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第198章
198第198章
◎怨愤◎
想要做成这件事,确实急不得,不过柳明月得了皇上和大部分重臣的支持,想要反对的部分官员,根本阻挡不了这个大势。
而且那些官员也不敢太过反对,因为这次的事,关系到的是大夫这一群体的利益,他们担心自己若将这些人给得罪狠了,将来需要用到这些人时,人家不尽心不尽力。
毕竟谁也不敢说,自己与家人这辈子没有不求着大夫救命的一日,这么一想的话,谁都能发现,大夫确实很重要,值得被重视。
所以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大安又顺利建起了一家医学院,医药部辖管。
这个决定也曾惹得礼部大为不满,毕竟这也是学院,按例该归属礼部管。
只是柳明月这次可没惯着他们,告诉对方,除非礼部能给提供一批精通医术和药性的教席,否则免谈。
让军事学院受礼部和兵部的共同管辖,多少有让两边的人相互制衡的目的,但是对于医学院,柳明月希望它能更纯粹些,尽量不要受那些政/治纷争的打扰。
何况外行管内行,乃是大忌。
知道柳明月的想法,皇上也挺支持,他自己对此深有感触,当然希望给自己看病的大夫,都是医术精湛,真正有医德的好大夫,而不是一些掌握医术的政客。
医药部正式成立后,在建学院的同时,还以朝廷的名义在名间招募真正有水平,能通过考核的大夫、药师,加入医药部。
而柳明月给医药部下达的第一条旨意,就是要求那些大夫根据山南的环境与气候,分析当地若爆发水患,容易产生哪些疾病,该准备哪些药材。
在柳宛如提供的信息中,并不包括山南遭遇水患后,是否发生瘟疫的消息。
但是按照以往的惯例,一旦出现这种天灾,往往都会伴随着瘟疫,对此,不用存在什么侥幸心理,唯一能做的是要做好尽量周全的准备。
哪怕朝廷已经尽量做好了应对水患的准备,但是柳明月知道,预防归预防,只能起到尽量减少损失的作用,不可能真防得了。
人口与财产的损失,都将注定是在所难免,不过是损失大小的差别而已。
朝廷为大夫与药师专设医药部,还建医药学院,凡愿意公开教授家传医术与制药技术者,凡过往没有劣行者,皆可在通过考核后,正式入医药部为官。
凡通过相应等级的考核,就可获得相应该的品级与官职的消息,通过邸报正式诏告天下后,迅速在民间引起巨大反响。
哪怕是普通百姓,都对此议论纷纷,更别说是那些从事医药行业的人员。
有一定水平的,都在想着要去考个正式的官身回来,还在学习的那些年轻学徒们,则都迫不及待的想要通过考核,进入医药学院学习。
即便朝廷在诏告这一消息的同时,还有对外宣布,所有进入医药学院学习,或是加入医药部的人,都需接受朝廷的调配,依旧获得了大多数相关从业人员的踊跃报名。
平时的安排,会尽量遵循大夫们的人人意愿,关键时期,将由朝廷强制安排。
收到相应的反馈,柳明月高兴之余,压力其实也有些大,她并不确定这么做,会给大安的将来带来怎样的影响。
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就是这件事做成后,一定能极大的缓解当前严重匮乏医疗资源的问题,对炎黄民族传统医学文化的继承与发扬光大,起到重要作用。
在柳明月看来,只要能实现这一目标,这些投入和付出,都是值得的,关键在于到底能不能达成目标。
时间过得很快,六月份到来之际,当千山府与昆州府两地的官员,接到宫中要求他们下令让各自辖区内的百姓们,都提前采收庄稼的旨意时,都有些懵。
他们都切身感受到了外行指导内行的无奈和痛苦,可是这是皇上的旨意,他们不得不执行,哪怕圣旨上有说明,是为防范当地可能会出现的水患,但是这个理由根本不具有说服力。
因为根据他们这些在当地生活多年,对当地天气气候有所了解的人的经验来看,今年明明是个非常难得的好年头,说是风调雨顺也不为过。
可是远中千里之外的宫中贵人,竟然以防范水患为由,要求他们提前采收那些还差些候的庄稼,这不是胡闹吗?
有些心疼百姓的地方官员不忍心,表面上遵旨,也有奉旨下达相关政令,却消极怠工,对那些不愿提前收割庄稼的百姓们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结果他们随后就发现,自己低估了宫中的决心,不仅有给他们这些地方官员下旨,还给地方驻军下达了圣旨。
他们这些官员能够理解百姓们的难处,想要放松点,那些只知遵令行事的驻军将士,可不会客气。
接到上令的驻军将士们不仅尽职尽责的担负起监督之责,甚至还带着工具,亲自下场帮百姓们收割那些只黄了一半的稻子,还都是青荚的大豆等作物。
之前对朝廷多有赞誉的当地百姓们,对此都怨声沸腾,却也只能抹着眼泪,心疼不已的收割自家的庄稼,尽快弄回去晾晒。
唯一能让这些百姓们稍感安慰的,是官方这次没再像之前,每到收获季节,就会派人在田间地头巡视,盯着他们的收成,时刻提醒他们要按期如实缴税粮。
时间刚进入七月初,更过分的旨意再次下达,有些官员都觉得自己张不开口。
可是驻军将士们再次出动,拿着朝廷给配备的扩音喇叭,要求当地百姓收拾好贵重物品,尽快搬迁到高处。
此举再次令当地百姓们感到怨愤不已,可是出于对官方与驻军将士们的忌惮与畏惧,再怎么不情愿,也只能全力配合。
如今的大安兵强马壮,百姓归心,再不像前些年,朝廷不得不处处小心谨慎,担心稍有不慎,会引起地方的民怨、民愤,乃至引发民变。
何况毫不留情的出面强行要求他们带上贵重物品,尤其是粮食和积蓄去高处的人,是那些驻军将士,能对这些普通百姓形成绝对的武力压制和威慑。
所以就算是有人心中不满,想要借机生事,也不敢冒头。
这些对官方人员,尤其是军中将士们,存在着天然的服从心理的普通百姓们,更加不敢直接流露出自己的不满与怨愤。
在发现官方人员与将士们不仅不会抢他们东西,还会帮助他们搬运物资与老人孩子上山的情况下,他们不仅生不出什么反抗心思,甚至还有些感激。
正是在这种高压强制性的安排下,千山府和昆州府两府及其周边区域的绝大多数百姓,都赶在七夕之前,被安排到附近的山上驻点中。
许多人在此前只是听说,朝廷招人在他们附近的山上修建了大量的山洞、棚屋等,可以临时居住的地方。
让他们没有想到的是,那些山洞和棚屋刚完工没几天,自己就被驱逐到这里居住,还是以只分男女的方式,让大批相互陌生的人住到一起,生活虽能得到基本保障,但是处处不便。
不过许多人虽在心中满怀怨气,但是看到不仅那些大户人家,也和他们一样,被一视同仁的都安排到这里,那些官吏、将士们,也都如此后,那些怨愤就莫名消了不少。
当骤风暴雨毫无预兆的突然降临之际,那些本来还聚在一起抱怨朝廷不顾百姓死活,莫名其妙的下达那些为难人的政令,给自家造成多少损失的人,全在瞬间消声。
因为但凡是在当地生活多年,经验丰富的人,看到这势头,就会意识到,若无意外,这是当地又要发生水患的兆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