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认知心理学(3) - 一本书读完心理学名著 - 燕君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第24章认知心理学(3)

第24章认知心理学(3)

乔姆斯基毕业于费城中央高中,从1945年起在宾夕法尼亚大学从哲学家c.维斯特·切奇曼(c.westchurchman)、尼尔逊·古德曼(nelsongoodman)和语言学家泽里格·哈里斯(zelligharris)那里学习哲学和语言学。哈里斯对他讲授了自己在语言结构线性算子方面的发现。乔姆斯基后来把这些解释为对来自标记系统的上下文无关文法产物的操作。哈里斯的政治观点对乔姆斯基政治立场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1949年,乔姆斯基和语言学家卡罗尔·莎兹结婚(carolschatz)。婚后育有两个女儿分别是阿维瓦(aviva,1957年)与戴安(diane,1960年)和一个儿子哈里(harry,1967年)。

乔姆斯基于1955年从宾夕法尼亚大学取得语言学博士学位。他的大部分博士研究是用4年时间以哈佛年轻学者的身份在哈佛大学完成的。在博士论文中,他开始发现自己的一些语言学思想,后来他将这些进一步阐发,写成了他在语言学方面大概最有名的著作《句法结构》。

乔姆斯基于1955年开始执教于麻省理工学院,1961年成为现代语言和语言学系(现在的语言学与哲学系)的正教授。1966—1976年,他担任现代语言和语言学的法拉利·p·沃德(ferrarip.ward)教席。1976年,他被任命为学院教授,之后至近50年来一直在麻省理工学院教课。

名著导读

该书是乔姆斯基心理学方面的代表作,主要探讨语言与心理的关系。

心理语言学研究的问题包括言语的知觉和理解、言语的产生、语言的获得、言语的神经生理机制、各种言语缺陷、言语和思维及言语和情绪、个性的关系,等等。这些问题的解决对学习理论、思维理论、儿童心理发展理论的研究都会起很大的作用。它对工程心理、语言教学、言语缺陷的诊断和治疗、电子计算机的语言识别等人工智能的研究也都有应用价值。

心理语言学的研究在美国开展得比较广泛。苏联、英国、法国、德国、荷兰等欧洲国家也都有心理学家从事这方面的工作,其特点是力图把心理语言学的研究与本国的心理学传统结合起来。

心理语言学的研究工作在中国也已经开展,目前主要是在儿童的语言获得方面。由于汉语和其他各种语言有很大的不同,在中国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具有更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理论精读

乔姆斯基以前的语言学家,如布隆菲尔德等人,专门致力于描述语言事实及对它们进行分类,并在很大程度上把语言学限制在音位学(语言结构)和形态学(词的结构)之中。乔姆斯基在两个方面改变了这一学科的方向:他开始了一次技术性的突破,第一次使得句法的精神描写能够实现;他除了进行纯语言材料的描写之外,把注意力集中到人类心理特征上,后者乃是显而易见的语言能力的内蕴基础。

要具备说或听某种语言的能力,必须具有关于该语言的一定量的知识。这种知识被认为是包含在一系列与其他认知系统(记忆、逻辑)相互作用从而决定人们语言行为的心理规则中的。

乔姆斯基称这些规则和支配其运用的原则一部分是与生俱来的,而不是习得的。在他看来,理解语言如同其他身体器官一样是由遗传决定的。由于人类的大脑是通过“语言获得装置”事先编排好的,因此人类生成其语法,成为普遍的句子。人类具有掌握语言的先天能力。

乔姆斯基认为,我们对语言的运用是受规则支配的。为了提供能很好表达音位规则、句法规则、语义规则的形式,他提出了著名的“转换生成语法”理论。转换生成语法将人类评议的句法能够最恰当地根据两个层次(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来进行描述的主张符号化。

在乔姆斯基看来,学习一种语言就是学习个别语法和普遍语法:只有人类具有这种语言获得的能力;并且所有评议的逻辑(或逻辑句法)都是一样的。乔姆斯基把这种逻辑结构称为“深层结构”(deepstructure),认为它不是习得的,句子的意义主要通过语意说明规则从深层结构上得出;而人类必须学习的语言是一种表层结构,语音通过语音学上的规则从“表层结构”(deepstructure)(语法)上得到。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就是一个把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结合起来的系统。

乔姆斯基认为生成能力是语言最重要的一个特点,他研究语言时,主要从形式上、结构上考虑问题,他认为语法应该是“一种装置(device),这种装置能产生所研究的对象语言的许多句子”。他以类似数学的方法,演绎的方法,把语法分析过程公式化。他确立某种句子为核心句,规定许多转换规则,有些是任选的(optional),有些是必定要进行的(obligatory),确定转换方向,如此进行转换,生成句子,并认为说话的人是这样的组织句子,听话的人也是这样去理解句子的。

乔姆斯基由于强调语言学是认知心理学的一个分支,从而与b.f.斯金纳的言语学习理论发生冲突。不论争论的结果如何,乔姆斯基对哲学的贡献和对心理学的影响是无可争辩的。在语言学领域中,即使那些不赞成他的人也不得不运用他所提出的观点和概念来进行论辩,这一事实已足以衡量他的学术地位和杰出贡献了。

