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章朝和斋一 - 娶个夫郎奔小康 - 不归粥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第116章朝和斋一

李大成把前两次用剩的伤药,都给吴旺送了过去。他过去的时候村长也在,听说村里除了吴旺家,还有几户的房子也有不同程度的损坏,万幸都没伤着人。

只有吴旺伤的最重,屋子损毁的也最厉害,一时半会儿都住不了人。齐大志家里也有六七口人,吴旺拖家带口的总不好一直住在齐家。

村长想来想去,还是决定先把吴旺一家,暂时安置在没人住的空屋里。一来,有个落脚的地方,二来,也方便吴旺养伤。

只是这空屋多半是闲置了很久,难免破败,有的屋子更是连窗户都没有。春夏时,将就住几天还行。可眼下寒冬腊月的,好人住进去也得冻病了。

仗着眼下人多,又都是年轻力壮的汉子,费不了多少功夫,也就帮着收拾了出来了。虽然肯定不比家里,但好歹能暂时有个地方安身。

李大成跟着收拾好了,才回去找沈桥。

这会儿吴家夫郎已经醒了,听说吴旺只伤了腿,性命无虞,也松了口气。可想到家里被雪压塌的屋子,还有面前的孩子,眼眶里还是含着泪。

赵婶儿一直在旁边劝着,就怕吴家夫郎想不开,看着两个可怜的孩子,也是心里发酸。她也知道这时候,就算旁人说的再多也无用。事情不落到谁身上,谁也不知道其中的难处。可一家人能够整整齐齐的,已是老天保佑了,日子总得继续往下过不是。

沈桥看着心里也难受,他不太会说话,只有帮着哄孩子,偶尔插上两句。

他正想着一会儿同李大成商量一下,晚上做饭的时候多做些送过来。就见男人挑了门帘进来,身上头上都沾满了灰和草根,瞧着有几分狼狈。

现下时候不早了,李大成还得给吕掌柜送卤肉,忙乎了这一早上,时间已然不怎么宽裕。因此将村长给临时找的安置屋的事说了,便没有多呆,领着沈桥从赵家出来。

沈桥抬手给他拍了拍身上的灰,刚拍了两下,手就被握住了。

“全是灰,拍不干净,回去我换身衣裳。”李大成牵着他的手往前走,见小夫郎情绪不高,笑着问他:“还难受吗?”

沈桥还想着吴家的事,没想到他这么问,顿了一下,才摇摇头,“不难受了,就是昨天的事我……我不怎么记得了。”

昨天的事,沈桥都记不清了。只记得喝了酒以后就有点犯困,头也晕乎乎的,后来的的事就全想不起来了,连怎么从灶房回到的屋里都不知道。

李大成扬唇轻笑,开口的话带了一丝玩笑,“下午回来,我帮小桥回忆一下。”

“别闹。”沈桥自然知道李大成的心思,在他胳膊上轻拍了两下,“快回家吧,你洗洗换身衣裳,我做点饭你吃了好出门。”

李大成握着沈桥的手晃了晃,“不吃了,换身衣裳我就走了,你自己做点吃的,院里的雪放着就行,等下午回来了我再背出去。”

雪路难行,早点出门也好。沈桥叮嘱他到了镇上买点吃的,别空着肚子。小夫郎的照料李大成格外受用,笑着一一应下,出门前还在人脸上亲了一口。

路上的雪比昨天还厚,每一步都需要用力踩下去,车轮每向前一步,总会深深的陷进去,全靠人力往外拉。

幸而有了昨天的经验,今儿出门的时候李大成带了一把铁锨,省的用手去挖,也节省了不少时间。绕是这样,到了镇上,他也出了一身汗,里衣都湿透了。

顾不上歇着,就往青竹阁赶,到了才听伙计说。吕掌柜今日未在铺子里,伙计愁眉苦脸的说是去衙门了。

清河镇好些村子,都因为这两日的大雪,遭了不同程度的灾。光只着衙门肯定是管不过来,便号召镇上的商户们布施,既可为衙门减轻压力,也可以为各家的铺子做个推广。

这样的布施年年都有,家大业大的商户,自是不惧。苦就苦了小商户,挣不了多少银子还要往外掏。可这等惠民的善举,又不能不参加,一时真是各家有各家的苦楚。

这里面的门道,李大成也能猜出几分。他倒不替吕掌柜担心,吕掌柜在镇上经营了数十年,自然是有些手段的。虽然少不得出些银子,但也不会伤筋动骨。

吕掌柜走之前,吩咐了厨娘,说是让他帮着把蘸料调了。厨娘说的时候有些难为情,明明那日是看着人调的,用料也都记下了,偏偏调出来的味道,总是差了点。有舌头灵的食客,一下子就吃出味道不同。

