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3?第253章 - 开国皇后升职记 - 黄柏山人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253?第253章

253第253章

◎贴心◎

接下来的游历途中,徐廷君完全可以明显察觉到民间丧葬之风的改变。

受他皇祖母对身后事的态度影响,不需要朝廷特意下令,也不必让地方官吏大力宣扬,或是采取什么强制措施,百姓们就能主动改变思想观念与行为。

这让徐廷君深刻感受到了上位者以身作则,所能带来的巨大影响,并牢记在心。

柳明月得知相关消息,也感到十分欣慰,身为考古学者,她非常期待能在一座座古墓中,发掘出更多的陪葬物品,找到更多能反应墓主所在时代文化习俗与特征的历史证据和线索。

但是身份的转变,也让她的思想立场发生了改变,不愿看到大量的陪葬物被深埋地下,绝大多数都难见天日,造成巨大资源浪费。

不过柳明月自己也清楚,厚葬之风不可能被彻底杜绝,但是只要能在整体上有所改善,就能节省许多资源,尤其是那些在炎黄大地上本就不富足的金银铜。

承中十一年,北方边境再起战事,郭锦昭率部分西北军前去支援,这一战足足打了半年之久,从春末一直打到冬初。

战事刚起时,徐廷君一行正好游历到了北方边境。

在那里,他亲自体会到了战争能给国家和百姓带来的巨大影响,也亲眼见证了战争的残酷,甚至还不顾崔太傅等人的阻止,坚持与他舅舅一起上战场杀敌。

这一经历,给徐廷君的思想与认知,所带来的影响十分大,本就沉稳不少的少年,在历经战争的洗礼后,明显变得更为成熟与理智。

远在京中的柳明月和郭锦秋,都能从他寄回去的家书中,看出少年的心态所发生的变化。

郭锦秋对此既觉欣慰,又难免感到有些担忧。

“母后,廷君在外游历的这三年期间,经历不少,变化也不小,我们要不要将他召回来?”

柳明月知道她在担心什么,笑着安抚道。

“孩子长大了,有了自己的想法和认知,是件好事,我们要学着相信他,而不是担心他会像断了线的风筝一样失控。”

听出婆婆的提点,郭锦秋有些羞愧。

“是儿臣有些多虑,让母后见笑了,虽说能从廷君的字里行间中,看出他的成长与正向的改变,但是三年没见,儿臣这心里,始终有些不放心。”

柳明月能够理解对方的心理,“嗯,你会担心,乃是人之常情,他在外游历的时间也不短了,也是时候该让他展现一下过去三年所取得的成果了。”

郭锦秋好奇的问道,“母后有何打算?”

柳明月拿出一份奏表递给对方,“这长岭县的县令出缺,朕打算让廷君接任这长岭县,练练手。”

郭锦秋先看了看奏表中的内容,这份由当地知府上奏的奏表中,有简单的介绍长岭县的情况,如其所在地理方位、县域面积、人口数据、所辖乡村数量等。

“母后这是早有打算?”

若非早有打算,像这种偏远区域的县令任免事宜,若没有特殊原因,根本没有机会被放在她婆婆的御案上,顶多也就是由吏部官员拟定好相关人选后,呈入宫中走个过场。

“算是早有想法,正想跟你商量一下,就说到这个上面了,你对此意下如何?”

郭锦秋知道婆婆真正想‘商量’的是什么,赶紧表态道。

“母后英明,儿臣觉得这个安排很好,也是廷君目前正需要的,他读了那么多书,又在外游历数年,在理论方面肯定积累不少,却缺乏实践经验,您的这个安排,实在是再合适不过了。”

这是郭锦秋的真心话,她担心儿子,想让儿子回来,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不放心儿子如今的真实情况,是否真的达成预期目标。

她婆婆显然也存在类似的想法,才会做出这一安排,而个安排,确实是徐廷君目前最需要的机会。

柳明月欣慰的点头道,“就是这么一来,廷君可能至少还要在外个两三年,让你们母子一别这么多年,我这心里,实在有些过意不去啊。”

说到底,还是这个时代的交通太过不发达,大安这一再扩充的疆域,又太过辽阔,来回京中实在不便。

说起儿子一离京就是数年的事,郭锦秋确实有些失落与伤感,不过她更清楚儿子需要什么,怎样对其更好。

“母后言重了,儿臣若因心疼与不舍儿子,就自私的将他困在宫中,不仅对不起他,也对不起这江山社稷和黎民百姓,不管是儿臣,还是廷君,都不是那不知好歹的人,也都能体会到您的苦心。”

郭锦秋不仅没有因为婆婆只给她儿子安排个县令之位,感到生气与不满,还很理解婆婆此举背后的深层含义。

知道婆婆可能是因培养她丈夫做继承人的失败经历,从中吸取了教训,才会用这种方式培养她的儿子,处处都很细心谨慎,她只会对此感激不尽,怎么可能会有异议。

柳明月真心觉得,与三观相契合的郭锦秋谈话,实在是件很舒心的事,因为她所做的这些旁人可能会感到难以理解的决定,对方总能及时领会到她的苦心,并给予正面反馈。

“你能理解就好,就是委屈你了。”

郭锦秋却正色道,“儿臣不委屈,是母后太辛苦了,不仅为国为民殚思竭虑,还要为儿臣等后辈处处操心,都怪儿臣无能,不仅没有能力为母后分忧,还总为您增加负担。”

柳明月闻言,不禁愣了一下,她是真没想到,对方竟是这么想的,惊讶之余,还感到窝心不已,忍不住再次感慨,这个由原主老公纯粹出于政治目的选的儿媳,实在比原主的那对儿女贴心多了。

“有你们这全心全意的支持朕,辅助朕,朕也不觉得辛苦,能看到你们这些晚辈的成长和进步,我只会感到欣慰,纵然是负担,那也是甜蜜的负担。”

听到婆婆的话,郭锦秋只觉身心都如泡在温水中,十分舒畅和感动。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