1.转换生成语法理论

该理论所研究的不是语言现象,也不是人们的语言运用,而是人们的语言能力。乔姆斯基认为,小孩子获得语言知识是一种构造理论的行为,他绝不是单凭经验学会了语言。语言需要模仿,模仿是语言的基础,但是语言不仅仅是模仿,而且主要不是模仿,主要是创造新的言语,这就是语言的创造性。乔姆斯基认为,这种创造和生成新的语言的能力是人的天赋能力,是内在的机能。人都有一本天赋的词典,具有分辨语词变化的能力。说话人通过一系列结构规则可以生成这种语言的句子的深层结构,即在每个句子表达出来以前就在大脑中存在的概念结构。形成了这种句子的深层结构之后,他头脑中已经有了一个正确的句子。在乔姆斯基看来,人们在说话之前他的头脑中存在一个深层的语言结构或是思维能力,而且会形成一个内在的正确的句子。

2.语言理论

乔姆斯基把语言分为三个部分,即句法部分、语义部分和语音部分。句法部分是其主要的部分,它构成一个句子的深层结构,并进一步转换成它的表层结构。语义部分对这个句子的深层结构进行语义结构说明。而语音部分对表层结构作出语音说明。

乔姆斯基语言学的特点是更注重于语言的结构转换规则的研究。他认为,短语规则是形成句子的一套规则,这一规则先有一套短语结构改写规则。以英语为例来说,就有这样一套规则:

句子——名词短语+动词短语

名词短语——冠词+名词

动词短语——动词+名词短语

冠词——the

名词——manball等

动词——hit等

上述规则表明前者可以改写为后者,如“句子”可以改写为“名词短语+动词短语”。根据这些规则就可以推导出一个句子来,例如一个句子:

名词短语+动词短语(根据规则1)

冠词+名词+动词短语(根据规则2)

冠词+名词+动词+名词短语(根据规则3)

the+名词+动词+名词短语(根据规则4)

the+man+动词+名词短语(根据规则5)

the+man+hit+名词短语(根据规则6)

……

乔姆斯基自己不承认他的语言学是结构主义语言学,但是许多人认为他与结构主义还是有联系的,这主要表现在他与索绪尔语言学方法的关系。无论他如何反对索绪尔的语言学方法,他继承了索绪尔以后的结构主义方法仍是一个事实。而且他的深层结构与表层结构等观点也与一般结构主义有许多类似之处,如深层是神话结构,表层是神话;深层是亲属结构,表层是婚姻和家庭关系及亲属关系;这些说法的重点是深层结构的先验性。乔姆斯基的语言学方法既有结构主义的因素,又有唯理论哲学的因素,是二者的有机结合。唯理论哲学观点主要是笛卡儿的“天赋观念”——“思维能力”、“天然能力”、“潜在性”、“倾向”、“习性”及莱布尼茨等哲学家的观点。

趣味扩展

乔姆斯基还通过对伯尔赫斯·弗雷德里克·斯金纳的《口头行为》的评论,发动了心理学的认知革命,挑战在20世纪50年代占主导地位的行为主义者学习精神和语言的方式。他那自然的学习语言的方法也对语言和精神的哲学起了很大的影响。

乔姆斯基的另一大成就是建立了乔姆斯基层级:根据文法生成力不同而对正则语言做的分类。乔姆斯基还因他对政治的热忱,尤其是他对美国和其他国家政府的批评而闻名。乔姆斯基把自己归为自由社会主义者,并且是无政府工团主义的同情者。一般认为他是活跃在美国左翼政坛的著名的主要知识分子。据艺术和人文引文索引说,在1980—1992年,乔姆斯基是被文献引用数最多的健在学者,并是有史以来被文献引用数第8多的学者。

有意思的是,乔姆斯基更热衷于参与政治。随着他1967年在《纽约书评》上发表的一篇题为《知识分子的责任》的文章,乔姆斯基成为越南战争的主要反对者之一。从那时起,乔姆斯基便因他的政治立场而出名,对世界各地的政局发表评论,并撰写了大量著作。他对美国外交政策及美国权力合法性的批判影响深远,并因而成为富有争议的人物。他有左派的忠诚追随者,但也受到右派及自由派越来越多的批评,尤其是针对他对“9·11”事件的反应。

对美国外交政策的批评给乔姆斯基带来了人身威胁。他的名字被列在特奥多·卡克辛斯基(theodorekaczynski,“邮箱炸弹杀手”)的预定名单上。在卡克辛斯基被捕以前,乔姆斯基让人检查收到的邮件以防炸弹。他自称也经常被警察保护,特别是在麻省理工校园的时候,虽然他本人原则上不同意这种保护。

尽管对美国百般批评,乔姆斯基还是生活在美国。他的解释是:美国仍然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国家。后来他又阐发为:“国与国之间的综合比较没有什么意义,我也不会这么比较。“不过美国有些成就,特别是在言论自由方面几个世纪来争得的领先地位,是值得敬仰的。”

conditionsoflearning

《学习的条件》

罗伯特·米尔斯·加涅(robertmillsgagne)

作者简介

罗伯特·米尔斯·加涅(1916—2002),美国教育心理学家。1916年出生于美国马萨诸塞州北安多弗。从中学时代起,加涅就立志要学习心理学,将来做一位心理学家。

1933年,加涅进入耶鲁大学主修心理学。1937年他又进入布朗大学攻读研究生,并改读实验心理学。1939年和1940年,加涅先后获得了布朗大学的理科硕士学位和心理学博士学位。

1940年,加涅在康涅狄格女子大学任教,开始对人类学习进行研究,但因资金不足和到部队受训而中断。1958年,他应聘到普林斯顿大学担任心理学教授,重新开始研究学习问题。1962—1965年,加涅在美国科研工作协会担任研究主任,还担任了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教育心理学教授。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