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李家的下场 - 娶个夫郎奔小康 - 不归粥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第124章李家的下场

吕掌柜今日在铺子里,李大成过去的时候,正一脸愁容的叹着气。

见了李大成也是不住的吐苦水,官府年年都要号召他们这些商户布施,却丝毫不体谅他们的难处。到时候时候有了功绩全是官府的,他们是半点儿好处都捞不着。

官府口口声声说对铺子的名声有好处,可他开的是酒馆,最寻常的客人一进一出,最少也得三四钱银子,哪里是乡野之人消费的起的。

若说真有好处,也是粮油铺子这类的能得些好处,就算不能拉到主顾,起码也能混个眼熟。就算是乡下人,也同样需要米面粮油,有了眼熟的铺子,自然是先光顾。极少成多,也是个进项。

况且布施也多是些米面这些,官府对他们这些商户盘查的颇严,布施的钱粮需得账目清晰明了。为了省事,好些商户都会选择去粮铺里买好了米面,再行布施。到时候账目上有进有出,官府查问好应答不说,也不涉及自己的私产。

各家粮铺单单卖给他们的,就不是一笔小数目。看着白花花的银子进了别人的口袋,任谁心里都好受不了!

可怜的还是他们这些做陪的,年年跟着白折腾,到头来损失上几百两银子不说,还得耗上好几日,铺子里的生意都耽误了。

昨日回来,好几个相识的商户都是苦不堪言,奈何毫无办法。这大雪要布施、大旱要布施、大雨也要布施。总之,这一年银子没挣回来多少银子,光布施就要散出去不少。

就这他们还得感恩戴德,面上不敢流露出丝毫不悦。谁让他们是最末等的商籍呢,手里虽然有些银子,却也脱不了任人摆布的命运。

要不商户更重视家中子弟的学业,就盼着家里能出一个有功名的孩子,那就有了依仗,旁人要想欺负也得掂量掂量。

说来,他们这还算好的,父母官还算的上廉洁,不太盘剥百姓。若是换了其他地方,哪怕你是家财万贯的富商,只要是没有后台。甭管是铺面还是房产,给人随意安上一个罪名,那就是抄家灭族的大祸,连个分辨的机会都没有。

吕掌柜又叹了一声,说出来心里都痛快了不少。这些话他不好和家里人说,平白的让家里人刚着堵心,也帮不上什么。

和李大成聊了一会,畅快不少,心里也没有这么憋闷。

马上年关了,还有不到一个月的时间,若是这时候,镇上多了些拖家带口乞讨的。不仅官府的颜面不好看,更关乎着政绩。这里面的门道,即使吕掌柜不说,李大成才能猜到几分。

既然这银子花了,宣传一下也无可厚非。大可弄上一面布旗,上书青竹阁三个字,下边还可一用小字,写上此次布施的品类,外加每个人可以领到的数量。

布施的商户颇多,布施的品类也不尽相同。布旗就挂在布发放布施物品的桌案旁,便是有人问也不打紧,只说是为了方便人看仔细,好按需领取。

即是布施,布旗也没必要太花哨,素净点便好,也不会惹眼,想来官府也不会在这点小事上计较。

虽然排队领取布施的人是不识字,即是有一个半个识字的,也不会花大笔银子来酒馆花销。可过往的路人却不乏识文断字的,几日下来,总会有人瞧见。不说能招揽到多少客人,起码也能叫别人知晓青竹阁的名字。

