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没有成本的无价之宝
想来能随便拿一成收益分出来的人,应该不是那种贪财的人,金子于他、甚至于整个大楚而言,都有格外的重要性。宅院里。
三个人开始研究起了造纸。
甚至都不用花钱去买材料。
树皮嘛…从门口剥一些桑树的皮就是了,正好苏郎君的文字里就说了,桑树是最合适的原材料之一。
草木灰嘛…也很容易获取。
厨房里兜一铲子出来就是,那里存着好几罐子的草木灰。
似他们这样的穷人家,不会浪费一点资源——更何况草木灰的作用大了去了,他们可不会随随便便就给扔了。
草木灰能用来洗澡、自家婆娘来月事的时候,也能做月事带、还能当化肥、燃料。
城里就有收草木灰的。
等量的草木灰,甚至可以换等量的粮食。
把树皮和草木灰放在一起熬煮,这一步叫脱胶——可以用高浓度的碱液来做,但这个时代调配出碱液是一件困难的事,草木灰里带着一定含量的碱,也能起到一定效果,只是没那么好就是了。
煮了大半天,直到树皮散开,他们把树皮捞出来,继而切碎,开始捣浆。
这是一项辛苦活。
三个大汉累得满身大汗,石臼里的树皮才变成了乳白色的胶状物。
把它们抠出来,放到水里。
这不代表就能造纸了,还得经过一步名为打浆的步骤——让纸浆能够均匀地散在水里,这一步虽然比捣浆省力一些,但也是个吃力气的活。
忙到这一步,天色已经变暗。
他们点上油灯,开始进行最关键的一步——抄纸。
用细细的筛网浸入纸浆水里,舀起薄薄的一层,再慢慢晃动,把水给荡出去,让纸浆在筛网上形成薄薄且均匀的一层,再缓缓把湿纸摊在桌上。
一直到深夜,严松领人回来。
他们也刚好用完材料,踩摘来的树皮,造了足足六十八张纸,从一开始的不熟练,到后来的得心应手。
他们速度越来越快,质量也自觉越来越好。
等到两天后,纸张晒干。
他们小心翼翼地把纸张分层,对着太阳光举起来,照耀着一看。
最前面的几十张,质量并不是很好,薄厚都不均匀,后面的要稍微好上一些,也只能勉强说是能用的程度。
打出来的浆太大了,而且分布的也不均匀,孔洞太大、纸张太厚。
问题很多,别说和现在的宣纸相比,就是和一般售卖的最便宜的纸张比起来,都差了一些。
但这毕竟是纸!
他们亲手造出来的纸!
而且几乎没有成本,都是随处可取的材料。
最关键的,在苏瑾写的文件中,真的要开始造纸,可不会像他们这样敷衍了事了,材料泡水都要一两个月的时间。
煮制也不是短短两个时辰就行,而是要煮好几天。
捣浆也要捣得更细一些。
他们抄纸的技术也不行。
制作工具也有很大的问题,筛网都是用来筛小米的那种。
但这是一个好的开始。
他们沉下心,开始按照文件上的流程,慢慢地去处理材料。
竹子、桑树皮,这是他们最先选取的两种材料,在浸泡的时候,他们顺便也按照苏瑾所给的材料上的要求,去准备那些工具。
自己亲手打造,生怕这些东西外泄了出去。
筛网、竹席,也都是让自家婆娘亲手去做的。
直到两个月后。
天气开始渐渐入了秋。
第一批纸才终于真正的制造出来。
竹纸洁白、桑纸发黄。
都是薄薄的一层,抖动一声,发出清脆的响声,就好像是金子在他们耳边晃动一般的声音。
三人有些激动,小心翼翼地包好纸,就奔着皇宫去,要拜访苏郎君。
他们骄傲且自豪地把成果摆在了苏瑾的桌案上。
一沓厚厚的纸张。
按照市场价来算,这些份量的纸甚至可以换到七八石粮食。
“新纸造出来了?”苏瑾拿起一张,抖了抖,纸并不是很平整,毕竟是湿纸而后又晒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