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章这哪是造纸啊,这是一座金矿
当然…价格也是高了许多。至于有多高?
一刀宣纸的价格,足足要一石。
也就是说…半亩田所产的粟米,才能换来一刀宣纸,而一刀…仅仅只有七十五张。
其他的产业现在都是蛮荒,想要开掘,不仅要重新研究技术,而且得重新开辟市场,是一个需要耗费漫长时间的项目。
至于更赚钱的盐、铁,苏瑾倒是想做。
但…
巴地远离大海,而且大虞、北梁也不是傻子,这种极其关键的营生,他们不可能放手。
相比起来,“造纸”反倒成了最合适的一个选择。
造纸这项技术,是有瓶颈的。
自从蔡候改良造纸术之后,这项技术的本质就没再发生过变化,数千年的时间造纸一直都是湿式造纸法。
所谓的改良,无非就是原料的改良,比如说用到了竹子,或者是加工机器的改良,工业化所带来的变化。
质量更高、价格更低、出货量更大的纸,当出现在这个市场上后,只会以一种不讲理的蛮横姿态,摧毁原有的市场,然后再围绕自己,在原有市场的断壁残垣上,构筑属于自己的新的市场。
至于印刷术的改进。
是苏瑾的一次尝试。
他想试试,看看能不能把舆论的话语权拿在自己手里,如果不能的话,就单纯当一个书商,去赚钱就好了。
苏瑾把造纸法简单介绍了一下。
脱胶、帚化、湿纸、晾干。
步骤也不算多难,他在小时候,读的兴趣班里,老师就曾带着他们亲手造过纸,虽然造出来的成果很是糟糕就是了。
他对此还算熟悉。
至于印刷术的改良,那就更简单了。
大周是没印刷术这东西的,虽然大周已经有纸了。
但纸的质量太差,连写字都难,谈何印刷?
市面上流传的纸质书,大多都是一字一句手抄出来的。
事实上,前世蔡侯纸汉代研究出来,而雕版印刷,则是唐代才有的技术。
不过…他并没把活版印刷给拿出来——不得不说,活版印刷的确是一个很伟大的事,但实际上它的使用率很小。
活板的成本太大了。
土活字、木活字,都很容易损毁,而倘若是用金属铸成,用铁?用铅?
不管用哪种金属,这资源消耗,都是让人头疼的一件事。
一万多个字,都做成活板,那得是多么庞大的一个工作量,而且…这一万个活字摆在那,如何用最短的时间把自己要的那个字给挑选出来,也是个巨大的问题。
最关键的是。
苏瑾现在不用去考虑杂志、期刊这些东西,书拢共就是那些,内容都是固定的,一个个都刻成雕版就行。
最快的效率、最准确的方式,把书给印出来才是最重要的。
等苏瑾介绍完。
其他三个人还不觉得有什么。
严松听得心惊胆战,手心往外冒着汗。
等领了苏瑾写的文件离开,出了皇宫,严松才深吸一口气,朝着他们三个开口,极其严肃:“此事,只有我们四人能知道。”
“回去之后,其他兄弟,可以同他们说,郎君授予我们造纸的法门,但具体内容一个字都不能提。”
一个人有些惊讶严松的态度:“只是造纸,哥哥为何这么慎重。”
严松摇了摇头:“这哪是造纸啊,这是一座金矿。”
金矿?
三个人一愣,有些不太能理解严松的话。
“我问你们,想不想买一本书?”严松开口,抛出一个问题。
他们三个都是有了孩子的,听到这个问题,立马点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