帝问岐伯道:我听说,天道的运行是经过六个甲子周日以后而成为一年,大地是以九九之法跟天道的运行相应,所以在人就有三百六十五个腧穴与天地之数相合。这种说法已经很长时间了,但不知其中的道理。请你给我讲讲好吗?
岐伯回答说:您问得真是高明啊!那就让我逐一解释其中的道理吧!天道的运行在经过六个甲子周日以后而成为一年,大地和人体以九九之法跟天道的运行相应,这种说法是用来确定天道一周天的度数和地上二十四节气更替的常数的。天道上一周天的度数,是用来计算日月行程和迟速标准的;地上二十四节气更替的常数,是用来标记万物生长循环周期的。天属阳,地属阴;日属阳,月属阴。日月运行各有定位和区域,运行一周也各有定律和轨道。每昼夜日行周天一度,而月行十三度有余。由于日行一度为一个昼夜,而一周天共有三百六十五度,所以经过三百六十五个昼夜就是一年;由于月行度数及轨道与日不同且每月不均,所以有大月小月之别。其中长出的时间累积到满约一个月时,就产生闰月了。其推算的方法就是首先确定冬至这天的时间,然后用圭表测量日影照射的角度,来确定日月运行的进度并校正时令节气,最后再推算二十四个节气比十二个月长出的时间,这样天道运行的度数以及时令节气等就全部计算出来了。
黄帝说:我已经明白关于天道运行度数的问题了,希望再听听地上二十四个节气是怎样与天道运行相应的?
岐伯回答说:天道的运行是以六个甲子周日为周期的,大地和人体是以九九之法与天道相应的。对天的运行,人们用十干纪述;对地的运行,人们用十二支纪述。用干支相配的方法纪日时,当十干用过六轮以后,与十二支两两相配的循环即表完毕。其中六十对可纪六十日,这就是一个周甲;经过六个周甲,即是一年。这就是一年三百六十日的计算方法。自古精通天道运行的人,都知道生命的根本就是天地阴阳。无论是地上的九州万物,还是人体的九窍百骸,全都与天地阴阳相通。天地阴阳派生出能够运行万物的五行,而自身又蕴含着向上的清阳之气、向下的浊阴之气和居中的合和之气,所以才能够生成天、地和人;而天、地和人又各有清阳之气、浊阴之气和合和之气,三三得九,所以天地阴阳之气共有九种,在地上分为九州,在人体分为九脏。故而藏纳有形之物的四个形脏和藏守无形之物的五个神脏,合计九脏,以与天地阴阳的九气相应。
【原文】
帝曰:余已闻六六九九之会也,夫子言积气盈闰,愿闻何谓气?请夫子发蒙解惑[1]焉。
岐伯曰:此上帝所秘,先师传之也。
帝曰:请遂闻之。
岐伯曰:五日谓之候,三候谓之气,六气谓之时,四时谓之岁,而各从其主治焉。五运相袭[2],而皆治之,终期之日,周而复始,时立气布,如环无端,候亦同法。故曰:不知年之所加,气之盛衰,虚实之所起,不可以为工矣。
帝曰:五运终始,如环无端,其太过不及何如?
岐伯曰:五气更立[3],各有所胜,盛虚之变,此其常也。
帝曰:平气何如?
岐伯曰:无过者也。
帝曰:太过不及奈何?
岐伯曰:在《经》[4]有也。
【注释】
[1]发蒙解惑:启发蒙昧,解除疑惑。[2]五运相袭:这里指木、火、土、金、水五行之气在天地间的运行变化和承袭规律。[3]立:主宰。[4]《经》:指《内经》中有关运气的篇章。
【译文】
黄帝说:我已经明白了天道的运行是在经过六个甲子周日而后成为一年,大地和人体以九九之法跟天道的运行相应的全部道理。您说过积累余气产生闰月,我希望听听什么叫作节气。请您详说以便启发我的愚昧,解除我的疑惑!
岐伯回答说:这是天帝不轻易让人知道的秘密,我是经由已故的老师传授之后才懂得的。
黄帝说:希望您一一讲给我听听。
岐伯回答说:五天叫一候,三候就是一个节气,六个节气就是一个季节,四个季节就是一年。治病和养生都要顺应它们各自的主气及其主宰的时令变化。五行运行之气相互承袭,都有主治之时;等到年终之日,再从头开始循环。四季由此区分开来,二十四节气由此确定下来。五日一候的推移如同一个圆环,没有开端,没有结束,循环往复,无休无止。因此说,如果不知道各年主客气加临的情况,不知道一年之内节气的盛衰情况,不知道疾病虚实的起因,就不能做医生。
黄帝说:五行运行终而复始,如同圆环一样没有开端,这个道理我也明白了。那么,它的太过和不及表现又是怎样的呢?
岐伯回答说:五行运气在主宰五时之气时,交替主宰,各有制约。那么至于互有盛虚的变化,都属于正常情形。
黄帝说:五行运行中的平和之气是怎样的呢?岐伯回答说:就是没有太过,也没有不及。帝曰:那么太过和不及的情形是怎样的呢?岐伯回答说:这个问题相当复杂,不好述说,所以在经书中有专门记载。
【原文】
帝曰:何谓所胜?
岐伯曰:春胜长夏,长夏胜冬,冬胜夏,夏胜秋,秋胜春,所谓得五行时之胜[1],各以其气命其脏。
帝曰:何以知其胜?
岐伯曰:求其至也,皆归始春,未至而至,此谓太过,则薄[2]所不胜,而乘[3]所胜也,命曰气淫[4]。至而不至,此谓不及,则所胜妄行,而所生受病,所不胜薄之也,命曰气迫[5]。所谓求其至者,气至之时也。谨候[6]其时,气可与期,失时反候,五治不分,邪僻内生,工不能禁[7]也。
帝曰:有不袭乎?
岐伯曰:苍天之气,不得无常也。气之不袭,是谓非常[8],非常则变矣。
帝曰:非常而变奈何?
岐伯曰:变至则病,所胜则微,所不胜则甚,因而重感于邪则死矣。故非其时则微,当其时则甚也。
帝曰:善。余闻气合而有形,因变以正名。天地之运,阴阳之化,其于万物,孰少孰多,可得闻乎?
岐伯曰:悉乎哉问也,天至广不可度,地至大不可量,大神灵[9]问,请陈其方。草生五色,五色之变,不可胜视;草生五味,五味之美,不可胜极。嗜欲不同,各有所通。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10],音声能彰。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
【注释】
[1]胜:正常健旺之气。[2]薄:通“迫”,侵凌。[3]乘:欺凌,以强凌弱。[4]气淫:时令未到就已经出现该时令的气候,以致其相应的脏器之气过盛、混乱而且反欺对之有制约作用的脏器所造成的病。[5]气迫:指时令已到,可是还未出现相应的气候,以致该时令制约的与被制约的脏腑之气妄行而交迫所造成的病。[6]候:观察。[7]禁:这里指治疗。[8]非常:不遵循常规,即反常。[9]大神灵:对黄帝的尊称。[10]明:明亮润泽。
【译文】
黄帝问道:五行之气在主宰五时之气时,交替主宰,各有制约。那么它们之间制约的关系及其在五时中的表现是怎样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