掌柜的虽没说什么,可厨娘心里还是觉得有些慌,生怕不让他在这做了,因此对李大成的态度也更殷勤。

这都是小事,既然吕掌柜开口了,李大成自不会推拒。

他洗了手,就开始调蘸料。厨娘一步不落的跟着,生怕有一个步骤没看清。他也不藏私,况且就一个蘸料也犯不上藏着掖着,刻意放慢了手上的动作。

厨娘自是知这份情的,自掏腰包备好了茶水果子,做谢礼。李大成也没推辞,喝了杯茶,果子却是没动。

从青竹阁出来,早已过了饭点,他在街上买了三个包子,草草吃过,好歹肚子里不再那么空了。

这会儿出了太阳,风也止住了,街上的行人比他刚来时多了些。李大成没有着急去拿肉,想着在街上转转。一来,给家里添点东西,定的那口铁锅今儿也该拿了。二来,也顺带着打听一下许阿婆祖孙的消息。

那日回去后,他又找周恒确认过许阿婆这个侄子的相貌,虽然没有更多的信息,可只人还在镇上,总会留下痕迹。况且他还带着一老一小,更是惹眼,若要踏下心打探,总能问出些什么。

前面就是朝和斋,冬日正是生意好的时候,店里的客人进进出出,就没有清静的时候。

李大成想着沈桥畏寒,白日就算是点着火炉,一做起针线活儿来,手也总是冰凉的。如今手头富裕了,自然不能亏着夫郎。

伙计站在店门口,迎来送往,对着衣着好点的客人,笑的一脸殷勤。

人嘛,总有以貌取人,拜高踩低的。他买个东西,自然犯不着,寻他人的麻烦。

铺子里比外面暖和不少,案几上燃着熏香,幽香四溢。一扇雕花的屏风,将铺子里隔成了里外两间,外面架子上陈列的都是些样式普通的汤婆子和手炉,想来里间卖的都是些精致价更高的。

李大成在外间转了一圈,想着买一个汤婆子,再买一个手炉。汤婆子晚上睡觉前灌上热水,可以放在被窝里,这样等人进去的时候,就不会那么凉了。

手炉留着白天给沈桥暖手用,手炉里放的是炭,比汤婆子用着方便,省的总得去烧热水。光是手炉用的话,买上一小筐炭便可以用上很久,到时候直接扔到火盆里烧红了,再夹到手炉里,便可以温热半天。

见没有人过来,李大成冲着门口的伙计招呼了一声。

那伙计见他穿的布衣,便有些不情不愿,脚下的步子也懒懒散散的,“是要看汤婆子吗?最便宜的一百五十文啊!”

打开门做生意的,就算是有些势力眼也没什么,可这么明面上赶客的,李大成还真不多见。

另一边一个帐房打扮的年轻人,见这边气氛有些焦灼,连忙放下手里的笔,从桌案后起身迎了过来。

“还不去门口迎客,这我来就行了。”年轻人朝着那个伙计说了一句,那伙计满不在乎的“切”了一声,还嘟囔了一句“穷的叮当响还想来这充大爷”,才慢慢悠悠的走回门口。

对面的年轻人面上有点难看,但也没说什么,转头又带上笑朝着李大成,道:“您别介意,他是新来的,还不懂规矩。您要看什么我给您介绍?”

李大成算是看出来了,那个伙计哪是不懂规矩,分明是身后有靠山,否则一个伙计怎敢这么嚣张!

“朝和斋不愧为镇上的翘楚,连伙计都与众不同,怎么他是同你们掌柜的有亲吗?”李大成也不遮着,直接开口。他是来买东西的,不是来受气的,卖汤婆子和手炉的又不止有这一家。

“这……”年轻人想来没料到他会这么问,支吾了一会儿,也没找到合适的说辞。

李大成没刻意压着声音,店里就这么大,大家纷纷往这边瞧。年轻人招架不了,留下一句“稍等”,转身就进了里间。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