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0?第240章 - 开国皇后升职记 - 黄柏山人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240?第240章

240第240章

◎差别◎

对郭永章等人而言,有了明确的努力方向和目标后,他们在源安三府开展工作时,就容易多了。

他这些大安官员一边学习当地语言,一边强令当地人学习大安语言,在来自海贸司与海军的一些精通当地语言的大安人,从中作为翻译。

又有大安派驻各地的陆军,从旁虎视耽耽的盯着,大安官员学习当地语言的进度且不说,反正当地人学习大安语言的效率,还是比较高的。

当然,在学习语言的期间,这此来自大安的官员也没闲着,立刻着手安排从大安迁居过来普通百姓,并在同时进行当地人口统、田地等信息的统计工作,接手当地已在开采中的各种矿产资源。

原毛野岛上的那些当地势力,以及当过海盗的男性,几乎都被绞杀殆尽,能活下来的,基本都是些普通百姓,多为妇孺。

相继从大安迁过来的一批又一批人,则多为家无恒产,或是没什么家累的单身男性。

其中甚至有近半人数,甚至都是退役将士,他们迁居到源安三府后,会得到房屋、田地分配方面的优待,有些还在官衙任职。

即便是没有在官衙任职的人,也有可能肩负着一些朝廷安排的任务。

大安没有将人分成三六九等的习俗,不会无端将这些当地人视作低人一等的存在,更不会做出为拢络那些当地人,用各种惠政与优待哄着他们的行为。

柳明月对这些当地人的态度,从一开始就没掩饰过,所以海军与大安驻安对那些当地人,也是持顺者生、逆者亡,略显残酷无情的处置风格。

那些愿意主动申请来源安三府任职的官员,绝对都称得上是聪明人,对于军方对待当地人的这种处置手段,他们不仅没想着要上奏到朝廷,弹劾军中将士们,还抓机会唱红脸。

不用柳明月示下,军政双方就这么以胡萝卜加大棒的方式,在短时间内,就将三府上下都给整顿了一遍。

让那些以为来到源安岛后,工作将会难以展开的官员们,都深感意外,不过他们也从中领会到了一个不宜宣之于口的认知。

那就是,对朝廷而言,对待这些被大安夺取的疆域内的当地人,跟对待大安内陆百姓的方式,还是不一样的。

这个认知,不禁让人下意识生出身为大安人的骄傲与自豪,对大安生出由衷的归属感。

而源安三府成为大安的疆域后,依旧摆脱不了其资源匮乏的现实,大安与源安三府之间的贸易往来,直接常态化。

不过朝廷的司农司,也有在源安三府设立分处,带从大安带来了各种农作物种子和先进的农具与种植技术,让当地的粮食产量,在当年就得到大幅的提升。

毕竟几百万年前的火山大喷发,给源安岛带去了大量的肥沃土地,是比大安东北的土地更为肥沃的火山土壤。

再加上这里的雨水丰沛,粮食产量一直居高不下,这里的百姓生活艰难,最大的原因,在于当地上层势力一直战争不断,底层百姓都是奴隶般的存在。

承中二年年底,海军舰队带回两船已进行过粗炼的金块银块,运抵京中后,令负责接手相应事宜的户部与相关官员,都大吃一惊。

毕竟他们都知道,在海军与陆军顺利夺下源安岛上,就已经向朝廷上缴了大笔的战利品,那也是一笔惊人的巨额财富。

如今时隔不到一年,又运回两船的金银,所以有了源安岛,金银的运输单位,都成船了吗?

哪怕海军的船不比商船,体格不算大,载货空间有限,能装载的金银量,即便只是仅经过初步提取的矿石,这笔财富也十分惊人。

柳明月拿起户部呈上来的金块和银块,看了看,有些好奇的问道。

“这些只经过初步提取的精矿,纯度如何?”

李尚书满面红光的回道,“纯度很高,可见原矿石的纯度本就比较高,才会仅进行过初步提炼后,就能获得纯度如此高的粗矿。”

柳明月满意的点头道,“如此就好,那源安岛还真是个好地方,除了这些金银矿,根据那边传回的奏报看,可能要不了几年,那源安岛就能成为我们大安的一大粮仓。”

李尚书真心实意的恭维道,“还是陛下圣明,没想到那处自古以来,都不被先贤们放在眼里的海外蛮夷之地,竟然能给我们大安带来如此大的惊喜,我们一定要加强对那边的管理。”

再也不能让那里的脱离大安的掌控,不过李尚书相信,知道那座岛能给朝廷带来的巨大好处后,后来者肯定也会有这个认知。

柳明月点头道,“这是当然,我们为那里带去了各种先进文化和工艺技术,可不是去扶贫的。”

承中三年年初,潜伏极深的源安三府当地势力,勾结与之相邻的南扶余,发动叛变,却被驻军及时发现。

不仅那些潜藏势力都被连根拔起,所有与之相关的人,也全都被揪了出来,然后全族都被送到矿区做最危险的苦工。

被在第一时间抓捕之际,那些人才意识到,可能他们自诩聪明的一举一动,早就被人看在眼里,只是人家一直在等着他们跳出来而已。

他们不知道是,抓捕清除他们这些人,不过是顺带的而已,大安的主要目标,从来都不是他们这些已是瓮中之鳖的人,而是他们勾结上的南扶余。

相关消息传回京中,柳明月当即下旨,以南扶余意图颠覆大安在源安岛的统治为由,对南扶余发起攻打。

哪怕南扶余方面愿意认罪,主动提出愿意赔礼道歉,愿意当大安的附属国,世代向大安朝纳贡,效忠大安,柳明月仍旧表现出十分愤怒的态度,不愿收回旨意。

除了部分不知道宫中谋划的官员,在得到南扶余方面派人送上的好处,愿意帮忙说几句好话,劝柳明月消怒,不必与那南夷小国计较外,其他大臣都表现出与女帝一致的同仇敌忾。

早就将南扶余所在的那片区域,都视为大囊中物的大安海军与陆军,在接到朝廷旨意,迅速行动起来,前后只花不到三个月的时间,就将南扶余及与其相连的两个小国,彻底纳入大安的疆域。

相关战争的发动,大安一直站在道义的制高处,师出有名。

南扶余因一念之差,招来大安的攻打,与其相邻两个小国,本着唇亡齿寒的原则,也相继加入加场,想要合三国之力,凭借主场优势击退大安军队。

可惜他们的所谓主场优势,在携带着先进枪炮的大安精兵强将面前,根本不堪一击,再加上他们各国内部,都不乏别有用心拖后腿之辈。

使得看似规模强大,战斗力强大的三国联军,实则后勤方面根本得不到应有的保障。

在这种情况下,所谓的三国联军被打得节节败退,根本不是大安军队的对手。

捷报传回京中,柳明月露出欣慰的笑容,拿下这一片区域后,大安东北方向的那片区域,已彻底成了大安的掌中之物。

朝中大臣们也都能对此感到欣喜不已,时隔数年,大安越来越多的船,都相继改装成了蒸汽船,航行速度得到大幅提升。

这也就使得大安的船,去周围任何区域的时间,都得以大幅缩短,拿下那些周边那些国家后,相应疆域的管理,再不成问题。

有了大安军事学院培养出来的一批又一批,只忠于皇帝和朝廷的精兵强将,以及日渐成熟的换防制度作保障,完全不用担心那些疆域再次脱离大安朝廷掌控。

又忙碌了数月,才顺利赶在年前,彻底安排好相应的官员调遣工作,柳明月也松了口气。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