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7章你又骗我!
第287章你又骗我!
这几天,林家小院门庭若市,一波又一波记者攥着采访本、别着钢笔、脖上挂着相机找上门来。
林渊却始终待在屋内,只让吴秀兰以自己身体不适为由,客气地婉拒了所有采访。
一来他是要让舆论再发酵一会,二来他的独家报道当然要等着文雪来采。
毕竟,两人多年的交情摆在这里。
文雪在金陵时报做记者,文字功底扎实,不久后还会升任主编,往后林渊有什么想公之于众、广而告之的讯息,都可以借助她的报道传播出去。
多数人其实都没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习惯跟风,人云亦云,有时候一篇措辞犀利的文章很容易就能引动风向。
林渊已经把文雪当作自己暂时的“御用笔杆子”,往后要造什么声势,自然事半功倍。
记者们之所以蜂拥而至,这还是因为官方将林渊的专访内容公之于众,并刊发报纸,这位国内最年轻奥运冠军宣布转型短跑的事迹,如星火燎原般迅速传播开来。
当然,在发布之前,相关部门曾多次与林渊进行细致深入的交流,反复确认他的转型绝非一时冲动。
毕竟作为国内最年轻的奥运冠军,体坛冉冉升起的璀璨新星,自然是需要最慎重的对待。
果然报道一经发布。
顿时引起轩然大波。
一个厨师不看菜谱,改看上兵法了?
不是,一个射箭运动员不练习射箭,改练起短跑了?
这对吗?
这不是胡闹吗?
众所周知,射箭这项运动黄金竞技期很长,只要状态保持得当,以林渊在射箭领域的统治力,至少还可以再为国家稳守两届奥运会。
不过因为有着官方背书,加上林渊顶着“奥运冠军”和“文科状元”的双重光环,媒体报道很少有直接进行公开质疑的,大多都是称赞林渊敢于挑战的拼搏精神。
《湘江晨报》:“他毅然放下射击冠军的荣耀,转型百米短跑,这种挑战自我、突破舒适区的勇气令人钦佩。”
《浔阳日报》:“林渊在射击项目上尚有很大发展空间,本可继续在国际射击赛事中为祖国摘取更多奖牌,却选择转型,实在可惜,射击迷们也将无法再看到他在靶场上的飒爽英姿。”
《青年报》:“转型之路注定充满坎坷,从射击到短跑,技术、体能等方面差异巨大,林渊能否在百米短跑领域取得成绩尚未可知,但其勇气可嘉,我们期待他能克服困难,闯出一片新天地。”
《燕京日报》:“从刘长春单刀赴会洛杉矶,到今日射箭冠军跨界转型,跨越半个世纪的奥运征程中,中国体育的精神火炬始终在传递。林渊用实际行动告诉世人:中国体育人的使命,不仅是在熟悉的领域摘金夺银,更是要以无畏的勇气,在未知的赛道上书写新的传奇。”
《南方新讯》:“林渊突然放弃射击专长,投身陌生的短跑领域,这也许会给年轻人传递一种错误的信号,让他们认为可以轻易放弃已经取得的成绩去追求不切实际的目标。”
……
而另一边的文雪坐在家中,一心等着林渊上门。
她提前向领导请好了外勤假,专门为采访林渊空出时间。
在她的推算里,林渊差不多该回到南京了。
毕竟过去每次林渊外出,回来后都会第一时间来找她,还总会记着给她和文居岸带礼物。
她都已经习惯这样,可这次,她等了又等,始终不见林渊的身影。
九月一日。
上午。
晨光照进林家堂屋。
餐桌上,粗瓷碗盛着白粥,旁边的煎蛋金黄油亮,一碟腐乳端正摆在中间,暗红的汁水浸润着乳白方块,看得人食指大动。
林渊喝了一口粥,对吴秀兰说道:“我先顺路把三丽送去初中报到,等她报到完,我带她去南大转转,下午再把她送回来。”
“好。”吴秀兰又对林渊叮嘱道,“你要是在学校住的不习惯,就回来住,啊。”
林渊含糊应着:“嗯,你放心吧。”
林渊和吴秀兰的说法自然是住校。
否则吴秀兰要是知道林渊在学校外面租房住,指不定会怎么唠叨呢。
就算拗不过林渊的决定,她肯定也要把地址门牌号问得清清楚楚。
林渊可不想看到,哪天自己正在出租屋里和常星宇卿卿我我,甚至准备更进一步的时候,吴秀兰突然上门要来替他打扫卫生之类的。
饭后,吴秀兰手脚麻利地收拾好碗筷,匆匆赶去上班,林渊则是陪着三丽去初中报到。
初中校园里,林渊护着乔三丽挤到公告栏前,很快就在密密麻麻的名单上找到了乔三丽的班级。
教室里,班主任点完名,开始分发书本,等同学们都拿到书,班主任又讲了几句话,报到的流程也宣告结束。
林渊拉着乔三丽,笑着和她的班主任聊了几句,用意很明显,无非是让老师看在自己的面子上平时多照顾自家妹妹一些。
随后,林渊骑着自行车,后座载着乔三丽,一路朝着南京大学而去。
和六年前相比,校园里已经大变样,崭新的教学楼、实验楼拔地而起,图书馆也翻修一新,处处透着新气象。
林渊停好车,伸手帮三丽理了理被风吹乱的刘海,轻声问道:“还记得我第一次带你来这里吗?”
“我记得!”乔三丽眼睛瞬间亮了起来,指着远处的一栋教学楼,“哥你当时来找文老师,后来我们去吃鸭血粉丝汤,你把鸭肝、鸭肠全夹给了我,自己只吃了一点粉丝,回去路上我走不动,还是哥你背着我回家的!”
林渊被逗得直乐,伸手揉了揉妹妹的发顶:“那家店还开着呢,我中午带你去吃,这次我们一人一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