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7章东亚人都知道
第457章东亚人都知道
正如高凡预计的那样,不少路过的外国客商都注意到了中国展台上的稀土产品,在经过一番了解后,均表现出了一定的兴趣。
稀土是品质比较单一的产品,确定了纯度之后,不同生产商提供的稀土产品其实没有什么差异。
有些外国客商质疑中国是否有能力进行高纯度稀土的萃取,在经过裴恒学的解释之后,他们基本上也就相信了。毕竟纯度指标是无法作伪的,对方采购了稀土之后只要进行检测就能够确定产品的质量是否达到要求。
从国内出发之前,高凡已经与泽研所的领导们商量好了,所有稀土产品按照国际市场价格的70-80%报价,主打一个物美价廉的形象。
稀土从原料到高纯度成品,溢价的程度是非常高的。在固南县,矿山提供的混合稀土的价格是每吨2.6万元人民币,按现行汇率相当于9000美元。如果按照90年代中期8.3的汇率来算,就只相当于3000美元了。
从稀土原料到高纯度稀土,需要经过萃取分离、沉淀、烘干、灼烧等许多道工序,考虑到各种消耗品以及能源、人工的支出,每吨高纯度稀土的生产成本在5万至8万元人民币之间,相当于2至3万美元。
这样算下来,泽炼生产每吨高纯度稀土的成本在4万元以下。而在国际市场上,纯度为99.99%的氧化钇价格为每吨11万美元,99.9%的氧化钆为每吨13万美元。
按照70%报价,相当于每吨氧化钇8万美元,仍然有对半的利润。
泽研所的众人都是过惯了苦日子的,对利润的期望不高。一吨氧化钇能够净赚4万美元,足够让大家笑得合不拢嘴了。
国外的稀土冶炼企业,如日本的钇会社、杉德合金等,由于受到环保要求以及劳动力成本等因素的影响,生产成本比泽炼略高一些,但每吨也不超过5万美元。他们按照11万美元的价格出货,纯粹就是因为在高技术产品市场上,大家都习惯于追求高利润。
稀土厂商高估稀土价格,使用稀土制造电子元器件的企业同样高估元器件的价格,最终到消费者手里的时候,价格已经翻了好几番,消费者花100元买到的电子产品,真实的成本连1/5都不到。
中国人是很厚道的,不会虚报价格。即便是按8万元每吨报价,裴恒学都觉得自己有些心肠太黑了,恨不得报个5万的良心价出来,每吨马马虎虎赚个1万美元的利润也就够了。
一般来说,客商对于稀土价格并不是特别敏感,因为稀土毕竟和大白菜不同,在生产中使用的数量不大,价格因素不太重要。不过,既然有更便宜的稀土,试用一下也是无妨的,买谁的不是买呢?
高凡接待了几拨客商之后,便把后续工作交给了裴恒学。
裴恒学毕竟也是当所领导的,就算刚开始见着外国客商有些怯场,看过几回高凡的表演之后,他也就学会了,只是在背诵高凡提供的广告词时,多少还会有些羞耻的感觉。
他只能祈祷自己在展会上的表现不要传回国内去,否则他可真是没脸见人了。
与稀土的顺利开局相比,光刻胶的销售就显得非常悲观了。几天时间里,倒也有一些集成电路制造商的采购人员从这里走过,上前打听了一下光刻胶的情况,然后就没有下文了。
不同厂商的光刻胶有着不同的性能指标,从客户方面来说,更换一种光刻胶,意味着需要调整生产线上的参数,有时候可能要进行多次的调试,才能得到最好的效果。所以,一般情况下,厂商是习惯于使用熟悉的光刻胶的。
大家过去并没有听说过中国生产的光刻胶,自然也不愿意花费精力去尝试一个新的品牌。 有些厂商看过中国展台的介绍之后,会去向日本、德国的老牌光刻胶企业求证。而这些老牌企业自然要贬损一下中国的技术,声称中国技术并不可靠,建议自己的老客户不要去做中国人的小白鼠。
“小高,现在已经是第三天了,我这边还是没开张,你该想想办法了吧?”
毕连生哭丧着脸,用央求的口吻向高凡说道。
“我一直在想办法呢。”高凡笑呵呵地说,“毕主任,我这几天也没闲着啊,抽空已经在展会上转了好几圈了,就是在给咱们枫林所找客户呢。”
“那你现在找着了吗?”毕连生问。
高凡点头:“找着了。不但找着了,而且是找着了好几家。”
“那你还在等什么?”毕连生急了,“你跟对方谈了没有,要不要我跟你一块去?”
高凡摇摇头:“现在还不到您出面的时候。另外,有些事情在展会上也不方便谈,我打算等今天的展会结束之后,去请对方喝咖啡。”
“好吧,我就再信你一回吧!”毕连生咬牙切齿地说道,然后便一屁股坐回自己的位置去了。他也实在是拿高凡没办法了。
下午快到收展时间的时候,高凡离开了自己展台,向着展厅另一端走去。毕连生有意跟上去,却被高凡拦住了,他只能站在展台里,踮着脚看高凡是往哪个展台去的。可是,展厅里人来人往,高凡的身影一下子就消失了,毕连生只能跺着脚干着急。
裴恒学走到他身边,轻轻拍了拍他的手臂,说道:“老毕,别着急,我看高凡是成竹在胸的,你就等着好消息好了。”
“我真是鬼迷心窍啊,怎么会相信这么一个嘴上没毛的熊孩子!”毕连生捶胸顿足,“我们所为了这个项目,投入了将近3000万,把全部家底搭进去不算,还欠了银行一屁股债。如果这次在亚特兰大卖不出去,我就算把脑袋砍下来,也没法向全所的同志交代啊。”
此时,高凡已经走到了一个小有规模的展台前,看了一眼展台背板上“韩国光辰半导体”的名称,对工作人员说道:
“你好,我是中国半导体材料出口公司的业务经理高凡,我想和你们的负责人谈一件关系贵公司前途的大事。”
没错,高凡一直打的主意,就是在韩国半导体企业身上打开突破口。
中韩友好靠日本,东亚人都知道。