吕掌柜听了李大成的话,连连称赞,他怎么没想到这个主意。他既花了大银子,做个宣传也无可厚非。

说话间也不像刚刚那么愁苦,两人又聊了一会,吕掌柜送李大成出来时,脸上已经带了笑。

李大成约了周恒来家里吃饭,便没在镇上多耽搁。想着买了肉直接回家,到了徐富铺子时,不等他开口问,徐富就主动和他说起。特意留意过了,但没见过他说的那一老一小。

得了这个消息,李大成倒也不意外。镇上那么大,找人本就不是个轻松的事,何况这才一两日,没有眉目也正常。

托徐富继续给留意着,李大成拿了肉,又多买了三排骨和几根棒骨。既然要请人家吃饭,必得做些拿的出手的菜。

村里人除了年节吃肉都不多,排骨吃的更少了。排骨比肉贵,还有骨头,虽然滋味比肉好。可真要是让人们,花钱买些带骨头的肉,没多少人乐意当这个冤大头。

也只有过年的时候,村里有人家杀猪,攒下钱的人家才舍得买上些排骨,回去和肉炖了,香香美美的吃上一顿。

李大成想着晚上做个红烧排骨,在炒上两个菜,再煮上一锅香香的棒骨汤,这顿饭待客也不算失礼。

出门时,还答应沈桥,晚上给他买好吃的。小夫郎喜好甜食,糕点、糖果、蜜饯都可,蜜饯家里还有,今儿便买些别的。

点心铺子的伙计都认识李大成了,一个农家汉子三天两头过来,买点心蜜饯的着实不多。乡下人过日子都仔细,谁家舍得经常过来,买这些不扛饱的吃食。

来的多了,自然熟识,偶尔闲聊两句,才知是给家里夫郎买的。这般爱护夫郎的男子不多,伙计自然记的清楚。

见他过来,伙计立时笑着迎了过来,“您过来了,今儿来点什么?店里有新做好的丰糖糕,软糯香甜,您可以看看。”

因着是老主顾,伙计说话便更随意,介绍的点心也都是按着他素日的口味来的。

丰糖糕里加了蜂蜜和大枣,因此成琥珀色,用模子做成一个个花朵的造型,瞧着倒是比寻常方形的点心,更精致些。

姑娘小哥儿大多喜欢这种精巧的东西,沈桥虽然不说,李大成也看的出来。小夫郎的衣裳、帕子上都绣着图案。

因此那日买手炉的时候,他特意挑了雕花的,虽然贵上些,但样式更精巧好看。每每见小夫郎,喜爱的抚过手炉上的雕刻着的花纹时,李大成便知道手炉没有买错。

想着沈桥气血虚,多吃些蜂蜜大枣的有好处,李大成便要了些。又买了点儿杏仁酥和蜜糖条。

伙计笑的更殷勤,像这样的客人哪里去找,不仅经常过来光顾,付银子的时候也痛快,从不吵架还价。

结账的时候,掌柜的见他买的多,还特意送了一小包松子糖,虽不值什么,可白送的自然不会有不愿意。现在生意没有那么好做,这也是为了留客。

快出镇子的时候,见街边有卖桂花酿的。桂花酿里头含有少量的酒,却不易醉人,喝起来酸酸甜甜的,很受姑娘小哥儿们喜欢,正适合沈桥喝。

李大成买了一竹筒,晚上吃饭的时候,他们势必要喝些酒。小夫郎的酒量实在是不怎么样,有桂花酿席间也可以喝上一些,又不用怕喝醉。

冬日的天气,阴晴不定,有时候早上还太阳高照,到了下午就刮起了大风。寒风一起,霎时就冷了许多。

眼下刚过饭点儿不久,李大成想着赶回家去,便没在镇上买吃的。这会儿天色阴下来,不如早上出门的时候暖和,街上行人也少了好多。路上的积雪还残留着些没化,踩踏多的地方隐隐露出底下的土路。

李大成回到河谷村的时候,刚刚未时两刻,村口有不少孩子嬉戏。村里的孩子都懂事,早早的就知道帮着家里干活儿,也只有冬日里不忙的时候,可以撒欢儿的玩玩。

路上碰见几个人,拉着李大成闲聊了几句。他整日拉着板车进进出出,村里人都习惯了。虽然面上没说什么,背后可能都以为他赚了大钱。

有人虽然眼热,却也没有法子。村里那么多人,除了本本份份的种地,闲了到镇上卖点自家种的菜,谁有本事去镇上摆摊。人生地不熟的,就算真过去了,恐怕连嘴都张不开。

因此好些人,对李大成的态度有了改变,哪怕过去不相熟的,此刻也能主动搭上两句话。日后若是要带个什么东西,也好开口不是。

其实自打李家在村长家门前闹事那日子后,村里人对李大成的态度就转变了许多。

大家也算是看清了李家人的真面目,都一个村里住着,除了村里一两个懒汉,谁家有事大伙能帮的都会帮上一把。对李家这种人,只顾自个,连家里人都算计的,大伙自是不愿意再来往,谁知会不会被盯上什么。

反观李大成日子过的风生水起,不少人都在背地里说李庆是个蠢笨的。丢了那么有出息能赚钱的儿子,倒是拿着一个赌徒当成宝,真不知道他怎么想的!

眼下落的一把年纪,还要被逼债的堵上门来这样的下场。听说那些赌坊的打手,都极其凶狠,把李清狠狠的打了一顿。离的近的人家都没敢出门,生怕惹上麻烦。

还是李庆赔了四亩地,才把这场祸事了结。那可都是上好的田地,怎么也能卖上二十六七两,就这么让人家拿走了。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